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锅庄:足之蹈之 手之舞之 欢乐跳之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1987年文化部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品牌项目。

目前,西藏有22个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尼木藏香制作技艺、南伊珞巴民族乡的编织、“中国最后的陆路孤岛”陈塘的夏尔巴舞蹈等,它们都是西藏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它们在雪域高原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历史溯源

锅庄,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

根据昌都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

锅庄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有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剽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舞出豪迈与激情

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如雄鹰粗壮的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步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中男女老幼皆可随意加入或退出跳舞队伍。只是男女领舞不能随意更换,若需要换也必须是大家公认的嗓音好、歌词熟练且又能压得住阵的人才能有资格出任。锅庄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在于其不受地点、时间、人数限制。即喜庆节日、平时均可跳;农牧区、城镇、宅内和宅外也可跳;少则几人,多则上千人也可跳。这种表演形式,可以充分表达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

传说

关于锅庄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西藏拉萨修建大昭寺竣工时,为庆祝,所有的群众围着寺庙欢歌,延续下来成为一种圆圈舞;另一种说法是藏族家庭的房子中间设灶房和置三脚架,围起来跳,“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一种舞。

除了这些说法,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整天就知道劳动,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欢乐。有一个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一个叫弦子,一个叫锅庄。一天,他俩结伴外出,途中,忽然发现一个美丽的湖泊,弦子十分高兴,随着水波的荡漾跳起舞来。忽然,雷声大作,山雨欲来,锅庄随着翻滚的乌云也手舞足蹈,仿佛要把心中的愤怒一起倾泻出来。从此以后,他们俩就会用舞蹈来摆脱烦恼。不久,这事被土司知道了,他命令弦子和锅庄把摆脱烦恼的方法画下来,之后就把他们杀了。但是,用舞蹈摆脱烦恼的方法已经在各地传开,人们为了纪念弦子和锅庄,就把弦子跳的舞叫做“弦子舞”,把锅庄跳的舞叫做“锅庄舞”。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