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天下奇俗——河南灵宝骂社火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在灵宝市阳平镇的东常村和西常村,几千年来流传着一项古老而特殊的民俗——“骂社火”: 

“最顶峰的时候有几千,陕西、山西的都来看,三个省的人都过来看,全国可能都没有呢。”

远古的祭祀庆典使这里保留了一套完整考究的典章仪式,遗风古韵被一代一代地沿传至今,成为大俗与大雅的完美结合:

“形式历年都有所改变,那种古老的风范不能改,一改就没有味道了。”

“骂社火骂虚不骂实嘛,不忠不孝的、违法乱纪的、吃喝嫖赌的,骂你你肯定就会注意。”

正月耍社火,是我国民间过年的习俗之一,然而在我省灵宝市阳平镇的东常村和西常村,几千年来流传着一项特殊的民俗——“骂社火”。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两个村的人打鼓鸣炮,反穿皮袄互相挑骂,被骂以后不仅不伤和气,还越骂越团结、越骂越高兴,这可是件稀罕事儿。今天的新闻观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个村,看看天下奇俗——骂社火。 

灵宝市阳平镇的西常村,正月十五是民间耍社火的高峰,记者中午刚进村,就看到这里人潮涌动,远处传来的锣鼓声响彻天地,小商贩们也不失时机地在路旁做起了生意。村民们穿戴一新,围在街道两旁,踮着脚尖向远处张望,还有不少外村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凑热闹。他们说,今天是东常村社火表演队来西常村表演的日子。说话间,这条蜿蜒一二百米的东常花车、锣鼓队、秧歌队、花锣鼓、杆芯队就到了眼前。 

东常村村民张大姐和几个姐妹花了两天时间,扎起了一个漂亮的小花车,在社火上表演花锣鼓。花车的外形像一个用彩绸包裹的小轿子,上面插满了各色仿真花卉,四个角上翘起的飞檐儿下还各挂着一个大红色的小灯笼,四个妇女在前面抬花车,四个妇女跟着在后面敲响器,灯笼下垂挂着的长长的穗子随着妇女们的脚步在风中飘摆,煞是别致好看。张大姐说,做这个花钱不多,主要是过年图个高兴:“全家人都耍这个。这是花锣鼓,就是喜庆,打那个鼓,敲那个锣,叫人们高兴,有地有苹果,收成不错,心情特别好。” 

粗看起来,这东西常村的社火似乎和别的地方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东常村社火委员会委员王立毛说,一会儿在西常村村委会大院举行的“骂社火”才是重头戏:“准备好了,三点钟出发,社火是群众性在准备,年老的、年轻的都在参与社火,准备了两三天,十五是东常出,十六是西常出,九百多户,两千多人来参加这个,家家有责任,都参加。” 

记者赶到了大院,看到东常村村民在大院中心用木板搭起了一个简易的高台,上面竖起了一面牌子,狗皮钉在最顶端,下面粘着一张写有“供奉苏樊贾先人之神位”的白纸。祭祀活动开始,村民先用三眼铳鸣放土炮,随后一个穿着白麻孝服的男子头缠白布,对着白纸上香叩拜,并送上祭品,而这祭品却是一只猫、一条狗和一个羊头。苏、樊、贾是西常村的三个大姓,这些祭品正是在影射西常人的祖先,可奇怪的是,现场的西常村民却一点也不生气,反而一直在呵呵笑着。 

接下来,一个反穿皮袄的小丑继续绘声绘色地宣读着影射西常先人的祭文。

与此同时,西常村的社火委员会的后场组正聚在一起开会,他们是西常骂社火的智囊团和主力,委员樊书生已经参加过30多年的社火了,他笑着说,大伙正在商量怎么能扳回一程:“主要研究的是今天晚上和明天中午最后一天,到对方那里去挑骂,加大力度,今天晚上反穿了带毛的衣服骂他们。” 

“反穿了带毛的衣服”,就是骂家反穿皮袄,表示自己是畜生野兽,说的不是人能说的话,不能见怪。可为什么村民对这些指名道姓的辱骂一点也不生气呢?西常村民张赞翔道出了其中的原委:“骂社火骂虚不骂实嘛,不忠不孝的、违法乱纪的、吃喝嫖赌的,骂你你肯定就会注意,尤其是村干部,提醒你不要贪污,你没有贪污人家先提醒你,给你打个预防针。小孩他们不骂的,骂的都是社火头子,人尖子、骂社火委员会这些,骂你促进你带动底下干事,两村都比呢斗呢,看谁干得好,看是东常书记干得好,还是西常书记带领干得好,比实力、比和谐、比发展。” 

骂虚不骂实,骂假不骂真,是东西常骂社火的主要特色,为了骂社火,两村都成立了小组,组内有骂者,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宏亮、骂得巧妙贴切,令人赞叹。编写的人要求编得押韵、骂得顺口,编得快、写得清。晚上,他们反穿皮袄,骂出对方村出杆芯子的失误和错漏,骂不忠不孝、骂违法乱纪。通过骂社火,两个村的风气好了、关系顺了、发展也快了。2007年,阳平镇东西常骂社火获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来,东西常骂社火不仅稀罕,还是一件有利于当地发展的大好事儿,那么这项独特的民间风俗到底是怎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在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这项古老的民俗又会焕发出怎样的生机和活力呢?

东西常村位于轩辕黄帝铸鼎原地区,南依荆山,北依黄河,一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考察区域。相传在远古时期,轩辕黄帝在荆山脚下采铜铸鼎,功成之后得道飞升,臣民欢欣鼓舞,尧舜为弘扬始祖的功德,设宴祭拜,民间百姓耍社火,列队歌舞,逗骂取乐。在后来的活动中,有了好差之别,差的不服气好的,百般挑剔,好的也不甘心,这样就出现了“骂”的成分。经过周秦、唐宋几朝,到元明之际,这项活动发展成立木为杆,以化妆扮演为特点,综合艺术日趋完善。从清朝开始,社火规模进一步扩大,彩杆改用铁打造,参与的人数多了,村民的表演也仿用轩辕黄帝的阵法,形成了群体方阵,他们组成各式各样巧夺天工的艺术造型,结合大雅大俗为一体的“骂社火”一直流传至今。 

西常村村民樊书生说,历年来,东西常骂社火的风俗也与时俱进,加了很多新东西,但根源没变,依然是原汁原味:“形式历年都有所改变,那种古老的风范不能改,一改就没有味道了,别的社火是出那个杆,出芯子是现代化艺术性为主,咱这个是艺术性加古老性,主要表现在咱这个斗丑斗骂上,东西两个村骂得很怪而且很丑,但联姻还相互联姻,朋友间的友谊还越来越深。” 

西常村村民张赞翔说,听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几十年前的骂社火,规模更大,影响扩大到了周围几个省:“当时晚上那人山人海,最顶峰的时候有几千,陕西、山西的都来看,三个省的人都过来看,都背上干粮,这是个特色,全国可能都没有呢。” 

而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骂社火这一别具风味的民俗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一些道具被损毁,捏杆子的技术也有一部分失传了。去年,骂社火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们大受鼓舞,再加上今年的苹果收成好,手里有了闲钱,家家户户踊跃集资,几千年传下来的骂社火又在东西常村热热闹闹地耍起来了。东常村村民屈农庄说:“2008年奥运会,村里都觉得很高兴,农民都富裕了,都觉得今年想耍社火,全部都是集资,把社火耍成。都是自己掏腰包、掏钱,每家不等,有人花五六百的都有,花二三百的也有。”

阳平镇副镇长刘春龙说,目前,骂社火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资金短缺,只靠村民自发捐款,一些道具和服装难以全面购置和恢复。此外,目前这项民俗的传承人大部分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会的不多。下一步,镇里要加大财政投入,组织专门力量,对骂社火的传统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培养出年轻一代的继承人班子。他说:“咱们做了一个三年规划,2008年咱们以培养2000人骂社火传承人队伍为主要内容,2009年咱们准备成立东西常骂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咱们准备把东西常骂社火争取创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村里群众的自发努力,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上下共同努力,让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真正成为豫西一朵奇葩。”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