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我曾在巴嘎乡度过的萨嘎达瓦节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铁猴年萨嘎达瓦月七日降生;木马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成道;铁龙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圆寂。故:藏族人民把此月视为佛祖降生、成道、圆寂三天的颂经节,并把此月视作有造化和吉祥的月份)。因此,全国各佛教寺院均要在这一天举行庆典和法会,这个月也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加以纪念,久而久之,这些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转山。这样做,即可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也有利于增强各地各族佛教信众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虔诚即景,神山之王

我虽不是佛教徒,但却着迷于神秘的宗教仪式和文化,常常被信教徒的执着与虔诚所感染。每年的萨噶达瓦节,对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来说,更是一次隆重的佛教徒集会。在这一天,来自西藏各地,世界各地的膜拜者,都会赶往西藏普兰县巴嘎乡的“神山”脚下,共同庆祝佛主的诞辰。届时山脚下将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信教徒们在那几天主要可以参与:转山和观看立经杆(转山一般分为二天进行,立经杆半天时间,立经杆藏语为:塔尔青,因为每年都将在此举行此活动,巴嘎乡故又被人们直接称为“塔尔青”),说到在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神山”——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冈仁波齐峰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东北部的巴嘎乡,距普兰县城约102公里,距阿里地区行属所在地狮泉河镇270公里处。她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714米。冈仁波齐峰,“冈”是藏语“雪”的意思,“底斯”是梵语“雪山”的意思,而冈仁波齐藏语意为“宝贝雪山”。

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她山体似橄榄,山尖直插云霄,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如同八瓣莲花四面环绕,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高绝顶的玉镶冰雕,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西藏有许多山峰都被神化,惟独冈仁波齐峰被四大教派共奉为“神山之王”,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这就使冈仁波齐具有多种宗教叠加的神圣,使其发射出五光十色各种信仰的光辉、光环、光晕,使这座山成为万神殿,成为东方的奥林匹斯山。

冈底斯的另一注解,就是“众水之源”。冈底斯山是雅鲁藏布江、恒河与印度河的发源地,亦即是阿里四大“神水”之源。北坡流出的狮泉河,今印度河的正源;南坡流出的象泉河,亦为印度河河源;东坡流出的马泉河,即雅鲁藏布江的源头,而南坡另一侧流出的孔雀河,则是恒河的上源。藏布为藏语大河之意,然而这四条“神水”原名却并未有水之意,而喀浦为口中落下,就是说从好马口中落下之意;正如象泉河原叫“朗钦喀浦”意为大象口中落下,狮泉河叫“森格喀浦”等等,它们都是极富盛名的古文明之水的河流。这无言给这个传统独特的萨嘎达瓦节制造了神秘的环境。节日活动的高潮发生在藏历四月十五这天。由于是一次大型的佛事聚会活动,考虑到维护稳定,预防突发事件的种种因素,整个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在这一段时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人影幢幢,灵魂转经

到达巴嘎乡已是午时,在与当地干部的交淡中得知,转“神山”一圈共计53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处:卓玛拉山口约5723米,路段时好时差,中间有一寺庙,一宾馆可供人住宿,平日里也只有在此处补充给养。转山的入口就在巴嘎乡所在地,但真正到达“神山”脚下(曲古寺旁),还有约11公里的路程,这段路是可以通车的。可同伴们建议转山必须心诚,不得始用除脚力以外的交通工具!

踏上转山路,到达山脚的道路一分为二:一条供汽车行驶,一条供朝圣者徒步行走。道路蛇形弯延向前,期间所遇转山者寥寥,只有三三俩俩的年青人结伴同行,步调缓缓,说是转山,更象是户外踏青。远处山峦云浮腰系,自然风景如画,让人心情舒畅。转过几道拐,便远远可见“神山”一角屹立从山之中,洁白如玉,像极一位娇媚的女子,不见其全貌,使人神想联翩!

绕过“色穷广场”(立经杆的地方),在往前行不久,只见左手山麓有一座寺宇依山而筑,由于此寺的主供是曲古佛像(一尊天然修行生成的玉石佛像),故称之为曲古寺。曲古寺看似不高,但直上约100米,攀岩到寺内,需1个小时左右!走到公路尽头,便见转山道入口,进入转山道不久,视线反而开阔起来,不是想象中那狭长的山道,陡峭的悬崖绝壁,相反是宽宽的山谷和清澈的溶雪溪水。山峦起浮处不时可见朝圣人的身影,让你感到并不孤单。走到了“神山”的侧面,抬头望去,层层叠叠,不像远处看时那金字塔形状,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耸入云,更象是一块功克力夹心饼干!

铜铃儿声清脆而悠长,在这个静静的山谷中不知不觉渡过了一夜。牛儿、马儿们都起得比我早啊!蹦搭着去打开门,就像在内地的一个小山村一样,四处云雾缭绕,除去没有刚刚沾湿过露水芬芳的草香味外,别的什么都不差了。7点50分,可算等到了太阳初升那一刻。第一道金光打在了“神山”之山,犹如条一金神的腰带!据说可以看到“神山”三道金光的人是很好的兆头。太阳升起时,根据时间变化,“神山”上会在不同的层面投射出三道金光,由于高原气候变化莫测,能见着第一道不易,想想实在幸运。要翻卓玛拉山口,走上转山路,发现今天转山的人多了起来。

在西藏,可能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赋予了它们故事,让人膜拜,使人敬仰。而西藏的神秘,其实就是因为有了这点点滴滴的故事和宗教文化,汇聚出西藏,这块神奇而遥远的土地。在路上,每个人行走的感觉也是截然不同的,转山者大多手持小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从你身边窜擦而过,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可能是在与神灵对话吧。不时一声“山号子”从远处传来,回荡于山谷,看着远处的人儿就像走在云雾中,这时你真的会认为这里就是天堂。低着头,走在路上,听到的只有脚步声跟自己的喘息声,越往上走,积雪越厚,最深处可没腰间。走上卓玛拉山口,视线一下放开,别的山都感觉只在脚下。山口上密密麻麻的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经幡,又称风马旗。藏区人民无论喜庆生辰、逢年过节,都要插挂五彩风马旗,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次,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风马旗,以祈得周围神灵的许可和福佑;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野岭,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风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灾难;江畔湖边人们遍插风马旗,以示对树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风马旗,以示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供奉;在圣迹古刹张挂五彩风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和先哲贤圣的崇拜与礼赞;阳春三月开犁播种,耕牛的头角上一定插挂风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祷,祈望五谷丰登;山河路口张挂风马是希望舟车无碍;天葬台附近张挂风马则是超渡亡灵寄托哀思等等。总之,在他们看来,风马旗是沟通世俗与灵界的通用媒介。山顶之上,无数朝圣者面对大山脆拜祈福,彩色的纸钱在空中飘飘洒洒,让人心无杂念。此地的海拔已是5723米,谁又愿意放过此等美景,更多的人停下脚步,在此歇息。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这我感觉刚好相反。从上往下看,就像一块蓝色的翡翠镶嵌在天地间。站在巴嘎乡已是夕阳撒撒,再一次面对“神山”时,不竟感慨万千。每每我感觉体力不支想要放弃时,便想起那些虔诚朝拜者,他们每三步一叩首,转神山一周差不多要用二十天的时间。他们相信下世,而不注重今生,因此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而我们过着舒适的生活,每天想吃什么买什么,想去什么地方,汽车、火车、飞机能用上的都用上了。还在那抱怨生活的不美满,实在不应该。现在驴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更多的是去攀比谁去过的地方更多,使用的装备谁好。很多人在路上其实是没有信仰的,来去冲冲,只是想多占领地图上的某个地方,来显示自己曾经来过。而对于朝圣者而言,他们把生死富贵置之度外,把对来生的美好憧憬装在心中。身体差些的背着被褥,身体好些的赤手空拳,渴了就喝口雪水,饿了就吃口“藏巴”继续上路,他们才是真正的驴行者啊。这种转山仪式可能已经延续了上千年,我想明天还会继续。

神秘“火供”,快乐“乞讨”

历史是本书,我们所能感悟到的,不过只是混沌尘世中的一粒沙土走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出发时的地方。原来起点,也是终点!巴嘎乡,这个平时只有千把人的小乡镇,因为有了“神山”、有了萨嘎达瓦节,把朝圣者从四面八方吸引而来,人群中有西藏本土佛教徒、印度香客和不乏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把这个昔日里寂静的小地方填得水泄不通。大家只为共同迎接藏历四月十五(公历2011年6月13日)立“塔尔青”活动。所以如果想在“神山”与众人共度佳节的兄弟姐妹们,一定得有心理准备!自带帐篷、方便食品是最完美的选择!

天不见亮,急冲冲往“色穷广场”赶。从府地到活动地点还有8公里距离,也是头天去转山时的必经之路。在正式进入立“塔尔青”现场之前,我得简单叙述一下神马是“塔尔青”。“塔尔青”在西藏境内比较常见。几乎每个寺庙门前都立有“塔尔青”。经杆那陀螺状顶部是可以拆下的,里面装有经文或活佛高僧使用过的物品,也有装珍珠、宝石、金银的。而巴嘎乡的“塔尔青”内装有何物,当地装“宝”的工作人员则无可奉告。

在立“塔尔青”时,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从放倒经杆在立起经杆,分三天进行:第一天,放倒经杆拿出去年供品,装填好今年新的物品后,将经杆升起约35度角。第二天,再将经杆升起约45度角。第三天,也就是每年藏历四月十五这天,经杆将完全立直,立“塔尔青”活动结束。到达“色穷广场”,天色朦胧,万籁静寂,但空气中却已弥漫开祭神祭佛的桑烟味。

“塔尔青”斜立于广场正中间,在广场的一周都挂有经幡,全是信教徒自发带来的。9点整,在人群的簇拥下,一队高僧唱着经、吹着法号缓缓进入场内。他们先是围着“塔尔青”顺时针绕行,并在经杆的正前面和右侧做法,表情神秘莫测。现场虽有上万人,但大都静静的注视着,不显杂乱。较高地形上早已人满为患。做完一圈法事。僧队又,面对“神山”、经杆做法!竖“塔尔青”,主要的拉力来源于两台东风车。待到指挥者一声口令,四周便“彩钱”飞舞,大家口中统一发出表示对神灵敬畏的“叟、叟”声音。有些则三五成群,对着神山的方向,手抓糌粑,口中念念有词,在一起散向天空。多半也是祈福吧!正当我以为活动就此结束时,高僧们再次出场又进入内环。与之前不同的是,信徒们这次疯了一样拥像“法器”,用头顶去触碰它,据说可以带来吉祥。由于内环是不让信徒进入的,许多后面没有赶上的人,不顾阻拦,顶着头就往前冲,那份虔诚确让人景仰。要离开时,已过响午,放眼望去,“神山”外围搭着许多帐篷,都是在此过夜的信徒们,一大坝子的车,就可知人气之高了。再见“神山”!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