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陕南民间的牙行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牙行,是旧时陕南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议价说合交易,并抽取一定牙金的中间商行,即指牙行的同业组织。牙行里的人,陕南俗称牙子,有些地方称牙子客、牙人、牙郎等,即类似今天集市贸易中的“经纪人”和“中介”。他们自己既不卖,也不买,不参与直接生产过程,对商品流通起一种中介作用,催化、促成交易,介于小生产者(卖主)与收购商或买主之间,专门撮合生意,从中索取佣金或食利,一般是替哪一方说话,生意做成后由哪一方付给好处费。一般有牛、马、驴、骡、猪、羊等牲畜牙子、房产地产牙子、茶叶山货牙子等等。牙子从事某一行业交易时间长了,便也精通某一行业的业务和行情,成了某一行业的行家里手。如牲畜牙子,可从口齿磨损情况判断牲畜的年龄大小、草口好劣;从四蹄的粗细、腰身、脖颈的长短,可判断出牲畜的力气大小等等。因此,许多牲畜的买主,往往多求助于牲畜牙子。再如茶叶牙子,他们根据茶叶的颜色、茸毛的多少、香味,可断定是新茶或是陈茶、阴坡茶与阳坡茶,是春茶还是夏茶,所以,许多茶叶的买主,往往也求助于茶叶牙子。

牙行淡生意讲价钱,一般不直白,他们有约定俗成的牙行暗语,各种数字均有代码,或在袖筒里捏指头,局外人即便站在面前,也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属于牙行的机密,以免外人掺行。牙行语言,一般有两种:一是袖筒里的手语。在生意交易中,牙子用手互相在买主和卖主的袖筒或衣衫里,或帽子底下捏指头,只听见牙子口里说:“这个的整数,这个的零头”,“最多的这个”,“不亏你”,“多了办不到”等。这些秘密的“袖筒手语”,场外的人是看不出破绽的。通过捏指头,在袖筒里进行交易。表示数字的方法,一般是:食指表示一,食指和中指表示二,食指、中指、无名指表示三,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表示四,一只手五个指头表示五,大拇指和小指表示六,拇指、食指和中指表示七,拇指和食指表示八,九是弯曲的食指,五个指头翻转一次表示十。因而有:“五满把,六两头,七捏捏,八撇撇,九弯弯,十翻转”的说法。

另有一种代码暗语。将一叫列,二叫丑,三叫斜,四叫察,五叫碾,六叫涉,七叫跳,八叫靠,九叫落,十叫强,十一叫甘兰,十五叫枯林。这是茶行牙子的叫法。比如,卖方要价落强靠,即九十八元,买方还价跳强斜,即七十三元,买方让到靠强,即八十元,最后以跳强靠,即七十八元成交。他们说了半天,叽哩哇啦,如同听外语一般,外行人依然是丈二高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牙行在旧时看来往往让人生厌,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却不可缺少。他们在市场交易中起着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有些在讨价还价错之不多时,往往因买方或卖方出言不逊或意气用事发生口角,使生意不能成交。而牙子人熟地熟,人缘关系好,又因巧言利舌会说话,和气生财,使生意易于成交。即便因讨价还价的差距太大而不能成交,他们也决不出恶言,往往在诙谐友好的笑骂声中招手回头见,真可谓生意不成仁义在嘛!

牙行在我国历史悠久,牙子古称“牙人”、“牙郎”,也称“经纪”。我国早在汉代把牲畜交易中的经纪称为“驵侩”。《吕氏春秋·尊师》中有:“假干木,晋国之大驵也”的记载。唐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牙商营业范围扩大,牙商众多,才出现行会性质的牙店或牙行组织,负责代官府监督商人纳税的责任。

明清以后都规定开设牙行,必须经官府批准,牙行经纪须凭官府发给的凭证,叫作“牙帖”;所交帖费和每年交纳的税银,称“牙税”。旧时,通商口岸经营对外贸易的行家,也是牙行。宋有“牙侩”;元有“舶牙”;清有“外洋行”。近代牙行又称行纪、牙纪。各地又有种种俗称,如东北称“大屋子”、“发行家”;华中称“行栈”;华南及港澳等地称“九八行”、“南北行”、“平码馆”等,南方亦称牙行。

陕南历史上的牙行始末和变化,典籍无记。一般山区集市有牙子3~5人,县城集市10~20人,有官牙和私牙之分,官牙由官府对能相畜、懂行情、有威信、有能力的牙人进行登记,由官府或税收部门发给谕帖(又叫牙帖),正式执帖经营。官府利用牙行作为管理市场的工具和代收税金,牙行也凭借官府的势力作用于市场。私牙没有执照,明充暗顶,人称“黑牙子”、“野牙子”,在官牙的庇护下得以存在。官牙对私牙起领导、控制和监督作用。牙帖,每年更换一次。牙行有行头,多为当地有威信的绅士担任。牙行中也有带徒弟,带儿孙的,但没有法定的继承权。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3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