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农历六月六习俗:伏季节令洗晾晒 哈碾筋逮包子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六月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小编盘点农历六月六传统民间习俗

哈碾筋逮包子

 在烟台牟平沿海一带的方言里,管“喝”叫“哈”,管“吃”叫“逮”。“六月六,碗大的包子拳大的肉,呼哧呼哧逮个够;香碾筋,盛满盆,一碗一碗哈得紧……”过去,端午节一过,孩子们就早早企盼着六月六的到来。

那时,每逢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包子、推碾筋,其忙碌、热闹的气氛,不亚于五月端午包粽子、烀鸡蛋。包子,人人都知道,但碾筋(音)是什么东西?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其实,碾筋就跟馒头、面条一样,是一种面食。小时候,母亲是这样做碾筋的:

在六月六的头天下晌,当日头还有两三竿子高的时候,母亲便踅进了厢房,似乎有些不舍地把刚分回家没几天的新麦子,从粮缸里挖出几瓢放进簸箕里,仔细地簸去杂物后,倒进锅里用清水反复淘洗。把淘洗干净的麦子放进泥盆里,用清水浸泡几个时辰,等麦子一粒粒都鼓胀起来了,母亲便点上灯,把麦子从泥盆里捞出来,放进锅里的竹箅子上,大火蒸熟,再用铁勺子挖出来,趁热放到石磨磨顶上。至此,推碾筋的营生就可正式开始了。

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哈碾筋,母亲连夜上磨,边手脚不落闲地推磨,边把冒着热气的麦子一小把一小把地拨进磨眼里。伴着石磨发出沉闷的“嗡嗡”声,一条条筷子粗细、一拃来长、泛着金黄的碾筋便像蛐蟮一样,纷纷从磨齿里打着滚儿爬出来……碾筋推完了,公鸡也叫头遍了。母亲把磨盘上的碾筋小心地收拾起来,放进盆里盖上盖子保着温。

接下来做汤卤。茭瓜切成细条备用,往锅里放两调羹花生油,油烧到冒青烟时,用葱、姜、小丁鱼、清酱爆锅,倒入茭瓜条翻炒,添几瓢清水,加点盐,盖上锅盖烧开。往碗里打两个鸡蛋,搅散,浇到烧开的茭瓜条上,撒上切碎的韭菜,再烧一把火,一锅碾筋汤卤就做好了。

做完这些,已是六月六的早晨了。母亲抹一把脸上的汗,朝正趴在炕上“盼逮”的几个毛头小子吆喝一声:“快起来哈碾筋了!”早就等急了的俺们几个弟兄,迫不及待地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争先恐后地冲向灶间地上的饭桌。望着碗里碾筋上面盖着的那层黄灿灿的鸡蛋和绿茵茵的韭菜,弟兄几个还没等父亲拿起筷子,就一个个急吼吼地捧起碗开哈了。一口碾筋哈进嘴里,牙齿和舌头一阵紧忙活,顷刻间,碾筋的清香、鸡蛋的馥郁直入心脾,灶间里立马响起一阵“呼噜呼噜”声。弟兄几个抢也似地哈着碗里盯着盆里,一碗又一碗,母亲几乎忙活了一宿做成的碾筋,还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就被俺们弟兄几个哈得盆底儿朝天。哈完了碾筋,俺们几个弟兄就惦记起晌午的那顿白面包子。

至于六月六为什么哈碾筋、逮包子,实憾没有确切的考据。虽然当地民间有多种传说,不过,俺还是相信母亲说的那一种:用碾筋拴住人寿,用包子包住年丰。人寿年丰,日子才有奔头。

尽管现在家乡的人们在六月六这天很少有哈碾筋的了,不过,六月六逮包子的习俗还是传承了下来。朋友,请您到牟平的乡下来吧,六月六这天晌午,不管您走到谁家,保准有白花花的大包子让您逮个够。(都兴浩)

伏季节令洗晾晒

农历六月初六,在民间流传的习俗很广,因时当盛夏,吃、晒、洗等习俗都融合了伏季的特色。

六月六的传说很多,演变也多姿多彩。最初,传说六月六是大禹的生日,又逢新麦入仓,家家都要用新面蒸包子及各种小动物的面食品,还要在山上清爽阴凉处聚会,来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北宋真宗时,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即赐),谓此日乃神人降天书之日,并于岱庙修天贶殿。宋代以后,各地六月六敬神朝香越来越具地方性。江苏敬荷花神,山东栖霞敬丘祖、荣成敬藤将军等等。

明清以后,六月六更具有了生活色彩,逐渐形成了晒衣、晒书、沐浴猫狗等习俗。据传那天皇帝把龙袍摆出来晒,民间纷纷仿效之。明代刘侗、于奕正《帝系景物略·春场》载:“六月六晒鸾驾,民间亦晒其衣物。”据说,这一天太阳最烈,家家户户将箱底的衣服拿到太阳下暴晒,以防腐烂、虫蛀、污垢,所以亦称“晒衣节”。老戏班子特重此节,迄今有些地方剧团还延续着晒戏装之俗,称之为“晾箱”。

士人多在此日晒书。《六月·晒书》称:“人家曝书箱图画于庭,云蠹鱼不生。”《世说新语》称,不少人喜欢在晒书日炫耀藏书丰富,标榜书香门第。

古语云:“六月六,狗馈浴。”意思是六月六这天,牵猫狗到河里去洗洗澡,就可以少挨虱子的噬咬,浑身舒服。清郭麟《浴猫犬词》云:“六月六,家家猫犬水浴,不知此语从何来,展转流传竟成俗。”

清末以后,妇女们也在这天洗头发,据说可保全年满头秀发不腻不垢。在栖霞乃至胶东,因为六月六是一年的中间,被称为小“中秋”,这一天要把早熟作物煮熟尝新,同时也给家畜一碗尝新,所以,六月六也称“尝新节”。

六月六处一年之半,栖霞还有继正月出门探亲之后出夏门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老少姑娘,都要回娘家尝新,娘家也盛情接待,不仅宴请闺女一家,还要特意为外孙送羊,古时送活羊,后来演变成用白面做成的小羊、小鸡、小兔等相送,寄寓外孙要像“羊羔跪乳”那样孝亲。

总之,盛夏的节日有盛夏的特色,晒晒洗洗,随处可见。那些没有夹衣过渡的清贫人家,也该脱下穿了半年多的棉衣了,所以农村流行着:“吃了六月六的包,把棉袄扔个高”的谚语。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