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多彩艳丽的土族民俗风情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也有一部分定居在甘肃、贵州和云南等省市。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土族共有24万多人,其中青海省有18.8万多人。

关于土族的族源,目前学术界有吐谷浑说、阴山白鞑靼说、回纥说等。在诸多族源说中,专家认为今天土族的最早先民就是留居于凉州及祁连山一带河湟地区的吐谷浑人。是公元4世纪至7世纪中叶立国青海、甘肃、新疆达350年之久的吐谷浑人(即鲜卑族慕容氏之一支)为源,以不同历史时期融入的蒙古人为重要补充,并融入了历史上的沙陀人以及藏、汉等多种民族成份,在元未明初形成的一个民族。

千百年来长期与汉、藏等民族共同生活,土族语言也受到汉、藏语的影响,吸收了很多汉语和藏语辞汇。据互助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土族信仰藏传佛教。虽然与汉、回、藏等民族共同相处了上千年,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礼俗、服饰和民间艺术。

土族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土族人民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以淳朴、善良、好客闻名远近。据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土族有自己的语言、能歌善舞,土族姑娘心灵手巧,擅长刺绣、盘绣工艺举世独有。

土族有自己的节日——纳顿节,每逢节日土族人民身着盛装,跳“安召舞”、转“轮子秋”、赛马、唱花儿等。此外,土族民居、婚丧嫁娶习俗独具特色,土族婚礼十分有趣,整个婚礼在歌舞中进行。还有土族服饰,配以七彩颜色,艳丽无比。土族有自己的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叙事诗、婚礼歌、宴席曲等各有韵味。每年农历5月至10月间,土族奇特的轮子秋、安召舞表演和各地举行的“花儿会”此起彼伏,歌声悠扬。

随着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推进,眼下土族民俗风情已成为青海省最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服饰

土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仍保持传统习俗,但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据当地研究者介绍,近年来民和地区的土族传统服饰已基本汉化,而同仁地区土族人的服饰则已基本藏化。

土族的男子服饰,以短为主,长短结合,青年人的衬衫、腰带、鞋袜都要绣花。青年妇女的夏装是长短结合,在家里一般穿长衫,在田间一般穿短衣。她们的白布汗褂大衣襟的胸前镶方块绣花布(汉语叫“胸花”),袖口有二寸多宽的黑布镶边。腰间系采绸或绣花棉布带子,足蹬浅腰鞋,鞋面绣花。头戴“拉金锁”翻边毡帽或礼帽,有的还在礼帽上插上花。

土族妇女的长衫,有单的,有夹的,还有上棉的,土族语分别叫“年昂”、“汪西日”、“郭登”。袖子上套有用红、黄、绿、紫、黑色缎料堆制的花袖筒,土族语叫“绡藻”。妇女们的裤子,一般为蓝色长裤,并套上裤筒。未婚姑娘为大红色,已婚妇女为黑色,四十岁以上的妇女不再用了。裤筒边沿为蓝白色夹缝。裤子上面还要穿百褶裙,互助等地为大红色,民和地区为绯红色和绿色。老年妇女都穿长衫,套一件黑色蓝色镶边坎肩。

据互助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土族妇女的头饰繁多,原来有“马鞍”型、“三叉”型、“铧尖”型和“干粮”型等。到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互助等地又开始讲究“土人头”、“藏民头”、“达子头′、“汉人头”等。其中土族妇女的“藏民头”颇具特色:夏季戴礼帽,冬春戴狐皮帽。头发梳成两个从头顶到辫梢,由红、白彩珠串连起来,辫梢连绣花辫套,辫子垂至膝盖以下。

建筑

互助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土族建筑文化特点突出,别具一格。农村一般以村落聚居,村庄大多在山脚下,依山傍水搭造房屋。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是平顶的,上面可储放粮草。

土族人的房子多以三间为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中一侧为佛堂。卧室的炕是暖炕,连着锅灶,烧饭的火可以暖炕。住宅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记者在互助县采访时了解到,土族地区一些古建筑,如佑宁寺、互助县城钟鼓楼、五峰寺等,都凝聚着土、藏、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尤其是佑宁寺,是一座由许多殿宇、经堂、僧舍组成的完整建筑群。它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绵延数里,雄伟壮观,吸收了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和“河州砖雕”艺术的成就。在装饰上,精工细作,木刻浮雕,层层叠叠,丰富多彩。泥塑佛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土族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

待客

“勤劳、忠厚”是土族人留给世人的基本印象。史书中早有土族的“民俗质朴、风土壮猛,人性坚刚慷慨”、“勤于耕稼”的记载。团结互助、敬老爱幼、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土族地区广为流行。

土族人经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土族接人待客的礼仪特别有趣,如“三杯酒”与“三道饭”的习俗就远近闻名。只要知道有宾客拜访,土族人就会准备好酒具,早早恭候于村前庄外。客人到后,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酒三杯,叫做“下马酒”;客人来到家门口后,再次斟酒三杯捧献,称为:“临门三杯酒”;客人来到屋内在炕上坐好之后,主人还要给每人敬酒三杯,这次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凡是喜庆、重大的节日,主人都要准备风味各异的“三道饭”款待客人:一般头道饭是茯茶和焜锅馍;二道饭是油饼和奶茶;三道饭面片或面条。客人品尝美味时,主人还会端上青棵酒、手抓羊肉等美酒佳肴,与君把酒对歌一醉方休。当客人酒足饭饱起身告辞之时,主人还要最后挥洒敬客三杯,这是客人的饯行酒,叫“上马酒”。土族主人认为,如果客人酒喝得越多,饭菜吃得越香甜,就说明自己待客的成功、周到。

轮子秋

土族的体育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内容也是多种多样。“轮子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曾被选为2008年奥运会表演项目。

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喜闻乐见,涌跃参加的一种体育活动,是土族先民们在秋收的打麦场上见到旋转的大板车车轮时所发明的。土族认为轮子秋左三圈为平安,右转三圈庆丰收。

每逢农闲季节,特别是春节期间,人们就会将马拉车的“上脚”——从车棚上卸下来,而将“下脚”——轮和轴整体竖起,在抵地的轮上压上石头等重物,保持重心的稳定和平衡,在上面的轮上横绑一长三四米的梯子。梯子的两端各绑一个秋千一般的“u”字形坐套。比赛时,每两人各坐于秋千套上,然后用力旋转轮子,以旋转时间长而又头不晕、眼不花者为胜。这种娱乐方式是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体育、娱乐活动,孩子们尤为喜爱。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土族人民对轮子秋不断改进。现在,轮子秋已经以钢管为原料焊制而成,装上滚珠轴承,更加的科学,玩耍起来也更加安全、方便。近些年来,轮子秋已被列为农民运动会和民族运动会上的表演或比赛项目,土族人民这一古老的体育、娱乐活动逐渐走出高原,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世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