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丝路古镇甘草店马社火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位于兰州市的东大门,榆中县东南部的甘草店镇,历来是甘肃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甘、陕、川、青的“旱码头”,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甘草店已有集市。就在这个流传着一种遗失数年的民间社火——甘草店马社火。

据记者查阅有关史料,这是一种源自于战争的社火形式,是为了纪念清代的施仕伦。据清史记载,施仕伦因五官不正,四肢短缺,俗称“十不全”,康熙进士、福建晋江人。父施瑯,原为明将战败降清,1684年平台湾郑氏有功,官拜靖海侯。施仕伦初任江苏都知县,后迁升为漕运总督,驻淮安,为人忠直,秉公果断,除贪官,杀豪强,忠言直谏,刚正不阿,人们称之为“施青天”、“小包公”,后人为了传颂其事迹,将其形象编排马社火。

马社火流传到甘草店的经过

在丝绸之路的河南,陕西的长安、关中、宝鸡、陇州东南镇边家庄村、陇县棱底下镇麦枣村等地,宁夏的隆德高台、六盘山一带,甘肃的天水、平凉崆峒山、庄浪、泾川、定西口、陇西等地,新疆一带的农村,都兴盛马社火。据民俗学家研究考证,宁夏隆德的马社火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每逢过年闹元宵,马社火是我省陇东人的一件大事。

甘草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通要道。明代,陕西驿道自西安、平凉、隆德、会宁、定西过金县(今榆中)甘草店、清水驿、定远驿,进入兰州。据清人祁韵士(万里行程记)、林则徐(荷戈记程)载:清代还有一条新驿路,即自车道岭至甘草店,过夏官营、买子堡(来紫堡)、响水河(小水子)至皋兰县东岗镇。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甘草店山梁上的车道岭有集市,咸丰年间(1851—1861),移于三公里外的古镇甘草店,经商者多为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天水、秦安、甘谷、陇西等全国二十四个省、市、地区的人。明代至民国末,在甘草店经商的山西、陕西、河南等省的商贾,是甘草店人口的主要来源。现在甘草店东、西两村90%的人都是当时经商落脚沿袭下来的。当时陕西的一些商人将当地民间的马社火带入到甘草店。相传乾隆丁亥年,定西、皋兰、榆中和河西一带大丰收,自农历八月十五日起,在甘草店集贸市场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骡马大会,会期内有大戏(秦腔)、赌场、马戏、比武场、赛马场、讲善书、牲畜山货、百货买卖等,收入很多,大会支付了一半,余额由会长施国栋、杨登周管理。秋冬粮食贸易又丰盛,从而酿酝筹备大办马社火,将上、下街和河东村三个小社合为一个大社火,并由施国栋、杨登周主办,次年正月初六正式兴起。继而有施国栋、杨登周、杨登科参加主办。清朝末年和民国时,又有闫立乾、孙虎成、施和霖参加主办。由此马社火便兴盛起来,在同治、光绪年间形成高潮,民国中期逐渐衰落,解放后的1949、1950、1951年,由农会主任米建业参加主办。此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经费用于生产,牲畜也不易集中,再没有玩过马社火。甘草店马社火已失传,没有传承下来,再不进行抢救,就将永世断绝。因此要把马社火作为“非遗”项目进行保护。

独特的表演方式

顾名思义,马社火就是在马背上演出的社火。据东村七十岁老人黄学忠介绍,甘草店上街、下街(今东、西两村)共同筹办马社火,所需的马很多,依据装扮的戏剧人物角色的多少来确定,一般需20来匹,最多40来匹,不足时则由毗邻的果园、杨林、三墩营村农户的牲畜出动,马不足时再由骡子出动。从腊月二十五开始筹备,由春官、司衙官骑着倒驴,领着六至八个抹着黑脸的灶班,走村串户下帖催马,一个角色一匹马。三天大年过后,一般从初五开始玩马社火。马身上各备木鞍一副,由马的主人牵马,负责表演者的安全,对马也要进行一翻装扮,披红戴花,用绫罗绸缎装马身、马头、马脖子。马背上的角色脸谱,按戏中的人物角色脸谱来化妆,称为“搭脸”,身穿古装戏剧服饰,然后手执角色的兵器或各种道具,俗称“把子”。其他表演者穿上社火剧装。

表演者全是男性村民。游行队伍出发时,“春官”、“司衙”、戴红缨帽倒骑驴的“十不全”扮演者全骑在马身上,他们是马社火的组织者、领导者。表演者必须懂戏的内容,会骑马,根据剧中人物,穿戴传统戏剧服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骑在马上,待到表演时,表演者双脚踩蹬,披挂上阵,立于马上,手持刀、矛、剑、等道具,摆成各种不同的姿态。一队数十乘,双行排列行进。每到一地表演时,以戏剧“架子功”为模,做人物造型表演。队伍常以当地特有的“丑角”、“三眼冲”或《黄河阵》中的“黑虎(春官)灵官(马排子)”开道,数十面锣鼓助兴,五色彩旗伴随。先绕村慢慢转一圈,然后再到各个碾麦场里转圈表演。戏迷们也评头论足,看看脸谱画的是否到位,戏装、道具留下破绽没有。马社火经过谁家门口,主人便燃放爆竹,焚烧纸钱,作揖迎接。整个表演从开始到结束,锣鼓喧天,爆竹声声,人欢马叫,热闹非凡。马社火还要出庄到果园、杨林、三墩营村表演,村村锣鼓爆竹迎送,庄庄烟茶酒菜招待。

马社火只限于白天表演,每天一本戏或最少四折戏。变换戏剧角色,装饰不一样,脸谱、人物多少也不一样。马社火表演的剧目主要有:《黄河阵》、《回荆州》、《花亭相会》、《游鬼山》、《出武官》、《火焰驹》、《升官图》,还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保皇嫂”,“关羽单刀赴会”、“桃园三结义”等英雄故事,以及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四人灵官”、“刘海撒金钱”等。

如果耍几天社火,每天翻新变样,更换剧目。而唯独每天不变的是探马和两位开道的神仙。探马的扮演者画一丑角脸,反穿羊皮袄,头戴一顶毡帽,一副风餐露宿,长途爬山涉水,十万火急的探子样。两位神仙则是神话传说里的两位先锋官,一位是红花脸的王灵官元帅,一位是黑花脸的赵灵官元帅,他们俩驱邪除害,惩恶扬善,专管天地三界的不平之事。社火的最后一天,又多一位手执杏黄旗,打神鞭,肩背封神榜,各位神仙畏惧的姜子牙。马社火一般在元宵节前结束,

跟随在马社火后面的是双龙、双狮、旱船、筛船(毛驴子)、灯笼和地摊子。待马社火表演完后,跳起铜子鼓,再挨个玩,地摊子每到一个村玩一个时辰,约两个小时为一场,每场有武打拳术、有一人舞刀、箭、棍的有二人对打等;讲善书,有穿古袍大褂的文氏人,站在场内桌子上,一手持扇,一手拿书,表演说唱等内容大体是忠孝节义,规过劝善;演出一出秦腔或小曲子。

马社火离不开敬神

甘草店镇东村81岁的施成章记忆着说,在正式表演前,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敬神,也称做献神。开头一天专门有个仙官,几个车兵,谁的啥牲口带车兵骑上驴、红纸一写门上一帖,帖在各家门上,谁扮演的啥都一清二楚。经过一早上的忙碌准备,中午12点,一切准备就绪,摆在庙门前的三个暖锅已经开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马社火的主角已经化装好。由老艺人作介绍,今天一共装了四本戏,:“四大灵官和刘海与天官,这是赵灵官、温灵官、王灵官,这是刘海与天官。”其中赵灵官是财神赵公明,具有招财利市法力,被民间供奉为财神,是王庄村敬神的方神,其他三大灵官也都各自有名。“四大灵官”手执钢鞭,象征着能够驱除鬼魅百病,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天官口含三枚银元,象征着福、禄、寿三仙赐福;而“刘海撒金钱”在民间更是家喻户晓,寓意着能给人们带来财富。马社火也去上香,上香是非常庄严的,在德高望重的老人们指挥下,四名年轻小伙子将摆有各种供品的供桌抬到庙门前供奉神灵;老艺人带领着几位老人手捧香炷,毕恭毕敬地向每位方神行礼上香。先到泰山庙、灶房山庙门,再到白音寺、四龙庙、山神庙,然后再到陕(陕西)、山(山西)会馆、四川会馆敬神。行礼完毕之后,鸣炮上马起身。到三墩营村耍时,须先到八扎龙王庙上烧香敬神,第二天是全套社火出庄。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