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年俗奇观'攻炮城'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春节期间,中国台湾举行“攻炮城”活动的热闹景象。

“新春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这是一句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口头禅。新春佳节,要是没有鞭炮,节庆气氛肯定会大打折扣。说到鞭炮,我不由得会想起闽南和台湾正月里的攻炮城习俗。“攻炮城”并不是动用大炮去攻城堡,而是一项独具情趣、场面壮观,融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年俗活动。

首先采用竹木、麻线、铅线等材料扎成“炮城”的骨架,“炮城”有方有圆,再在其四周简单地环绕一串长长的鞭炮,最后在外围糊上红纸,装饰得像古代的城垣。在台湾,有的炮城骨架扎好之后,焰火师傅会根据要求设计并制作多种焰火图景,层层布置在“炮城”的周围。这些逐层往上设置的精彩“节目”各有名堂,有一种叫“金龟磨”的炮城,当它的总火药芯被鞭炮引燃以后,所有的小火药芯一齐射出五光十色的焰火,形成五彩缤纷的飞轮;再如“仙人祝寿”,当鞭炮点燃其火药芯时,焰火便燃烧出酷似仙翁的形象。其他如“双狮抢球”、“孔雀开屏”等,也是精彩纷呈。一切准备完毕,在安全地带的空旷处立根柱子,然后把“炮城”高高地挂起,一般约有三层楼高。攻城的炮手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的限制,这项活动需要眼力、手力、智力和胆力的紧密配合,参加的炮手各自点燃自己手中的各式各样鞭炮,或单发或成串,从下向上对准“城垣”抛掷,利用爆炸的威力炸破红纸,再以火花完全引爆炮城内的鞭炮,谁有本事把“城”攻破谁就是好样的,既得到奖品,又赢来人们赞羡的目光。

如今,春节期间,一些商家或团体常常自设或赞助“炮城”供民众娱乐。每当攻炮城的鞭炮声响起,人们便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循声前往,欣赏那扣人心弦的场面。只见炮手们各显神通,人人竞勇,围观者有的出点子,帮忙寻找攻城的捷径。有些炮手常常力不从心,只点燃了附近的鞭炮,引来一阵空欢喜。有的鞭炮串抛上去却没挂住,掉落下来,又被接住重新抛上,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缺乏眼明、手快和胆量是绝对不行的。有时,点燃的鞭炮快把“城垣”炸完时,却意外地出现了“夹壳哑炮”,人们往往会扼腕兴叹。但不论是何种情况,攻城者的情绪始终高昂,加上围观人群的呐喊助威,攻炮城活动被一次次地推向高潮。场景真如万炮齐轰,蔚为壮观。

过去,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炮手大多采用单发的鞭炮来攻城,时间与技术均需高度配合才能成功。因此,尽管炮手众多,还是经常出现花费了一天时间却攻不下一个炮城的情景。而时下,鞭炮品种琳琅满目,炮手大多使用长串的连珠炮来攻城,只要鞭炮一挂上“城墙”,利用不断爆炸的威力,从而炸开“城墙”引爆炮城内的鞭炮,使攻城的速度大大提高。但是,如果那一大串的连珠炮没抛准,就会自上而下,炸得“城”下的炮手们纷纷躲闪。现在的攻炮城不同于往昔,炮手们十分注意安全,他们大多戴手套和防护眼镜,如果出手顺利,抛上的鞭炮火焰触发了“城垣”炮芯。霎时,城如山崩“噼噼啪啪……”,瞬间就被炸得粉身碎骨。那五颜六色的碎纸犹如天女散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胜利者禁不住欢呼雀跃,而观众们也是欢声雷动,此情此景,不亚于观看一场精彩的拳王争霸赛。

“攻炮城”如何而来?传说,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闽南沿海一带操练水师,准备收复台湾。其部将洪旭为防士兵过年时开小差,而想出妙策。先扎一个个“炮城”,订造大量鞭炮并发给士兵,鼓动官兵们全心全意去“攻炮城”,攻下者给予重赏。这样一来,既增添了节日气氛,消除了士兵的乡恋,又让士兵锻炼了抛掷、瞄准技巧,提高了他们的作战能力。后来,这一有益有趣的军营游戏随郑成功军队而传入台湾。祖籍闽南的著名台湾史志学家连横在其《雅言》中有如此记叙:“台湾也有掷炮城之戏,架竹为橹,高近两丈,上置炮城,掷者以鞭炮燃火投之……”数百年来,这一独特有趣的东方奇观在闽南和台湾盛行不衰,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驻足观看。

春节期间,在闽南农村,富起来的农哥们有的自设炮城,奖品或者一包化肥,或者一袋大米。而攻炮城的爱好者并非纯粹是为了奖品,他们更多的是寻求一种乐趣,寻求一种快乐和刺激。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