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虎年说虎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世居东北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同胞有崇虎习俗,哈尼、纳西、土家、景颇和彝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内至今仍保留着虎崇拜的印记。虎的形象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体系之内,既为官方所接纳,也受民间之宠爱。

虎又称老虎,另有山君、大虫、於菟等别号,乃百兽之王,山林霸主。世居我中华大地者有身躯硕大、雄健威猛之东北虎和体型较小、匀称灵巧之华南虎。尤其是后者,其活动范围分布于中原及其周边一带,我国文献中现身之虎,即为此类。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虎”字,表明其进入先民生活已有三千余年之久。在漫长的争夺生存空间的博弈中,人畏虎之凛凛声威,虎惧人之高超智慧,与我先民可谓不离不弃、惺惺相惜,遥遥相望、敬而互远。久之便升华为一种文化学意义上的古老情结,内涵丰富,值得一表。

虎偕王者之气。其动作舒缓,身材匀称;毛色斑斓,气质高雅。爪锋齿利,尾刚肢强;反应敏捷,武功盖世。临山而陟,如履平地;遇水横渡,不逊游龙。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信步旷野,不怒而威。长啸则百兽战栗,稳踞而鸦雀无声。威风八面,气势恢弘,颇似人间之王者,故而备受敬畏尊崇,甚至膜拜有加。传说汉字中的“王”字,便是依虎额头三横一竖纹理而来,足以表明其在先民心目中之地位。

虎具英雄本色。猛虎齿锋爪利,力大无比,雄踞于食物链之巅,所向披靡,为先民所羡慕与敬佩。据《周礼·夏官》所记,早在夏朝,设官便有虎贲氏,乃王之侍从。贲与奔通,取义“其勇如虎之奔走逐兽”。夏王有虎贲八百人,平时守王宫,王出行则拥之前后。至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等官,历代沿用,直到唐朝才被废止。因虎具天生威力,历代武将多思冠其名而借其威。所以将军之营帐,多用虎皮以饰,故称虎帐。西汉文帝时,大将军周亚夫驻军西陲,命植柳于营地四周。他练兵有方,军纪严明,为大汉定国安邦立下汗马功劳。其后历代将军宝帐中,常能看到对联一副,曰“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把将军气度,勇士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亦能折射出猛虎于勇士心目中的地位。而将中之杰,称虎将。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刘备麾下五员猛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简称五虎将。虽于正史无征,但陈寿所著《三国志》将关、张、马、黄、赵五将军列为一传,推崇有加;其后《三国志平话》中已有五虎将之提法,所以罗老前辈之演义,断非空穴来风。且因家喻户晓,成为美谈,史家则不必究其细节与出处而大煞风景也。

虎享四神之位。我国本土宗教之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天神护卫,其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星神崇拜。古人将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中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即所谓“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后又将二十八宿与四象相结合,将东方七宿想象成龙的形象,因位在东方,按阴阳五行五方配五色之说,东方青色,故称“青龙”;西方白色,与虎对应,故称“白虎”,南方朱色,与雀对应,故称“朱雀”,北方黑即玄色,与龟蛇对应,故称“玄武”,合称“四神”,也称“四方之神”。常被运用于军容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并将四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

虎曾充当信物。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将其形象雕刻或铸造成兵符,称为虎符。多用青铜或黄金为料,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予帅,另一半由朝廷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调兵遣将。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背面刻有铭文,专符专用,一地一符,不可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以示郑重。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生效。在国家博物馆,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虎符”一枚,长7.9厘米,宽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可为实证。时至唐代,高祖之祖父名李虎,为避其讳,改用鱼符、龟符,宋恢复之,足见生命力之强大。

虎知随遇而安。就地理分布而言,虎以西伯利亚为原始栖息地,御寒能力极强。而为生息繁衍,足迹几乎遍布欧亚大陆,直至南亚次大陆南端,甚至跨过南海进入印尼群岛。只因大海阻止,未能现身于美洲大地,因高加索山脉和西亚大沙漠阻隔,未能进入非洲草原。白雪皑皑的极地荒野上,有他们艰难跋涉的足迹,气浪蒸腾的热带雨林中,有他们从容优雅的身影。从极寒到极热,均能从容应对,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极高的适应力,是随遇而安、自强不息的典型。

凡事皆有两面,优点突出明显者,缺点必如影随形。虎尽管有王者之尊,勇士之雄,然亦有明显缺点若干: 虎常骄傲自满,虎欠协作精神,虎易被人利用。

又逢虎年,使我们更加关注有关虎的话题。由于虎进入先民视野颇早,其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体系之内,既为官方所接纳,也受民间之宠爱。以服装为例,明清官服缀有补服,以图案乃补缀于前胸后背而得名。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各分九等,禽兽夹心,而不惧“衣冠禽兽”之诮。其中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四品为虎,六品为彪(小虎),居然占有二席之地;文学领域,以虎为题材的诗文俯拾即是,难以尽览;在艺术领域,画虎之作历代多有,琳琅满目;在民间层面,无论是借以安眠之虎头枕,还是儿童喜穿之虎头鞋,另有以虎为题材的年画、民谣等,虎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影响深远。在姓名领域,汉姓中有虎姓,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的伯虎之后人,为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以虎为名者历代多有,尤其是乳名,男孩之虎娃、虎仔,女孩之虎妞、虎妮,车载斗量,不胜枚举。

我国少数民族中,世居东北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同胞也都有崇虎习俗。赫哲族民间传说中,将族人定位为本族女子与老虎婚配所生,因而将虎奉若神明;哈尼、纳西、土家、景颇和彝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内至今仍保留着虎崇拜的印记,尤其是彝族,不但以虎自命,其十二兽历法也以虎为首,并视自己为虎族,体现出虎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深远影响。而将虎列入影响深远的十二生肖,更是虎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突出地位的具体体现。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人类依靠密切协作、无穷智慧与高精武器,早已将昔日靠个体蛮力而称雄的虎辈推下神坛,其高踞于地球食物链最高端的地位已被人类无情取代。我辈当今的确是顾盼自雄,所向披靡,心想事成,不可一世。而野生虎已难觅踪迹,岌岌可危,成凤毛麟角,朝不保夕,竟沦为被保护动物,成为只能靠人类恩赐才得以苟延残喘、不至灭绝的弱者。究其原因,是人类只顾自强不息,不解厚德载物之必然后果。长此以往,终将友朋尽失,难免形影相吊。届时,仅剩两足直立、无毛解语一族于地球孤独游荡,面面相觑,何其丧气扫兴,寡趣无聊也。望诸君慎思。

以生态学角度而论,野生虎种群数量可反映出生态系统是否平衡与健全,作为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其存在代表一个演化成熟的生态社会是否完整。这个生态社会是大自然历经千百万年才得以孕育而成的精心杰作,而一个完备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倘若人口以近百年之趋势无限骤增,在未来的某年某日,生态系统终将彻底崩溃而无法修复。到那时再试图恢复原状,则为时已晚。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适可而止,网开一面。保护老虎,敬畏自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8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