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德昂族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和睦的民风

德昂族的人口不多,村落也不大,但都比较重视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愿互相发生纠纷,特别是镇康地区的德昂族,常出现一幢竹楼里住着几户经济独立的小家庭,他们可以是亲兄弟姐妹的家庭、也可以是非亲非故,性格相投的好友。这里的德昂族,由于父系大家庭公社会生活瓦解历史不长,若干个小家庭同住一幢大屋的习俗,在他们的意识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许多个人家庭住在一幢大屋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吵不闹是一种美德,这也是每个德昂人十分珍视的。

敬老的美德

德昂族有一种良好的尊重长者的社会风尚,在家庭内,长辈抚育幼辈,幼辈尊重长辈是习以为常的,他们对社会上的老人也同样地尊重。因此,每当过年过节时,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表示敬意。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田地时,亲戚们要无代价地替他下种和收割。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德昂族在庄房(佛寺)院里,用圣洁的水去洗涤释迦牟尼佛像身上的灰尘,并互相洒水祝福,而在家中,幼辈要为长辈洗手洗脚。当一盆温暖的水端到长者面前时,幼辈先向长者合掌叩头,口中喃喃自语,说明一年来自己在某几件事上有违背长者教海,或在某些方面有对长者不尊的地方,望长辈指教原谅。长辈也说自己有时对幼辈发了脾气,在某些事情上起表率作用不够,但愿今后共同搞好团结的,和和气气地相处,然后,幼辈用水为长者洗手洗脚。如果是父母已去世,哥哥、嫂嫂、姐姐都算长辈,并说明爹妈不在世了,哥哥、嫂嫂、姐姐就像爹妈一样了,应当接受弟弟、妹妹们的洗手洗脚礼。嫁出去的女儿、妹妹或外出入赘的儿子、弟弟、也要偕同他们的配偶一同回家来为长者举行洗手洗脚礼,如果路远不能回来可由一方做代表,并向长者说明不能回来的原因,他(她)们回来时要送一小包茶叶和几块糯米粑粑,用双手恭恭敬敬地献给长辈。洗手礼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它对于幼辈尊重长辈,长辈爱护幼辈,协调家庭成员间及亲戚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婚姻家庭

婚姻

德昂族的青年在婚姻缔结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做父母的也比较尊重儿女心愿。而且,德昂族的结婚聘礼也只是一些象征性的礼品,接新娘的人们的背萝里,装着约一公斤多草烟,四碗大米,还有媒人带的八元钱,六元给爹娘,两元给内亲,哪怕人再多,即使每人只能分到几分钱也不能再向男家多要。这结婚聘礼恐怕是最少的了。

办完了聘礼,方可迎娶新娘。迎亲时,新郎在伴郎、媒人的陪同下去迎接新娘,在进入新娘感谢落时,鸣枪数响,表示娶亲人员已到。新娘梳装打扮完毕离娘家时,由舅母、姐妹及本寨未婚青年送行,并将女方家长陪嫁的衣服、锄头、镰刀等嫁妆,以及女方赠给男方父母的衣服等带往男家。新娘到新郎家,登梯上竹楼时,双脚一定要踩在专门置于楼梯脚下的石块上,表示他们的婚姻像磐石一样坚固长久。新媳妇上楼时,婆婆要给她洒谷花,撒花仪式结束,新娘步上晒台,跟在婆婆后面进入新房。男方事先请好的“安长”(有文化的先生)随即在火塘边为他们主持婚礼,安长念经并祈求佛祖赐给幸福。祝新婚夫妇百年偕老。婚礼千毕,开始宴客,同时新娘分别拜见男方长辈亲戚,赠送糯米粑及新娘平时织成的缀有红、绿、黄等色的绒球小布袋等礼物,长者受拜后要还礼,用铜钱时代是五十文,用半开(云南银币)时则给一至二文,解放后一般是一,二元人民币。晚上,村寨里男女青年齐齐新娘家的厢房对歌,唱调子,往往要唱到鸡鸣方散。次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送去男家赠给女方父母、兄弟、姐妹的衣物等。若新娘是本寨人,亦可当天返回夫家。

家庭

德昂族的家庭,由于所处地区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些差别,但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住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潞江一带的小家庭类型;一是住居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的具有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特征的类型。

德宏州的父系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主持家庭事务,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这里的小家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多为父母、夫妇、子女三代,一般是长子结婚后,即在老家周围选择一块适当的地方另建新居,建立的的小家庭。另立门户的长子、次子,家长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给一部分猪、牛等财产作为生产垫本,没有平均分配家产的习惯,主要依靠小家庭去独立经营。幼子留守老家,赡养父母,继承财产。

镇康、耿马地区的德昂族,在本世纪初期,他们还处于父系小家庭和父系大家庭(也称家族,公社)并存状态。到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这些大家庭基本瓦解殆尽,但从大家庭到小家庭之间出现了一种过渡性的家庭性态,即在经济上已独立的小家庭,并不立刻离开大家庭这个母体去建立单户住宅,仍共同住居在一幢大屋里,维系着相互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人生礼仪

德昂族人自生下15天以后,都要请有文化的安长(当过和尚且精通经文的已还俗的佛爷)或寺院里的佛爷给其取名,但忌唤乳名,年轻人一般都以“哥”、“姐”相称,一旦结婚生儿育女就改称某某的父亲或母亲了。

一个人长到十四五岁,会收到“青年头”送给他小小的一包茶叶,即说明他已被邀请参加某次社会活动,这就等于宣布他成人了,他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参加宗教活动,可以“串姑娘”或接受男青年来“串姑娘”,可以结婚了。德昂族奉行火葬和土葬两种:土葬一般是成年人或少年儿童正常死亡者;火葬必须是属于各种凶死或孕妇难产而死亡者。

禁忌

德昂族的禁忌主要有:忌手拉手赠物;忌同姓婚姻;忌产妇串门;忌唤乳名;忌宾客从后门出入;忌用脚踩火塘;忌用红木树盖房等等。

住宅

德昂人的住宅与家庭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上他们曾经历过父系大家庭,那时他们住居的是干栏式长方形大屋,一幢房子分地五,六百平方米或七、八百平方米不等,依据家庭成员多少而定大小。大房子虽然随着大家庭的瓦解而消失了,但有的遗址和缩小了的原型,在解放初期还能看到。

解放前,德昂族的住宅虽然是草顶竹楼,但从房屋结构看,在边疆各民族中是有较高技术的。房屋的柱子,横梁都是木料,并经木工斧凿穿斗而成,其次为竹楼、竹壁、竹椽、草顶,屋脊上装饰草制饰物,有如内地寺庙上的宝鼎、鳌鱼之类,别有风味。德昂族的正方形干栏式竹楼,外形草致,还有点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头上戴的儒巾,德昂族群众说他们的房屋是按孔明帽子式样建成的,而且还附会出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说诸葛亮发兵南征,七擒孟获,平定了孟获的反叛,各族人民已和睦相处,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这时有个头人产生了坏的念头,他在诸葛亮驻军的雷弄寨放起火,顿时浓烟滚滚,使诸葛亮迷失方何,头人则乘机进攻,诸葛亮又被绊马索绊跌到凹子里,幸遇德昂人把跌得昏迷不醒的诸葛亮搭救了,当诸葛亮决定返回时,为了酬谢德昂族人,把自己的帽子脱下留作纪念。后来,却展现出与诸葛亮帽子相仿的竹楼。因此老人们传说,德昂族的房子是诸葛亮的帽子变的。

别具特色的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尽管各支系间的服饰都有差别,但仍不失其共同特点,加之他们的服饰与民间流传的美妙动听的故事紧密相连,更给予人们神奇和深刻的印象。

藤篾腰箍

唐代史书早已记载着德昂族的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腰箍”为饰,这一装束,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一直流传到现在,德昂族的姑娘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蔑制的“腰箍”。这些“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诸色,有的上面刻着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在阿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这个姑娘勤劳,聪明,有智慧,也表明这个姑娘心灵的美好。因此,在青年里女社交期间,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往往费尽心思,精心制作有动植物图案和花纹的“藤蔑腰箍”,送给心爱的姑娘佩带,于是“藤蔑腰箍”又成为德昂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这一独特的装饰在德昂族中能久盛不衰,是因它与一个美丽的故事相连着。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男女们都长一个模样,姑娘出了葫芦就满天乱飞,后来智慧的天神把男子的面貌一一区别开来,聪明的男子们用亲手做的藤蔑圈抛上天空把姑娘们套住,她们便不能再飞了,纷纷落到地上与男子们一起生活,从此以后,妇女身上便佩戴着“腰箍”。

德昂族妇女的裙子较长,一般是上遮乳房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条。妇女多穿藏青或黑色的对衿短上衣,衿边镶两直条红布,并钉上大方块银扣四,五副。男子服装多为蓝黑色大衿衣,大裤脚,绕包头,青年多为白色,中老年用黑色。德昂族妇女不留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重在背后,唐代史书描写她们是“出其余垂后为饰”。德昂族人民很喜欢银饰,青年不论男女都喜欢戴银项圈,银耳筒,耳坠等。此外,在德昂族的装饰品中,五色绒球尤为引人注目。妇女们在缝制新衣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的小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些花。不论是妇女或男子的包头,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青年男女的耳坠上也饰以绒球,挂包的四周用小绒球装饰。更为显眼的是,青年小伙子胸前挂上一串五色绒球,而姑娘们则装饰在衣领之外,犹如数十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

丧葬

德昂族的丧葬有自己的习谷,除佛爷(和尚)实行火葬外,一般群众都是土葬。各村有公共墓地,只要是同一村的正常死亡者均可葬入。没有姓氏界限,也不分头人与百姓,不过他们的坟向与其他民族不同,不是顺山向,而是横山向坦葬。

按德昂族的习惯,人将死时要把事前准备好的一枚银币放入口中,意思是给死者的灵魂到阴曹地府过河时用的摆渡费。人一旦断气,其家属即在门外对空鸣放三枪,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报丧。这时,近亲、家族、村寨邻居闻迅后,纷纷奔赴死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同时亲友们各自带些米和菜之类,有的还提着肉,拎着干巴之类。妇女们首先帮助背水,煮饭,男人们则忙着给死者准备棺木。棺木一般根据死者家属的经济情况决定,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就请汉族或本民族的木工师傅做一具汉族式的棺木,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则由亲友帮助砍一株大树,取下根部一段,将其成大,小两半,中间枢空,制成简单的棺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就是砍几株大龙竹,剖成竹片编一具竹棺材。在准备棺木的同时,一部分人便用一种特定的树叶蘸水洗涤尸体,穿上衣服,然后入棺。八棺后即请佛爷(和尚)择吉日安葬,停尸家中一般不超过三日,在这期间每日须请佛爷念经超度,祷祝死者的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出殡时,棕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即死人的脚朝前,头朝后),意思是要亡魂向前走,不能倒回来,送葬队伍从寨子出发直到山上的公共墓地,一路上连续不断的鸣枪,意思是通知土地神。有死者的魂来了。埋葬完后,由长老念祷词,说明死者和活人走的是两条路,死了的去阴间找归宿,活着的好好回家,长老念完祷词之后,各人拿一树枝拂身,表示扫除身上的邪气,就可转身回寨子,返回时不能转头向后看。葬后七日,死者家属再请佛爷念一次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超度死者及早转世投生,并嘱咐他来世也要变人。

茶叶与德昂族的礼仪

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叶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他们对茶叶也有特殊的感情。

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都好饮浓茶,传说从古老的时候就这样了。说起德昂族饮的浓茶,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们把一大把茶叶投入能容纳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内加水/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将茶水倒入人们常称之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如果是没有喝浓茶习惯的人去喝一杯,那他会一晚上都会兴奋得难以入眠,外来人喝这种茶往往要渗入几倍的开水才行。由于德昂族人常饮浓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瘾,茶瘾发作时会使人四肢无力,特别在走长路时使人难于行进,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几杯后,精神就抖擞起来了。人们常说,德昂族办事情离不开茶叶,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它表明“茶到意到”。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总是先烧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请媒人去说亲时,首先带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两,三斤重的茶叶。若有喜庆事邀请亲朋好友光临,送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作表示,有如汉族的请柬,办丧事请客也是送一小包茶叶,但区别在于不扎红十字,仅用竹篾或竹麻拦腰捆扎。如果群众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因有过失,要求得到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当有过失的一方主动送了茶叶,另一方再有理也要加以原谅,这是德昂族的礼俗,若不送茶叶而是送钱物,那就被认为是不懂德昂族的“礼”,也不会得到谅解,甚至会将事情办坏。若相互之间的纠纷自己不能解决而需请头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和一小象草烟交叉成“Ⅹ”形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述各自的理由。

由于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树,供自己采摘揉晒干备用。除干茶外,德昂人也制作一种湿茶(酸茶),史书称为“谷(沽)茶”,他们把菜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筒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食用湿茶不必煎煮,从筒内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带回甜味。这种茶能解暑清热,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都喜好嚼酸茶。古代边疆一些民族在喜庆之日多用它招待客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8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