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土族村寨里神秘的“於菟”舞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装扮资料图   於菟形象资料图   土族刺绣   出发资料图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当先民们把对大自然的崇敬化为虔诚的图腾后,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元素悄然形成并流传下来。流行于青海省同仁县境内土家村寨的“虎舞”就是这种原始图腾的最鲜明代表。

“虎舞”有一个很奇特的学名——於菟舞。几百年来,生活在高原上的土族人在古老的村寨里跳着神秘的於菟舞,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源于羌人

於菟(wutu)系古汉语,意为老虎。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据《同仁县志》记载,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根据有关研究者的论述,在学术界主要包括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在青海同仁县及周边有土族人的民间也有多种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秦永章先生认为“於菟”舞“与古代巴楚地区的崇虎尚巫之俗一脉相承”;最先研究羌人虎崇拜与“於菟”关系的赵宗福先生提出,月虎神话乃起源于西部青藏的昆仑神话,与西王母关系密切。推而言之即“於菟”舞起源于西部羌人。

土族学者马光星先生认为,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吐蕃与土族的先民吐谷浑,都与古羌人在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曾有着密切联系。民族的相互融合和交错杂居,是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於菟”习俗,就是古羌人的虎图腾崇拜在一些藏族和土族地区得以保留并传承的早期文化形态之一。

楚风遗存

虎文化的产生背景是非常深远的,虽然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没有像龙凤文化那样取得统治地位,但也占有重要地位。河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的羌人与华夏族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联系。

关于“於菟”的起源,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史料中都有记述。有研究者认为,“於菟”是一古词,早在《左传·宣公四年》中就有记载:楚人为乳谷,谓虎於菟。而在《辞源》中也有这样的解释:今湖北省云梦县址古称於菟。与这一称谓有关的故事中讲述,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令尹子文是个私生子,被丢弃在云梦泽这一地方,被一只母虎抚育长大,因而,这地方被称为於菟。

生活在青海同仁县的土族人至今仍保留“於菟”这一对老虎的别称以及驱“於菟”的习俗,这也是一些研究者认为土族傩舞与巴楚文化间有关联的一个现实佐证。其实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对于虎的崇拜除了土族之外还有不少民族。比如云南的彝族崇黑虎,而彝族的先民与氐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据有关史料记载,土族的先民中也与氐羌有融合之处,可见土族所处地也属于古羌人地区。

研究者认为,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流传的“於菟”舞应为春秋时期的楚文化遗存。这种说法除了从名称断定外,还可以从古时楚国等地盛行巫风来考证。据《汉书·地理志下》载: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由此可见楚国巫风之盛,较同期其他各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先祖用来祭山神祛妖求吉的“於菟”舞,从形式和内容都含有楚国楚风的绪余。梁代江陵人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楚人逢年节有“门画与虎”避邪之习俗,此说虽不能完全说明楚人有无崇虎之情,但可以说明有以虎作为镇妖兽是一可信的证据。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土族“於菟”舞是“楚风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原始图腾

土族人跳“於菟”舞的时间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在青海省同仁县热贡地区,当地人认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日为“黑日”,这时妖魔鬼怪纷纷出来作乱,所以要举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动。通过模仿老虎的动作来跳“於菟”,依此来驱逐妖魔,保佑太平。

据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马明生介绍,在举行跳“於菟”的前夜,当地群众还要进行“邦祭”的活动。首先是请神,在天亮时分,把二郎神的轿子从二郎神的庙里请到要举行邦祭的人家里,在拉瓦(即法师)的带领下进行祭祀,在祭祀的过程中,由拉瓦挑选表演於菟的人员。祭祀结束后,青年男女就可以自由地唱起拉伊(民歌),谈情说爱,而长辈们则需要回避。

第二天下午,选定的八名男子来到二郎神庙,脱去上衣,挽起裤腿,用墨汁或者锅灰在全身包括脸上绘上虎豹的斑纹,并用法师施过咒的白纸条把头发扎成发怒状,恰似猛虎狂怒的情形。八只於菟中,两只为大虎,六只为小虎。两只大虎伴着法师的锣鼓,只在街中巡望震慑,其职责是防止妖魔从各家各户中悄然逃循。

仪式开始后,在头戴佛冠、手执单面羊皮鼓的拉瓦的主持下,首先要祭拜二郎神,以求得到真神法力。接着,八名於菟手持用经文裹定的木棍,到庙前的广场,围绕桑台,伴着锣鼓声有节奏地跳起古朴的“於菟”舞。在表演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人在村口鸣枪,当於菟们听到枪响后,便冲出神庙,直扑村中。这个时候由法师引路,村民们尾随而至。这时候村寨里各家各户的供桌上已经准备好了各种供品,等着於菟来享用。於菟们将这些食物衔于嘴中,摇头摆尾,做老虎吞食的样子。

“它是人类最初本能宣泄情感的原始形式,倾注了氏族情感和原始宗教意义,它不仅反映了远古人类图腾崇拜,而且是人类信奉万物有灵观念的原始宗教文化的再现,即萨满遗风。”土族学者马光星认,“於菟”舞是由山神庙举行仪式为序幕,以驱除村庄、室内之邪魔为内容的一种驱邪纳吉民间祭祀仪式活动。

文化载体

大量资料表明,热贡的“於菟”舞与云南彝族的虎节及土家族等民族的崇虎习俗与古羌人的虎图腾崇拜有关。“於菟”习俗随古羌人的一部分南迁,流布于南方一些民族,成为巴楚虎文化的源头。以后,随着南方这些民族的成员往不同地方迁徙,巴楚文化又向不同方向辐射或者回流。

“於菟”的舞蹈语汇与节奏相对单一,“垫步吸腿跳”是整个舞蹈的主干动作,因舞者双手持约两米长的树棍,所以上身及手势动作较为简单。腿部动作的跳跃幅度与动势,也随其舞蹈情绪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从“於菟”的舞蹈形态来看,它是一种原始拟兽舞在当代土族民俗活动中的形态表现。拟兽舞与原始人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值得指出的是,年都乎土族的“於菟”舞则完全失去了狩猎生活的那种功能,成为当地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全部意义是“驱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

研究者认为,中国巫文化的起源与史前社会的图腾制有关,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而“於菟”舞则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这一由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舞蹈仪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土族傩文化的“活化石”。“这为进一步研究古代巫术舞蹈的形成发展,审美特征以及在各民族之间的横向交流,探索当代民族舞蹈的变异性、多样性、融合性,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实例。”

“於菟”系列民俗活动目前仅在年都乎村传承沿袭,且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於菟”对展示土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丰富性,增强土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具有较大意义。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8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