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北京话的特点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1,大量词汇儿化,部分单字词使用时必须儿化,且儿化承担一定的语法功能。北京话比起中古汉语,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而通过对某个音节进行儿化,通常会把这个单音节词根封装为名词词性,据此可以对单音节词产生某种区别。如,“shi4”这个音对应大量的汉字,但是如果儿化成“shir4”,则只能是名词词性的“事儿”。

2,存在部分字在口语中弱化到面目全非的程度的懒音。通常是声母是卷舌音(zh,ch,sh,r)的字弱化为一个儿化动作,比如“老师”读成“老儿”。除此之外,其他懒音并不系统化,呈孤立存在,如“西红柿”中红的声母弱化为略带声门化(就像阿拉伯语的字母‘ayn那样)的零声母、“我们”,“你们”,“他们”弱化成“wom”,“nim”,“tam”。

3.1,存在大量轻声,且轻声有辨别词的功能,但目前发展并不完善。使用轻声的话,北京话可以区别“皇帝”和“黄帝”、“智利”和“智力”,等等,但这样的轻声规则并不统一,并非所有人都会遵守这些规则。

3.2,另外,我本人的感觉是,双音节词,如果第二个字是轻声,则第一个字的元音会拉长。

3.3,某些时候轻声会把一个音节弱化为辅音韵尾,一般发生在特定辅音碰上各自的特殊元音时,如,“豆腐”会念成“douf”;“意思”念成“yis”。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元音的拉长最为明显。

4,前鼻音弱化为鼻化元音,但仍然能和后鼻音相区分。这一点实际上是华北(包括河北和山东)的共同特点。

5,w在部分元音(如e、u)前读成v。

6,“去”字在放在地点之后的时候读成“qi”并发轻声,如,“哪儿去啊您?”读成“哪儿气啊您?”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8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