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东北方言-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方言差异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东北方言,就是东北的地方话。东北话,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的地方变体。以北京官话(由北京话和东北话话构成)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近代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东北话和北京话一样,同属于北方方言的北京官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东北话,是东北三省和东北所有地区通行的方言。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乃至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之处的沈阳话.是汉语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在辽宁和东北的代表方言。一般来说,地理因素和地域性,并不是方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人们往往只是在习惯上,按照方言通行的区域给它起名字,沈阳方言的称呼就是这么产生的。

东北三省外面听起来话都差不多.但是,关起门来,比较一下,有很多的不尽相同之处。辽宁话,比较的远一些,读他的语言能使人深深感受到,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带的辽宁沈城不愧是沿海省份的省城,当地说话都带着一些辐射性的特点.沈阳地区的话,其实也分为多种,由于受到周边地区口语的影响,所以语言的包装上也比较繁杂,举个例子一部分沈阳人把”是”读成”四”,一部分就把”是”读成”四”而且在”shi”和”si”方面比较的僵化走极端.各占一端,平翘舌有时很难分开”儿纸”(儿子),咱们代表的是个体,并非包括对方,这些方面比较有代表性.我大体把沈阳话分为”铁岭腔,抚顺本溪腔,和本土腔”.

铁岭腔比较接近于长春,四平话(地理的原由)有着东北语言憨的本性,这种方言和长春话类似(以下有叙述).抚顺本溪腔呢,声调就是比较转,有点吉林通化白山的口吻(地理因素).如”你吃”在抚顺一般读成”泥此”.这种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进入沈阳当地的语言中充分的融合便成为了沈阳语言一个重要分支..沈阳土生土长的”纯净”语言就比较的东北了,很实在和憨厚,没有语调上的特殊加工,这个分支目前在沈阳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多了,但是还是顽强的存在着...

长春:长春的语言上比较的封闭,很具有关东人的特点,长春所处的吉林省,大部分处在封闭的山区,语言上自然就没有外来的修饰,完好的保留着东北语言的精髓..

沈阳:沈阳话同沈阳人憨厚、淳朴、粗犷、豪爽的件格分不开,具有刚健、清新、质朴的特色。沈阳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就其总体上来说,同北方方言特别是同北京话,有许多共同性。它们在语音上比较简单,语汇方面大同小异,语法基本一致。但因语言历史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的因素,是因语言的分化而形成的。它们的区别是:第一,在语音方面,沈阳话在z、c、s与zh、ch、sh不太好区分,像“四、十、四十、十四、姓施、姓司”这样的字词,在沈阳话中区分起来比较困难。再有缺少r声母,日与意也不容易说得分明。第二,在词语方而,沈阳话有大量的方言词汇是普通话所不说的。如普通话说的:“天气”,沈阳话叫“天头”,“太阳”叫“日头”,“葵花籽”叫“毛子喀”;“玉米”叫“苞米”;“说话”叫“唠嗑”;“乌鸦”叫“老鸹”;“麻雀”叫“家雀”;“鹰”叫“老鹞子”;“手套”叫“手巴掌”等。据统计,沈阳话的这一类土语词汇多达三、四千个,其中有一部分已被普通话所接受。在沈阳话中还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词语,如满语的“秃鲁”、蒙语的“胡同”等。此外,沈阳话中还含有极为纷繁多样的语气司、叹词、拟声词和“黑不溜秋”、“酸拉巴唧”、“干巴呲咧”、“花里胡哨”一类形容词生动化表达格式。沈阳话词语在变成书面语言时,写法不太固定,如“叽咕”、“唧咕”;“脚鸭子”、“脚丫子”。并有方言专用字,如“旮旯”、“蔫”,同时在词义上又有较大变化,如:“饥荒”,有“债”和“矛盾、纠纷”两义;“忌讳”,也可以指“醋”。第三,在语法方面,沈阳话中常用“吃了么,你呐?”“十点了都”一类倒装或追加句式,这是与普通话规范语法不同的。城区和郊区的沈阳话,也有细微的地区和民族性的语音、词汇差别。在沈河区小西关地区居民之间就通行与回民习俗有关的借词,如“主麻儿,(宗教仪式)、“油香”(油炸饼)。在满族集居地区则把“上那去”说成“上那喀”,满语“喀”是汉语“去”的意思。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差别正在逐渐缩小。

哈尔滨:按道理,按地理,哈尔滨话是最有理由作为东北的代表.但是有些外界因素不应忽略,由于黑龙江省大部分处于丘陵或半丘陵地带,黑龙江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俗大抵呈现一种放射形的半开放特点,在政策上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结合本地的情况制定发展策略,在语言方面也继承了这一特性,听哈尔滨人说话,感觉就是一个东北人在刻意的操着”普通话”.甚至,我在哈尔滨的时候听到哈尔滨人把”贼好”改成”特好”,把”干啥(ha)去改成”干吗去”更有甚者干脆说起广东式的普通话了.作为东北人我感觉哈尔滨的地方话是有些”背叛”东北语言的方向,而加大速度去容入标准语言的潮流中了.哈哈,哈尔滨人说出的普通话,感觉是东北地区中最标准的.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8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