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汉传佛教身分性称谓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身分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分称谓、职务性身分称谓。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比丘:又称絆刍、乞士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称絆刍尼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条)的女性出家人。俗称尼、二僧等。

 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20岁至60岁之间。

 沙弥:特指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龄多在7岁至20岁之间。但20岁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

 沙弥尼: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义为学戒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以上为佛教出家五众。一般来说,男称为僧,女称为尼,相对于在家信众都可称为师傅。

 优婆塞:译义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众,俗称居士。

 优婆夷:译义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宝、信奉佛法的在家女信众,俗称女居士。

 以上为佛教的在家二众。他们可受三皈、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等,具有供养三宝,修学、护持、弘扬佛法的义务。此外,以上七众还有以下一些称谓:

 沙门:亦称桑门,意为息心修道。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我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亦称和上、力生等,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后来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

 僧伽:简称僧,意为和合众,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团。后与道士相对,泛指佛教出家人。

 头陀:译义抖擞,特指一类修12种头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本指在佛寺中服杂役、没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后泛指云游僧、禅僧或修行者。

 居士:为佛教在家男女信众的统称。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转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属热带地区,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与出家人相对应,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缁素: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6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