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古代敦煌的奇异美甲习俗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大约在唐代以前,我国妇女中已经出现了染指甲的习俗。唐·李贺《宫娃歌》中“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唐·张祜《听筝》中“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都是对妇女染指甲习俗的描写。前者描绘了妇女在烛光下制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后者则描写了十指浸染后的情况,“玉笋红”即指娇艳鲜红的指甲。所谓“守宫”,本指壁虎。因为它经常守伏在宫室之壁,捕食虫蛾,故名。相传古人将它养在盛放朱砂的盒中,等它吃了朱砂,全身都变红以后,便将它捣碎。据说用这种“红汁”点在女子身上,可检验妇女是否保持贞操。如果没有发生过房事,红色终身不灭,只要进行过一次性生活,那么红色立即会消失。按理说这种“守宫”与妇女染指甲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它的颜色及制作方法与妇女染指甲的材料较为相近,所以被牵扯在一起,逐渐变成妇女染指甲材料的代称。

元代诗人杨维祯有两首诗与染指甲有关,其一《美人红指甲》:“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拂镜火星流夜月,画眉红雨过春山。有时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点玉颜。”其二《凤仙花》:“金盘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暇。一点愁疑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娇弹粉泪抛红豆,戏掐花枝缕绛霞。女伴相逢频借问,几番错认守宫砂。”极意描写妇女嫣红的指甲,其中“弹筝乱落桃花瓣”一句,形容染红指甲的女子弹筝时,手指上下翻动,好似桃花瓣落纷纷。

古代的妇女,每到七月七日那天晚上,总要聚集在一起,用她们自制的染料,将十个指甲染得通红。如清·朱象贤《闻见偶录》记载:“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染指甲的习俗,如维吾尔族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都喜欢在春夏季节,把手指甲染成橘红色,甚至把脚趾甲也染成橘红色,觉得这样很美。尤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更是如此。如清·赵翼《陔余丛考》云:“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

以上文献中只见关于女子染指甲的记载,但在敦煌壁画中,染指甲却是男子的爱好和习俗。如初唐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中,维摩坐在帐内,文殊坐于莲台,两人遥遥相对。文殊座下为帝王出行行列,维摩帐前为各国王子礼佛。维摩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炯炯有神,右手握扇,左手放在扶手上,五个指甲都清晰可见涂有黑色,露在衣袍外的脚指甲也涂有黑色(图1)。位于维摩帐座下方的少数民族王子,赤脚上涂有黑色的脚指甲也清晰可见(图2)。黑色最初应该是红色,由于日长月久长期氧化而渐变成黑色。

图1-1初唐第335窟北壁维摩诘

图1-2初唐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特写)

图2初唐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局部)段文杰临

文殊菩萨座下方帝王前的二大臣头插羽毛,正兴致勃勃地交谈着,其中一人双手指甲涂有黑色(图3);帝王左侧二大臣中的一人左手微微上抬,露出的手指甲也涂有黑色;帝王身后的一大臣双手相握,露出的拇指和食指甲均涂有黑色。

 

图3初唐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大臣段文杰临

又如初唐第220窟东壁门南《维摩诘经变》下方的少数民族王子的手指甲也涂有咖啡色(图4)。

图4初唐第220窟门南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李其琼临

再如西夏第409窟东壁南侧绘有一幅西夏王的供养像,回鹘王左手持香炉的大拇指甲涂黑色,右手指甲全涂黑色。旁站有一端盘人右手四指甲均涂黑色,身后持伞、扇等物的各侍从手指甲也都均涂黑色(图5)。从以上男性的手指甲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涂染有黑色,而黑色都可能是变色所致。

图5西夏第409窟东壁南侧西夏王段文杰临

从壁画中看出染指甲的不仅仅是少数民族人物,也有中原人士,这说明在当时染甲是非常流行的风气。爱美,是人的天性。我国古代人民尤其是广大妇女很重视打扮自己,敦煌壁画中绘有许多妇女图像,却不见有染甲的妇女图像,所见都是男性染指甲的图像,颇为奇异。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6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