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出家人为什么偏袒右肩?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原文:或[1]问曰:沙门袒服,出自佛教,是礼与[2]?答曰:然。问曰:三代殊制,其礼不同,质文之变,备于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论者咸有疑焉。若有深致[3],幸诲其未闻。答曰:玄古之民,大朴[4]未亏,其礼不文。三王应世,故与时而变。因兹以观,论者之所执,方内之格言耳。何以知其然?中国之所无,或得之于异俗。其民不移,故其道未亡。是以天竺国法,尽敬于所尊,表诚于神明,率皆袒服,所谓去饰之甚者也。虽记籍未流兹土,其始似有闻焉。佛出于世,因而为教。明所行不左,故应右袒。何者?将辨贵贱,必存乎位,位以进德,则尚贤之心生。是故沙门越名分[5]以背时,不退己而求先。又人之所能,皆在于右。若动不以顺,则触事生累。过而能复,虽中贤犹未得,况有下于此者乎?请试言之。夫形以左右成体,理以邪正为用。二者之来,各乘其本。滞根不拔,则事求愈应。而形理相资,其道微明。世习未移,应微(一作“征”)难辨。袒服既彰,则形随事感,理悟其心。以御顺之气,表诚之体,而邪正两行,非其本也。是故世尊以袒服笃其诚而闲其邪,使名实有当,敬慢不杂。然后开出要[6]之路,导真性于久迷。令淹[7]世之贤,不自绝于无分;希进之流,不惑途而旋步。于是服膺[8]圣门者,咸履正思顺,异迹同轨。缅素风而怀古,背华俗以洗心。寻本达变,即近悟远,形服相愧,理深其感。如此,则情化[9]专向,修之弗倦,动必以顺,不觉形之自恭。斯乃如来劝诱之外因,敛粗之妙迹。而众谈未喻,或欲革之,反古之道,何其深哉!注释:[1]或:指有人。这里指以镇南将军何无忌为代表的佛教袒服礼仪的反对者,参考《答何镇南书》可知。又何无忌于义熙五年正月进号镇南将军,义熙六年三月战死,则此论之作大概是在义熙五年,时年远公七十六岁。远公关于“袒服之辩”的论著,除本论外,还有《答何镇南书》。[2]与:语气助词,同“欤”。《论语》:“求之与?抑与之与?”这里表示对袒服是否合乎礼仪的质疑。[3]深致:指深远的意趣。《魏书·崔亮传》:“亮答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4]大朴:指原始淳朴的大道。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5]名分:指名位与身分。《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南朝·梁)何逊《答丘长史诗》:“宿昔敦远游,名分乃异路。”[6]要:约束,禁止。如:要时(限约时间)。这里指要塞,关口。[7]淹:指淹留。长期逗留,羁留。[8]服膺:指铭记在心,衷心信奉。《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朱熹集注:“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9]化:这里指习惯,风气。《汉书·货殖传》:“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简介:佛教初入中国,其种种礼仪制度与本土文化难免产生碰撞,着装制度便是其一。本论中,以镇南将军何无忌为代表的世俗人士,对佛教袒服制度提出质疑。慧远大师(下文简称“远公”)依据佛理深入解答。一略一详两番问答构成本论的主要内容。详答中,针对有人提出沙门袒服缺乏经典依据的问题,远公从袒服的深意和作用两方面予以回应。深意有四:一是“袒服”顺应古道,二是“右袒”可辨贵贱,三是“袒右”灵活自如,四是“袒”即袒露本体。作用有二:一是世尊设袒服以成教,二是沙门由袒服而悟道。最后,远公表达了对袒服反对者违背古道的感叹。白话:有人问:沙门偏袒右肩,出自佛教,算是礼仪吗?答:是。问:夏商周三代,所制定的礼仪虽然不同,但其实质和形式的变化过程,在前代的典籍中都有过记载。而佛教袒服出于典籍记载之外,大家不免产生疑问。如果这其中蕴含着未曾听闻过的深意,请您明示。答:远古的人民,淳朴之风尚未亏缺,所以其着装礼仪不加文饰。后来随着夏商周三代之王的应现世间,着装礼仪才因时而变。由此来看,议论者所偏执的,仅是此土典籍上的记载而已。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中国典籍中所没有记载的礼仪制度,有可能从异国风俗中传来。由于彼土百姓的淳朴之风尚未改变,所以不加文饰的袒服之道还没有消失。依照天竺的国法,向所尊崇者表现尽敬之意,向神明表达赤诚,都会采用袒服的方式,即毫无掩饰的意思。虽然记载袒服礼仪的典籍没有流传到此土,但似乎听说过曾有这样的古风。佛陀出兴于世,即依此礼仪而施设教化。为了表明佛教所行非是世间左道,所以理应偏袒右肩。为什么呢?为了辨别贵贱,需要先设立阶位。运用阶位高下的鲜明对比,来增进道德,则崇尚贤善之心就会生起。所以通过设定左右两肩一遮一袒的贵贱阶位,可以激发沙门勇于超越世俗的身份地位而背弃时流,不甘于退居三界而寻求先出轮回。再者,左右相比,人身所能做的事,大多是以右臂来完成。如果不运用右臂行事顺应人体习惯,则遇事必然徒增劳累。而过右之后仍能还复中道,即使中等的贤士也难以做到,何况那些水平更低的人呢?请允许我试着来说明,身形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同样,理体以邪正两方面为用。二者的由来,各乘其本源而有。当人们心中的疑根还没有拔除时,先借助事相来探求其中的道理,则更为可行。通过事相和理性的互相资发,其中的道理便会逐渐明朗。世俗的习气尚未减轻时,理体的作用微弱到几乎难以辨别。袒服的形式既已彰显,则形体随事相而感发,理性必能领悟于内心。以能够灵活运用右臂的血气之身,来表示诚正的本体,而依本体而有的邪正两行,非是理体本身。因而世尊设定袒服礼仪,来坚定弟子的诚心,防非止恶,使得外在之名与内在之实相符,使得代表诚敬和怠慢的阶位不会混杂。进而可以开启出离生死关要的道路,化导久迷的众生入于真性之中。令淹留世间的贤士,不会自叹于真性绝分。让希求胜进的修行者,不惑于歧途而举步徘徊。于是信奉佛法者,都走上出家正觉之道,思惟随顺佛陀的教诲,放下原来身份地位的差异,遵从同样的袒服芳轨。藉此袒服,缅怀远古的淳朴之风,背弃末俗的奢华,洗去内心的染著。探寻清楚根本的宗旨,便能通达万变。通过万变的近事,即可领悟幽远的心宗。看看仍然身着衣服,顿时生起道业未成的惭愧之心,理性的光辉深化了对事相的感悟。由此,便可以专心向道,修行不倦,举动必然随顺正理,不觉之间,形体自然端正恭敬。可见,袒服礼仪本是如来用以劝诱沙门向道的外因,教导粗心行人敛念的妙法。而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甚至还有人提出要革除它,足见其违背古来相传之道,深远到了何种程度!导读:全文包括两番问答,先表明观点,后加以论证。第一问中,辩论双方表达了各自对袒服的观点。提问者表示对佛教袒服是否合乎礼制存有疑问,远公表示袒服合乎礼仪。第二问中,提问者通过指出袒服礼仪缺乏经典记载,说明自己对袒服质疑的依据。并提出如果其中有未闻过的深意,请远公解答。答文中,远公采取以理服人的论证方式,通过阐释袒服的理论深意和实际作用,证明了袒服礼仪的合理性。回答分三部分,一是阐发袒服的深意,二是说明袒服的作用,三表示嗟叹。第一部分,阐发袒服的深意。深意有四:一、“袒服”顺应古道,二、“右袒”可辨贵贱,三、“袒右”灵活自如,四、“袒”即袒露本体。这四重深意,暗合龙树菩萨《中论》四句偈,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下面结合四句偈文,解释四重深意,从中也可看出远公对般若思想的继承和运用。第一重深意,“袒服”顺应古道,原文从“玄古之民”至“似有闻焉”,对应“因缘所生法”。文中,以人民的心态为因,中土三王、天竺国王为缘,以着装礼仪为所生法,说明不同的着装礼仪,是二土人民的不同内因,及国王的差别外缘,分别感召而来。就中土来看,三王应世之后,由于上古淳朴之风已经有缺,所以服装礼仪也随之而变,多有文饰。在天竺国,人民淳朴之风未改,所以袒服之道犹存。佛于天竺国中出世,随顺彼土风俗,因而制定沙门袒服。可见,虽着装礼仪不同,皆是因缘所生。袒服与中土礼仪相比,与远古淳朴之风更为顺应。第二,阐明“右袒”可辨贵贱,原文从“佛出于世”至“不退己而求先”,对应“我说即是空”。“右袒”二字,包括“右”和“袒”两层含义:一是以右为贵,二是以袒显理。首先,明确佛教以右为贵的道理。从佛理来看,空性之中,尚且没有人我能所,何必更论左右贵贱?佛法中设定左右贵贱的位次,不过是用于辨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价值高低的外在形式。此处以左代表世间法;右代表出世间法。贵,指志向高尚。贱,指志向卑微。通过袒露右臂和遮覆左臂的差异,表示出世间法追求解脱的高贵和世间法贪染生死的卑贱。其次,也包含了以袒显理的用意。通过右肩的袒露,显示沙门所追求的解脱,是坦荡无遮的真空之理,与“我说即是空”相符。第三,“袒右”灵活自如,原文从“又人之所能”至“触事生累”,通过袒露右臂的功用来表达假名之义。右臂空无衣遮,便能灵活自如,表示从空出假,能有种种妙用。前面以右臂无有遮覆表“空”,此处以无有遮覆故妙用无碍表“假”,对应“亦为是假名”。第四,“袒”即袒露本体,原文从“过而能复”至“非其本也”,显出“亦是中道义”。首先通过“过而能复”四字,提出“过右”之后,如何复归中道的问题,继而作出解答。答中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说明采取即事明理方式的必要性;二是运用该方式解答了如何实现“过而能复”。1.原文从“请试言之”至“理悟其心”,说明采取即事明理方式的必要性。先标“形以左右成体”等,作为阐述必要性的基础,接着正式说明必要性。远公认为,当人们心中的疑惑尚存时,如果直接学习中道之理,恐怕难以领悟。此时,若能采用即事明理的方式,则事理相资,中道之理便易于明了。所以,欲明中道之理,须借助袒服礼仪之事。2.原文从“以御顺之气”至“非其本也”,遥承前文“形以左右成体”等,说明袒服礼仪如何表达出“过而能复”的中道之理。右袒中,以御使右臂的血气之身,来代表赤诚的本体。左右两边虽然有异,既然皆以身体为本体,则左右皆非本体。同理,邪正虽然有别,而皆以理体为本体,所以邪正也皆非本体。由此,通过对邪正自身本然存在的否定,将邪正两边之用导归中道理体。如同身体非是两臂,而能御使两臂,中道之体非是邪正,而具邪正之用。非邪非正是双遮,能邪能正是双照,显出“亦是中道义”。此中,比照袒服之事,阐明中道之理,可见对上述即事明理方式的运用。综上所述,通过对“袒服”顺应古道等四重深意,亦即对袒服礼仪作为因缘所生法,包含空假中三谛道理的揭示,远公系统阐释了袒服的原理。第二部分,说明袒服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世尊设袒服以成教,二、沙门由袒服而悟道。原文从“是故世尊”至“不惑途而旋步”,说明世尊设袒服以成教。文中分三节,1.托事显理。由于袒服具有如上深意,所以世尊设立袒服的着装礼仪,令弟子由袒服而闲邪存诚、名实有当、敬慢不杂。2.在此之后,方堪听佛开示出离生死之道,引导迷情入于佛境。3.说明通过即事明理方式的运用,佛道的修学者便不会再因为理性幽深而无从入手。文中,闲邪存诚,含摄中谛之理;名实有当,含摄俗谛之理;敬慢不杂,含摄真谛之理。由于袒服中同时含摄三谛的道理,所以通过袒服,可以将此三谛妙理导入众生心中。从“于是服膺圣门者”至“形之自恭”,说明沙门由袒服而悟道。文中分为四节,1.说明由于袒服的如上功用,所以佛弟子虽之前身份有异,出家后则同依袒服芳轨。2.身着袒服能尚简去奢、洗心涤虑。3.袒服礼仪可以深化对理性的感悟。4.身着袒服能专心向道庄严法身。第三部分,从“斯乃如来”至文终,表示结叹。赞叹袒服确实是如来化导世俗的巧妙之法,并因此对袒服反对者的不解表示慨叹。总结:1.在以“三玄”为主要理论的魏晋玄学时期,“尊古卑今”、“尚俭去奢”的思想为贤士所推崇。本文以“玄古”开始,至“古道”结束,将袒服与古来淳朴之风相结合,通过阐明袒服礼仪和“尊古卑今”、“尚俭去奢”思想内在的一致性,使得本文论点易于被当时的贤士所接受。乃至由于袒服的“去饰之甚”,而获得贤士的尊重。袒服顺应古道的观点,构成本文的基础。2.远公通过阐释袒服深意中所包含的三谛之理,表达了其一贯倡导的,在共般若基础上的不共般若思想,亦即法性本体思想。3.通过阐述袒服的作用,反映远公在教化上注重通过外在的事相,来说明深奥的佛理。强调对即事明理方法的运用,是远公佛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净土宗作为佛法“有”门的必然反映。4.采用即事明理的方式弘扬佛法,使得远公的教化三根普被、利钝齐收。如文中所说,修学者能够“即近悟远”,“令淹世之贤,不自绝于无分;希进之流,不惑途而旋步”。远公本文之作,有力地护卫了佛陀所制定的沙门袒服之法,为沙门着装礼制在东土的立足及流传奠定了基础。经中授记“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远公护持佛法厥功甚伟,信知佛语决定不虚。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6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