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东北道教初祖郭守真 当年扬名盛京城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1663年春,是清朝康熙二年,当时称为盛京的沈阳一带连日大旱,百姓忧心如焚。

当时的盛京将军乌库礼,曾经是大清八旗军中一员骁勇的战将,战功显赫。3年前赴任盛京将军一职。乌库礼的父母是古城辽阳人氏,且是奉道行善之人。回到故乡做官,乌库礼一心想把乡梓的事办好,留一个好官声。面对遍地旱情,乌库礼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在人力难为的情况下,乌库礼下令各地张贴榜文,聘请各方高士前往盛京城祈雨救民。

两天过去了,没人前来揭榜。

四天过去了,依然没人前来揭榜。

大地被烤得龟裂,刚泛青的草苗晒得枯黄。准备春播春种的百姓一片绝望。

无奈和绝望的气氛如火热的太阳一样肆虐在辽河平原。

在无望中,有几个百姓在盛京城的西门看到几个道士揭了榜文径直向将军府走去。

“有人揭榜文了”,信息迅速在人群众流传,如风一样吹过辽河大地。百姓们在满怀希望中又互相打听:“谁揭的榜文?谁有这么大的能耐?”

一位隐居深山数十年的道教宗师怀着救民于水火的宏愿出山了。

这人就是后来被尊奉为东北道教初祖的郭守真。

郭守真是何方人氏,何时得道,隐居于何地。

这话就要从东北道教的祖庭九鼎铁刹山说起。

在辽东万山深处,南北太子河汇合的地方,一座奇山拔地而起。此山由东南北三面侧观,峰顶有九,因名曰九顶铁刹山。山的西面,3000年前,《诗经》中记载过的貊民族曾在此生活过。山的北面,则是明清时期辽东第一大商镇碱厂的所在地。山异水奇,确是一个风水宝地。九鼎铁刹山上有个八宝云光洞,相传长眉李大仙在此修行。天桥洞中,静坐面壁,不计年月,不食不饥,长成两道长眉,升仙后被称为长眉大仙。昔武王伐纣,有晁田、散宜生向铁刹山度厄真人借定风珠,破十绝风吼阵,真人借于武王,方破得此阵。杨门归西被围金陵府,长眉大仙使其徒弟骑火眼金睛兽下山,大破妖人黄子陵,杨金豹随母归家。祖师仙道显赫,凡祈祷者无一不灵验,世人钦其道,为之著书立碑,如今有一方巨大的摩崖石刻,记载着有关长眉李大仙的种种传说。

但让九鼎铁刹山名声显赫的还是郭守真。

公元1630年,正是风雨飘摇的明朝崇祯3年,一位24岁的青年从江南来到九鼎铁刹山游历。

循山攀援而上,一路艰难而上,来到山的南面,只见依山而建一座并不宏大的道观。门楣上有块匾,写有“三清观”三个大字。走进庙门,里面有香火泥塑,还有一个深洞,洞里有石龙、石虎、石莲盆、石蟾蜍、石寿星、石木鱼、石定风珠、石床,这就是有名的八宝云光洞了。青灯古刹、晨钟暮鼓、出尘拔俗,真是修行的好地方!好似别人专为他准备的修行之所。

道家的道缘讲究地理之缘,讲究师从之缘。不远千里来此的郭守真感到他的道缘就在九鼎铁刹山。

出生于江南的郭守真怎么来到辽东修道来了呢。

1606年的11月5日,江苏省丹阳县定远村的老郭家,生下了一个男孩。那是明神宗万历年间,整个社会乱象已生。到1630年时,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纷扰不已。自小就喜欢清静、淡泊名利的郭守真对当时的社会已不抱有希望,他想到三国时的高贤管宁为避战乱北走辽东隐居的事,遂只身北上,要到辽东寻一块清静之地。

此时的辽东,已成为后金的天下,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给了郭守真一个良好的印象。

到了辽东,郭守真游历了医巫闾山和鞍山市及辽阳市之间的千山,但因没有道缘之故,他又向辽东的大山深处逶迤行来,并终于寻找到了他的道缘之地九鼎铁刹山。

当然,郭守真选择这里修道,除了这里是后金政权的后方腹地,环境安祥外,还有一点就是努尔哈赤为九鼎铁刹山和云台山的道士们划拨了山林、土地,免除了这些出家的生活无着之忧。

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郭守真才得以悠闲地徜徉在山岚云峰处,见高峰千仞,见紫气升腾,因而吟诗道:

一入名山里,悠然别有天。

空中楼阁见,倏忽化云烟。

古洞何年辟,曾问羽客居。

仙踪犹仿佛,寄想到黄初。

为问谁探险,来寻仙客踪。

澹静苦修10年后,郭守真已是35岁的壮年,但觉得自己的苦修没有进展,道家的真源如雾如隐,难得窥其面目。郭守真喟然兴叹:“无师不度,诚哉言也!”

于是,1644年,为修道而上山11年的郭守真又收拾起闲云野鹤的心下山寻师求道了。一袭蓑衣、一双草鞋,拜十方丛林,礼千家道观。1666年时,闻听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有个紫气真人李常明是个得道高人,郭守真遂不避山重水复前来拜师问道。

李常明是当时道家的一派宗师。本是山东定洲阳信县人,万历年间进士,遇到奇异之人宋真空,并得其真传,此时是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的监院道长。李常明学识渊博,道法高深且诲人不倦。尤其精通医理,擅长于因病施治,服用他所配制的药效果特别明显,经常是药到病除。当时人们对李常明的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致于愈传愈神,竟然说他用泥搓成的泥丸可以治愈百病,因而李常明又被人们称作“泥丸道人!”

郭守真拜见李常明,两人相谈之余,顿感心源契合,一个有心拜师,一个有心收徒,一拍两好,结下了师徒之缘。

师者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徒者博闻强记、潜心参悟。所授者颇感欣慰,所学者日渐精进,拜师学道,真让郭守真欣慰:“一言印证,全体通明。觉前此千经妙谛,滴滴归源,视后来一切众生,人人可度。”过去许多难以明白的地方,经老师一指点,顿感醍醐灌顶。

李常明授课极严,为考验郭守真学道的虔诚心和领悟能力,暗设下许多难题来测试郭守真。郭守真对师父的服侍十分慎重小心,修道亦十分刻苦用功,一一通过了师傅暗设的各种难题。后来李常明就把全真道龙门派正宗的修真决窍秘旨传授给了郭守真,并谆谆告诫他说:“修道不能逾越等级,一定要专一而严格地守持戒律以至达到再没有可以戒的,再在心里默念真诀,那么登上仙道便没有什么问题了!”

10年苦修,万里求师,郭守真终于通玄悟道,成为了道教龙门派的第八代祖师。

之后,郭守真又回到九鼎铁刹山清修。

到1651年,郭守真祖师到大清王朝的京城北京拜谒全真道龙门派“中兴之祖”昆阳子王常月,这位昆阳子,曾为康熙皇帝讲解过道法,为一时人物。郭守真在北京白云观求得三坛大戒,成为师伯昆阳子王常月方丈大律师座下戒子。

求戒圆满后,郭守真奉师命于清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又回到关东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秉持戒律,虔心修行。

郭守真此时的道法修为,已经能够达到全真道教龙门派开山祖师长春真人丘处机所说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的那种高深境界。从他的诗句《静阳子闲咏八首》可窥到他的心缘证境。

在铁刹山云光洞持戒修行几年后,郭守真先后收度了八名弟子出家入道,他们是王太祥、王太兴、高太悟、刘太琳、赵太源、傅太元、沈太宗、砥太庸。

一心在九顶铁刹山“静中探到真源处,拈把清风作紫关”的郭守真又是如何得到盛京将军聘请各方高人祈雨的呢。

九顶铁刹山下的碱厂商镇,每天南来北往的人成千上万,盛京将军聘请各方高人祈雨的榜文也张贴在街口通衢处,郭守真的弟子常到碱厂购物,遂得到此信息。

郭守真闻知此事后,暗自思量:济世救民乃道教之根本,赴盛京城祈雨也正是弘扬龙门道统之良机,不妨一行!

于是命王太兴、高太悟、傅太元三大弟子驻铁刹山看守洞府。自己则亲率王太祥、刘太琳等五位高足前往盛京城。

盛京将军乌库礼得知有高人揭榜,即延入将军府相见。谈话之中,乌库礼将军得知郭守真是山东紫气真人李常明仙长的高足,当今圣上康熙皇帝的师父——国师王常月方丈大律座下戒子,师承乃是道教全真龙门派正统,堪称为当世之奇人,不禁大为敬佩折服!

到郭守真设坛、施法求雨时,盛京将军乌库礼陪同郭守真祖师焚香点烛上表求雨,盛京城的百姓们更是纷纷前往围观,一时间万民空巷。但官民仕绅们亦是将信将疑,疑信参半。

郭守真率弟子设坛求雨,一念投诚,果然祷雨有应,盛京城普降喜雨。甘霖立沛,旱情解除。全城官民士农工商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这件事不但《铁刹山志》有详细记载,《沈阳县志》也有明确记载。

求雨得降,郭守真道声大震,提出想要在盛京城传经布道弘扬龙门正法的想法,得到乌库礼将军满口应允,盛京城有了铁刹山的下院太清宫。

继而又在盛京太清宫收度徒弟6人,分别是秦太玉、高太护、吕太普、刘太华、刘太应、刘太静。

龙门派道教自此从铁刹山走出,开始向东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

清康熙六年(1667年)起,郭守真先后遣弟子刘太琳、王太祥、沈太宗、刘太静、王太兴等分赴千山、医巫闾山等地建庙布道。

在吉林,郭守真派其弟子吕太普于康熙十年(1671年)先到吉林宽城子东南的龙泉山泉眼沟修建道庙清华宫,后在长春的阜丰山修建庆云观,收徒传教,扩大势力。

在黑龙江,郭守真派其弟子王太兴到黑龙江绥化创修慈云宫收徒传教。此后,他们在海伦修青云宫和凌云宫,在凌云山修太圣宫。在潘家冈修玉清宫,东大营修松云宫,疙疸山修玉清宫。在绥化又修关帝庙,建太和宫。

在辽宁本溪,郭守真派其弟子秦太玉、高太护到本溪创修了平顶山玉皇庙清虚观。秦太玉又派晋清祥到大峪修筑了玲珑观。晋法祥派赵一成在平顶山正东50里处的三架岭连环洞修建真武庙三圣宫,又建了聚仙宫。赵一成的法孙刘来荣在支岔修建了玉皇庙灵霄观。

秦太玉在平顶山东北15里处修建了园通观。其后,张园章奉其师李永朝之命,于距平顶山东北15里处修建了三清观,唐园有在平顶山东南40里的红庙子修建赤航宫。王本录在平顶山西南50里许的滴水湖创修龙凤观,在偏岭修了三教观。又在平顶山下转山沟修建朝阳观。赵教奎在平顶山下三道沟修斗姥宫。赵阳玉在距平顶山2里的千金沟修建三宫庙三圣宫。刘园喜在彩屯修筑关帝庙太和宫。李复春在平顶山西北10里的新洞沟处修老君庙。张来云在平顶山西北20里的青石沟修了玄真观。平教隆在本溪湖河西修筑老君庙。纪至隐在本溪市内修建兜率宫。这样,在本溪当时形成了以平顶山清虚观为中心的道观网,和以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为中心的宫观建筑群相互照映。

在郭守真为扩大道教龙门派势力向外扩展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巩固铁刹山云光洞这块东北道教的发源地。郭守真的法嗣们围绕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按照八卦的方位,在铁刹山西北(乾宫)修有南台紫云宫;正西(兑宫)修有太平沟的太平观;西南(坤宫)加快修筑千山诸宫观;正南(离宫)修大堡圣水宫,分水岭青云观,黄香峪三元宫;正北(坎宫)修建苍龙山的来龙宫,近边寺的朝阳观;东北(艮宫)修筑河东正教宫;正东(震宫)修滴塔的祥云宫;东南(巽宫)修有碱厂的关帝庙。

公元1708年10月29日,郭守真祖师羽化飞升于盛京三教堂(即今天的沈阳太清宫)。

由此可见,东北道教的发展实源于郭守真,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是东北道教龙门派的发源地,东北各地龙门派教徒也都公认铁刹山云光洞是其祖源之地。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60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