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人是谁?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是谁第一个翻译了《道德经》,把它介绍到国外去的吗?你或许答不出。我告诉你吧:是唐朝去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

玄奘(602-664)唐代僧人。旅行家,佛经翻译家,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三藏法师”。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受度为僧,20岁受具足戒。贞观三年(629),玄奘离开长安赴天竺,历尽艰险,贞观五年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名震五印。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接见,住大慈恩寺,从事译经。他译了大量佛经,为什么又把《道德经》译为梵文呢?

那时印度著名君王戒日王,是中印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从《法苑珠林》、《旧唐书·西戎》、《新唐书·西域上》等史料来看,641年到648年的八年间,戒日王三次派使臣到达中国,唐太宗也三次派使者回访印度,因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戒日王和玄奘会面,了解到唐太宗的为人,十分敬仰。《新唐书·西域上》:“会唐浮屠玄奘到其国,尸罗逸多召见曰:‘而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人。’玄奘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两国通使下面略写两次。

643年农历三月,唐太宗第二次派李义表出使,戒日王派大臣郊迎,倾城出观,焚香夹道,亲自率臣下东面拜肥敕书,复遣使献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树。

648年,唐太宗第三次派王玄策出使,戒日王死,王玄策平定了阿罗那顺的叛乱。《旧唐书·西戎》:“五天竺所属之国数十,风俗物产略同。有伽没路国,其俗开东门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应伽没路国国王请求,唐太宗就命精通梵文又娴熟汉文的玄奘翻译《道德经》。玄奘就把《道德经》、《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这大大地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唐太宗时,戒日王献上的珍贵礼物有菩提树。相传释迦牟尼曾坐此树下,顿悟佛道,故印度称“圣树”。1954年尼赫鲁总理访华时向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赠送了菩提树,60多年过去了,这棵树已枝繁叶茂。

今年5月14日印度莫迪总理访华,首站西安,习近平主席陪同参观,莫迪向大慈恩寺赠送了菩提树苗。从古至今,菩提树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的一个生动象征。习近平主席表示,玄奘法师回国后,就在这座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大慈恩寺是中印悠久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我想,玄奘也是在这里翻译的《道德经》吧。

当我们听到习近平主席同印度莫迪总理在西安参观的消息时,感到欢欣鼓舞。作为亳州涡阳老子故里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玄奘法师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播到国外去的功德。他是让老子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5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