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丈六金像与露天铁佛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历史上所记载的襄阳檀溪寺,全名为“檀溪金像禅寺”。顾名思义,檀溪寺内一定有一座金佛像。据《襄阳府志》记载:“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公元375年)四月八日,襄阳檀溪寺释道安盛德昭彰,播声宇内,于郭西精舍铸丈六金铜无量佛像。”史书上记载的“金像”,实为铜像,因汉晋时称铜为金。这座铜像在当时可算一尊巨佛,是东晋社会重视佛教的象征,是檀溪寺建设中释道安及其弟子释慧远得到社会广泛“赞助”的结果。

释道安在襄阳时,弘法事业发展迅速,得到了东晋朝廷与民间的关注和支援。特别是官宦富豪纷纷解囊相助,就连千里之外的凉州刺史杨弘忠听说释道安建寺院,也不甘落后,向檀溪寺“送铜万斤,拟为承露盘”。所谓“承露盘”,就是铜铸一人,其双手和头承托着一个大铜盘,作用是接集天上之“甘露”。遗憾的是,凉州距襄阳路途遥远,这位杨刺史的铜还没有运到,有人已捷足先登,把承露盘铸好了。杨刺史送来的铜怎么处理呢?也许释道安此时已意识到“形象的教化作用”,他决定用杨弘忠捐助的铜,在檀溪寺内铸造一尊佛像。

经过一年半,一尊高达一丈六尺(约5.3米)、栩栩如生、端详庄重的无量佛像呈现在信众面前。每当夕阳西下,阳光斜照殿内,金黄的佛像反光耀目,佛堂生辉,故有“每夕放光,彻照佛堂”之文字记载。素有“雁门才子”之称的释慧远,遵释道安师命,还特为佛像作了《晋襄阳丈六金像赞》。一时间,金像在信众中传得神乎其神,以致出现了“丈六金像夜出西游万山”的传说。

对于“金像夜游万山”之说,笔者请教过湖北襄樊学院道安研究所研究员、襄樊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长胡中才,他是这样解释的——

位于襄阳境内的万山距当时的檀溪寺有3里之遥,距离不远也不近,但是佛像自行“夜游”是不可能的事。佛像“夜游”到万山,应该是人为的。这种“夜游”,很可能发生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是佛诞节,亦称浴佛节。相传释迦牟尼佛诞生时,有两条龙分别吐出温水和凉水为其洗浴。所以,每逢佛诞节,各寺院都要举行仿龙吐水“浴佛”,或用香水为佛像灌顶的活动。较大的寺院晚上还要抬佛像游行,敲锣打鼓、燃放烟火,纪念活动隆重热闹。檀溪寺在当时是屈指可数的大寺院,僧人们一定会举行佛像游行活动。万斤之重的铜像,以人工抬,是不可能的。以车载也不可能,那时候万山至真武山,除檀溪寺一带地势较高外,其他地方湖水一片,根本无旱路可走。况且,那时候还没有载重5吨的大车。檀溪寺三面临水,很可能是以大船或木筏载,沿檀溪湖夜游至万山,于是就有了“金像夜游万山”之说。

如今,檀溪寺消失了,史书以“毁于兵燹”给后人作了交代。但佛教记事经典《法苑珠林》却对“丈六金佛”毁坏的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和描述。

时至北周时期,武帝灭佛。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襄阳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强令手下将佛像拉倒,顿时“声震地动,人皆悚栗。哲独喜踊,即令熔毁,扬声唱快。便驰马欲报刺史,才可百步,忽然落马,失暗直视,四支(肢)不举,至夜便卒。”这本来是一件乐极生悲的偶然之事,但把长孙哲的猝死与其毁佛联系起来,就给后来毁佛者以“警示”,使狂热者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样便使襄阳护城河边上的另一尊大铁佛得以保存。

释道安在檀溪寺铸造丈六金佛的同时,还和挚友、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一起,在襄阳西门外护城河边铸造了一尊露天铁佛。乾隆时期的《襄阳府志》中是这样记载的:“铁佛寺在西门外,寺昉于晋释道安与习(凿齿)居士铸佛像以镇海眼。”这尊铁佛因长孙哲的猝死,躲过了“周武灭佛”一劫后,一直立在护城河边。直至唐贞观年间,一位名叫怀赏的僧人在这里建寺,这尊铁佛便被供奉在这座寺庙的大殿里,故寺名为“铁佛寺”。明崇祯末年,铁佛寺遭焚烧,佛像以铁铸得存。清顺治年间,铁佛寺得以重建。清末民初,铁佛寺废,曾作美国一家教会医院,后作襄阳地区卫生学校。在此期间,铁佛及铁佛大殿都保存完好。遗憾的是,铁佛最终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在襄阳西门护城河边,仅存一座无铁佛的铁佛寺楠木大殿。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5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