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弥勒道场——雪窦山资圣禅寺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大慈佛国——雪窦山资圣禅寺。 

雪窦山资圣禅寺又称雪窦寺。据《雪窦寺志》记载,雪窦寺肇于晋,建于唐,盛于宋,承于明,显于清,耀于民国,扬名当下,为历代高僧传灯弘法之地,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禅宗丛林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经五毁五建,香火代兴,在宋代为“天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是闻名中外的“大慈弥勒应迹道场”。

雪窦寺作为“大慈弥勒应迹道场”,不仅是传说中布袋和尚弘法之地,更有历代祖师弥勒示现的记载。智觉延寿禅师弘法雪窦,时人叹为慈氏下生,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盛赞为“慈氏下生,慈氏再来,现同慈氏本说”。清光绪年间,慈运法师领众熏修,禅风远播,因其德化,被“八指头陀”称为“明州布袋和尚再来、弥勒菩萨化身”。

1932年,太虚大师就任雪窦寺方丈,弘扬“慈宗”,并将雪窦山奉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奉雪窦寺为弥勒道场。1933年出版的《佛学辞典》载,“今有人提议于四大名山之外,加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

1987年11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视察雪窦寺修复工作,建议增加弥勒宝殿,凸显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特色。1991年10月,弥勒宝殿圆满落成。1994年9月,举行弥勒宝殿大慈弥勒佛开光大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亲临主法,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台湾华雨精舍导师印顺法师等发贺信、贺电。

1995年,怡藏法师住持雪窦寺以来,秉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致力于“建设弥勒道场”。历经3年建设,融合弥勒修行法门的“大慈佛国”初具规模。

大山门 也称山门殿,由五道门组成,象征佛门五戒。山门悬挂“秀甲东南”大匾,是对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赞美。山门内悬着木制匾额,上书“敕建万寿雪窦御书应梦名山资圣禅寺”。

大慈摩尼之殿 重檐庑殿顶,宋式风格,九开间五进,全木结构,采用传统榫卯结构建造,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江南第一大殿”之称。殿内设须弥台3座,上供“兜率三圣”,正中为一尊弥勒说法相,全跏趺坐,端坐于莲花宝座上。法音林菩萨居左,顶上微妙宝冠现大日如来,左手扶紫莲花,右手托莲柄。大妙相菩萨居右,头戴七宝宝冠,顶大日如来,左手托莲柄,右手扶紫莲花,诸天众围绕护持。大殿两侧饰以中国传统的景泰蓝经变壁画,分别为“释迦授记”、“兜率说法”、“记莂当来”。

平安殿 重檐歇山顶,锻铜结构,建于2013年,填补佛教名山、弥勒道场无金殿的空白。殿内中心矗立一座“五灯会元”铜灯,五盏莲花灯火分别采自于五台山文殊大智之灯,峨眉山普贤大行之灯,普陀山观音大悲之灯,九华山地藏大愿之灯,雪窦山弥勒大慈之灯。铜壁上供奉五大名山代表的五大菩萨。1932年,闽南佛学院副院长常惺法师结合中国传统五方、五行之说,列举雪窦位东方属木,普陀位南方属水,九华位中央属土,五台位北方属水,峨眉位西方属金,著文赞同太虚大师提出的奉雪窦为弥勒道场。

露天弥勒大佛 又名“人间弥勒”,由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题写,据说是全球最大的露天坐姿弥勒铜佛像,象征弥勒佛当来下生之期。佛像呈比丘相,具菩萨意,挂布袋形,现佛慈眼。宽大额头表示智慧无量,慈悲佛眼表示慈心无尽,双耳垂肩寓意长命富贵,笑容可掬表示施乐人间,袒腹露肩表示真诚宽厚,大腹便便表示海量包容,左手握布袋,寓意提起责任放下自我即烦恼;右手提佛珠,表示把握未来乾坤;右腿曲立表示行动就在当下。

雪窦寺注重加强寺院软件建设,相继成立书集、刊物、寺志、网站等宣传文化部门,开通并运行“雪窦弥勒”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2013年,发布了第一条公众微信订阅号信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广泛宣传雪窦寺弥勒文化,并以《布袋和尚传说》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不断继承、挖掘传统文化,结合民间“拜弥勒”的习俗,打造弥勒文化品牌,举办“龙华三会”弥勒香会活动,使雪窦寺成为海内外信众信仰弥勒的朝拜中心。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5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