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法鼓山:心灵环保地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法鼓山农禅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法鼓山农禅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说:“法鼓山没有大资金,但产生的影响力却深远广大,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法鼓山为社会带动良好风气,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这是我们的贡献。”

农禅并举击大法鼓

法鼓山是由东初老人创建的“农禅寺”与“中华佛教文化馆”发展而来。农禅寺筹建于1971年,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于1975年定名为“农禅寺”。农禅寺早期为一栋两层楼的农舍:一楼为客房;二楼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称为文殊殿。寺院周围遍布菜园、竹林,直到1977年常住众仅有四人,平日多亲手种植菜蔬,以供寺内食用。东初老人致力于推动台湾佛教文化、培养佛教人才,每年并举办冬令救济活动。

圣严法师承东初老人之遗志,于1977年老人圆寂后接掌佛门事务。1989年购地创建法鼓山,为第一任方丈住持。2006年9月2日由果东法师接任第二任方丈住持。在法鼓山现有之弘化架构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园区、农禅寺,台湾各地另有台北安和、台中、台南等分院,以及桃园斋名寺、高雄紫云寺、台东信行寺等,还成立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中正精舍等精舍。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提出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此后,便循此主题而举办的各项弘化活动。1994年提出“四环”观念,所谓的四环即是指:四种环保,是以心灵环保为主导,从心出发、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地扩大到对社会、人类、环境、自然、生态的整体关怀。心灵环保——心灵环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动的总纲,主要意义乃在于保持心灵环境的纯净与安定。礼仪环保——以心仪、口仪、身仪的净化,促进人我和谐。生活环保——少欲知足、简朴自然,落实禅宗“修行就在行住坐卧间”的观念。自然环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体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极力保护自然免受污染与破坏。因此,法鼓山举办佛教化的联合奠祭、联合婚礼、联合祝寿等仪式,便是希望引导大众将四环观念落实于生活中。

1990年圣严法师写下“四众佛子共勉语”,期许能够为普世带来和平共修的力量。其内容如下:

“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为了广种福田,哪怕任怨任劳。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

法华钟(图片来源:资料图)

人间行履雪中足迹

圣严法师于193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43年在狼山广教禅寺出家,1949年从军跟随国民政府到了台湾,服役十年后,于东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小沙弥时期的圣严法师,已深深体会到:“佛法是这么好,可是误解它的人是那么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么少。”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弘扬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前往高雄美浓山区闭关六年,之后更远赴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深造,于1975年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随后,圣严法师应邀赴美弘化,先后担任美国佛教会董事、副会长,纽约大觉寺住持及驻台译经院院长。东初老人于1978年圆寂后,圣严法师自美返台承继法务,隔年并应聘为中国文化学院佛学研究所所长及哲学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东吴大学及辅仁大学任教,至此展开了推动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因为有感于美国弟子们的求法热诚,所以于1979年在美国纽约创立“禅中心”,后来扩大迁址更名为“东初禅寺”。此后,圣严法师便固定往返美国与台湾两地弘化,经常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著名学府及佛教社团宣扬佛法,不遗余力。

1989年,由于中华佛学研究所及农禅寺的各项教育事业、弘法事业以及文化事业推展迅速,场地已经不敷使用,圣严法师于是在台北县金山乡兴建了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园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具体实践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以作为实现“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理念的基地。2005年,园区第一期建设工程完工,并举办落成开山大典。

圣严法师以其深厚的禅修经验、正确的禅修观念和方法指导东、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亚、美、欧洲等地主持禅七、佛七,为国际知名禅师,尤其着重以现代人的语言和观点普传佛法,陆续提出“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提供现代人具体可行的人生观念与方法。

法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于1989年创建法鼓山文教禅修体系之外,又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法鼓佛教学院”,更积极筹建“法鼓大学”,目前第一阶段“法鼓人文社会学院”已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并于2014年8月与“法鼓佛教学院”完成合并,命名为“法鼓文理学院”。

此外,圣严法师也是国际佛教学术界知名学者,经常应邀出席各项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自1990年起,每二至三年召开一次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以“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为永久主题,集合世界各国杰出的佛学学者集思广益,务求将佛法应用在现代社会中。

圣严法师除了是备受推崇的宗教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曾获台湾《天下》杂志遴选为“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丰富,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余种,其中部分禅修著作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文,通行国际;此外,更先后获颁中山文艺奖、中山学术奖、总统文化奖及社会各界诸多奖项的肯定。

圣严法师为了更进一步推广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愿,多次与科技、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菁英人士进行对话,乃至与不同的宗教进行合作,其宽阔的胸襟与国际化的视野,深获海内外各界肯定。近年来,法师更致力于国际弘化工作,参与国际性会谈,促进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伦理,致力于世界的和平。

2009年2月3日,法师舍报圆寂,于2月15日植存于生前所致力推行的“台北县金山环保生命园区”中,其未完的遗愿,将由法鼓山僧俗四众持续推动,让法鼓山与世界接轨,以心灵环保建立人间净土。

 

禅堂(图片来源:资料图)

三大教育共建净土

法鼓山以具体实践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完成“推动全面教育”的使命,透过三大教育,从学术研究、海内外禅修、弘法,到针对安顿人心所设计的各项教育、文化与关怀工作,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指导启蒙心灵的方法,接引大众在学佛路上欢喜同行。

法鼓山的大学院教育是以务实、奉献为本怀,透过正规教育的养成,造就研究、教学、弘法、专业服务领域里,引导大众、启迪观念的各种专门人才。大学院教育具有急切性、需要性、前瞻性,且是以稳健务实的步伐进行,为法鼓山大普化教育与大关怀教育的根基和发源点。

大学院教育共有四个单位,包括1985年创办的中华佛学研究所、1998年教育部核准筹设的法鼓人文社会学院、2001年正式成立的僧伽大学,以及2007年奉教育部核准设立法鼓佛教学院。其中,法鼓佛教学院已于2014年与法鼓人文社会学院合并为法鼓文理学院。大学院教育具有先进新颖的教学设施、杰出的国际性师资、优秀的学生素质、国际化的教学氛围等特色,各单位秉承创办人圣严法师“以大学院教育为佛教、为社会,培育宗教、人文、社会等各层次人才”的理想,透过学校教育、推广教育、学术研讨、国际交流以及跨领域的交流合作等种种方法,致力于学生专业智能的培育,开拓学生的宽广视野,回应高等教育的时代需求,并具体实践法鼓山心灵环保的核心主轴。

法鼓山所推动的大普化教育,涵括二大层面:一是运用传统佛教各种修行活动,赋予大普化的使命及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推广法鼓山的理念;二是运用现代文化的各种活动,赋予教育的功能,用它来提升自己的人品,影响周遭的社会环境。

为了普及佛法对社会人心及风气习俗的净化,法鼓山致力推动的大普化教育,包括禅修、念佛、传授菩萨戒及八关戒斋、讲座、文字、音声、影像的出版,以及各种仪典、营队、课程等,希望透过种种活动,对社会大众提供佛法的教化。

目前法鼓山推动大普化教育的单位有:传灯院、信众教育院、文化中心,以及国内外弘化据点。其中传灯院为法鼓山推广汉传禅法的主要单位,宗旨在于推广禅法、落实理念,将各类禅修课程推广至海内外各地。除将禅修活动系统化、层次化,并研发各式适合现代人的禅修课程,让更多人藉由禅修,来达到放松身心、提升人品的目的。除定期举办精进禅修活动,包括初阶、中阶,及话头、默照等禅修,并开办禅修指引课程、初级禅训密集课程、推广立姿与坐姿动禅、“fun松一日禅”等,并培养动禅讲师等,期能扩大与社会大众分享禅悦法喜。

法鼓山大关怀教育的目标,是以人间化的佛法,普遍而平等的关怀社会大众,圆满每个人生命各个阶段的需求,可说是法鼓山入世化世、菩萨愿行的具体实践。人的一生,从怀胎、出生、婴幼儿、少年、成年、老年到临终与死亡,每一个阶段与层面都是大关怀教育的范围。

承继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以关怀完成教育的功能,又以教育达成关怀的任务”的目标,从心灵环保出发,以四种环保为方法,让社会大众获得身心的安顿,以及温馨的慰怀,希望社会大众从中能够安心、安身、安家、安业,得到“四安”的关怀与祝福,为社会注入安定的力量。

圣严法师总是如此念兹在兹地提醒:“我们要在从事关怀他人的行动之中,感化自己、奉献自己、成长自己、成熟众生、庄严人间净土。”法鼓山关怀中心将继续推动各类社会关怀行动,以慈悲关怀他人,以智慧帮助他人,创造幸福人间。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5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