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台湾道教走笔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2009年5月初,应台北指南宫和高雄镇南宫的联合邀请,国家宗教局蒋坚永副局长率团赴台参加“庆祝己丑年吕祖1211岁诞辰暨吕祖文化季”活动,并走访了台湾各地的道教宫庙,与道教团体进行了交流。我们有幸随团访问,近距离感受了道教在台湾民间的传播和影响。位于高雄县凤山市的镇南宫是台湾南部著名的道教胜地,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961年完成重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与台北木栅指南宫遥相呼应,同为台湾吕祖信仰的代表性宫观。继2002年台北指南宫从吕祖故里——山西芮城永乐宫祖庙迎请了汉白玉吕祖圣像之后,今年镇南宫也从永乐宫迎来吕祖圣像供奉。为此,台湾一南一北两座著名宫观联合举办了隆重的安奉仪式,同时举办了“庆祝己丑年吕祖1211岁诞辰暨吕祖文化季”,并专门从北京白云观借来道教文物精品,从山西永乐宫借来壁画摹本展出。5月3日,安奉仪式暨吕祖文化季开幕式在镇南宫前举行,台湾南部多个道教宫观和各宗教的负责人以及镇南宫邻里乡亲参加了开幕式。蒋坚永副局长在开幕典礼上致辞,高度肯定了道教和吕祖信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他说,高雄凤山镇南宫与台北指南宫一起从山西芮城永乐宫祖庙迎来吕祖圣像,共同举行吕祖诞辰1211年庆典,既对弘扬吕祖精神、促进台湾民众对传统道教的理解和认识大有裨益,也定能大大加深两岸道教的交流与友谊,是成就两岸宗教交流的一件盛事。台湾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立法委员”钟绍和也参加了活动。王金平感谢吕祖祖庙永乐宫赠送汉白玉神像给镇南宫,认为这次两岸宫观举行的纪念吕祖圣诞和道教文物展活动,开启了两岸宗教交流新的一页。台湾有所谓“三月迎妈祖、四月拜仙祖”的说法,这里的“仙祖”便是指吕祖。此后几天,高雄县的乡民和信众连续举行了彻夜的游行庆祝。活动隆重热烈,充满乡土气息。除参加庆典外,蒋坚永副局长一行还参访了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宫观,对台湾道教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位于高雄县大寮乡的开封宫包公庙建于1969年,三殿式建造,前殿为包公主殿,中殿为五佛殿,第三为玉皇殿,上层安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四大天王;下层安奉太上老君、孔夫子、关圣帝君、孚佑帝君、太白金星,目前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包公庙。东照山关帝庙位于高雄县大树、仁武、鸟松三乡交界处,祀奉南天文衡圣帝为主神,即关圣帝君。原名文芳社明德堂,于1964年创建于高雄市。1979年移至东照山,1990年正式落成。尊福建东山岛铜陵武圣庙为祖庭。与漳州武圣庙、泉州武圣庙、运城关帝庙等内地关帝庙来往密切。日月潭文武庙位于日月潭北边山腰处。1932年,日月潭建坝储水后,当时潭畔有龙凤宫、益化堂两庙,将被漫淹,于是地方人士决议迁庙,于1934年将两庙合一,即为文武庙的前身。庙内供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1969年文武庙重建,完全以北方皇家建筑式样修建,不同于台湾其他道教宫观的闽南建筑风格。台南县鹿耳门圣母庙、嘉义县新港奉天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都是供奉妈祖的宫庙,其中新港奉天宫和北港朝天宫虽然分属两县,但相隔不过十分钟车程。它们位于闽南移民最早登台的地区,号称是台湾最早的妈祖庙,与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并为台湾香火最旺的妈祖庙。台南县鹿耳门圣母庙则号称是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妈祖庙。台北木栅指南宫位于台北市木栅区,依山而建,采用中式庙宇建筑风格,气势恢宏,香火鼎盛,是台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庙宇之一,也是台湾供奉吕祖庙宇中规模最大的。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大陆分灵而来,经多次扩建,现在有台湾道教圣地之称。该宫现任管委会主任委员高忠信曾长期担任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理事长,在台湾道教界德高望重,影响较大。通过这次走访,可以感受到道教在台湾民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台南地区,几乎是村村都有宫庙,有的甚至不止一座。除了我们参访的宫观,沿途几乎每走一段,就可看到一座乡间的宫观。它们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承接闽南的古代建筑样式,高高挑起的飞檐、夸张的琉璃装饰,使其很容易成为乡里的中心。台湾道教主要是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岛的,由于移民当年多以村落为单位,因此崇拜的神灵也体现出很强的村落特点,可以说每村都有各自信奉的神灵。依据台湾内政部门的登记和统计办法,道教既包含传统的三清、天师信仰,也包括真武大帝、妈祖、保生大帝、三山国王、关帝等民间信仰。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台湾的道教宫观数量为18274座,是各宗教之首;登记信众为7,600,000,仅次于佛教(佛教信徒为8,086,000)。

台湾道教虽然规模庞大,但道教团体相对分散薄弱。台湾“中华道教总会”是目前台湾道教界最大的组织,由张恩溥发起,成立于1958年,总部设在台北。现任理事长为张恩溥嫡传弟子张柽。该会维护国家统一,积极支持和参与两岸道教文化交流,如在2005年与中国道教协会合办海峡两岸道教音乐汇演等活动。台湾道教的宫观和信众虽然众多,但真正出家者,也就是宗教教职人员并不多。各道教活动场所大多是理事会制,主要由地方乡绅、大家族来管理。日常庙务由义工或专职人员来负责,表现出极大的世俗化。这种乡间庙也被称作“公庙”,它可以去每家每户募款,也可以向村庄下达诸如“一周不可杀生”之类的指令,在乡里颇具影响力。村民的参与性非常强,宫庙活动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宫、庙的负责人,不但是宗教人士,也往往是当地的民意代表,在基层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台湾道教的多神信仰虽然庞杂,但其共同点是诸神都来自大陆,祖庭都在大陆。因此,不论是在北部还是南部,都有极强的“寻根”意识。比如,指南宫董事长高忠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来往尚未完全开通,便千方百计回到大陆寻找吕祖信仰的祖庭,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拜谒团去山西芮城永乐宫朝拜。大甲镇澜宫也很早就突破台湾当局限制,率众直航到福建莆田湄洲岛进香,1997年迎请湄洲妈祖金身赴台巡游,并组织几千人的大规模进香团前往湄洲岛朝圣。包括这次参访的高雄东照山关帝庙也在筹划与祖庭福建东山岛铜陵武圣庙共同举办关帝闽台绕境巡游。这样的历史渊源,这样的“神缘”,一起融汇在台湾同胞的血脉之中。对于这些神灵的奉拜和信仰,如同他们对祖先的追思、对血缘的认同,早已融入他们的基因中。台湾的先民从福建渡海而来时,带来了家乡的神灵,它不仅是护佑之神,寄托着利济苍生的希望,也成为乡民的精神纽带,寄托了他们那份慎终追远、眷念故土的情思! (作者单位为国家宗教局)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5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