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道教胜地石堂山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河南省内乡县石堂山,乃中原名山,道教名胜。因麻衣子在道教历史上的影响,堪与武当山的张三丰相伯仲,所以这里闻名遐迩的麻衣道场,历史上与武当山有得一比。故有“南武当,北石堂”之说。石堂山古称灵堂山,山上有灵堂观,不但在古代人们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有“死葬石堂,福泽久长”之誉,纷纷把祖先或自己的后事定在石堂山,而且现在中国周易研究会的专家也对这里山环水绕的地势地形也赞不绝口,一致认为这里是一块宝地。

 石堂山位于内乡县乍曲乡,海拔460米,南北1500米,东西1000米,占地15平方公里。石堂山风光绝美,层峦叠嶂,翠柏修竹,郁郁葱葱,洞府龙潭,云蒸霞蔚,大小天池,碧波荡漾,寂静幽深,诸多景观浑然天成。春天,千百种野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夏天,飘逸的云雾常似隐似现地撩逗着山峦;秋天,黄叶红叶白叶绿叶漫山遍野五彩斑斓;冬天,白雪皑皑冰封群山一派北国风光,甚为壮观。石堂山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名人骚客在此留下诸多名句碑刻和民间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源渊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石堂山道观始建于晋朝,唐宋时期为中国道教圣地。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明?清?民国《内乡县志》以及存于石堂山元?明?清三代石碑碑文等文献考证,麻衣子(357-457年),姓李名和,字顺甫,世居秦中,绀发美质,膂力绝等,性明慧,契悟玄要?因其披麻为衣,俗称麻衣子?为东晋著名道人?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3月15日生,东晋孝武太元九年(384年),时年二十有八,以学道之志,告亲请去?常独行终南山,逢一道者,谓真人曰:“吾久侯汝?”授以秘诀,戒曰:“终南非汝宅也,南阳之间,湍水之阳,有山灵堂,汝往之,当有异人率众拜附,可以翕神功于苍茫?”真人随后到灵堂居山洞修真19年?得道后在乡邻传道解惑,行善济人,记述有《麻衣相书》?南朝刘宋大明元年(457年),农历八月初八日,白鹤翔集,祥云蔚烨,麻衣子俨坐而逝,行年一百零一岁,其徒及乡邻即筑地为观,名曰“白鹤观”(又曰“白仙观”)?石堂山内原有的普济宫、三清殿、文昌阁等建于唐贞观年间。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子制表,赐封麻衣子为“慈惠普济真人”,敕建石门灵堂,封曰“显圣洞”,赐宫名为“普济宫”?至元代,丘处机辅佐成吉思汉入关,平定中原,定都北京后,急流勇退,隐此宫修身养性。普济宫后经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及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增建?重修,到清代已发展到40余间房舍,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麻衣子殿?邱祖殿?卷棚?文昌阁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青砖绿瓦,气势磅礴?普济宫历经战乱,现残留道房数间?

石堂山竹园有百余亩,现在仍不断向外扩张,从远处看遮天蔽日,到近处看,修竹成林,青翠欲滴,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石堂山上奇石密布,既有重达几十吨重的巨形怪石,又有拳头大小的玲珑奇石。怪石有的象骆驼,有的象老虎,有的象龙,有的象怪兽,有的什么也象,又什么也不太象,可为巧夺天工,让人目不暇接。人置身其中,就象走进八卦阵,让人迷恋忘返。石堂山古柏树,据鉴定有一千多年的树龄,树干有30多米高,胸径需3人合抱,虽历经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树干扭曲盘旋上升,枝桠弯曲分叉,活似一条张牙舞爪、盘旋升空的巨龙,故此柏又称龙柏,被当地人誉为石堂山的保护神。

 碑林是石堂山现存的重要文物。石堂山矗立着17通元明清三代的碑碣。近年来在附近的地下及旧房之中又发现整碑3通,残碑5通,其中部分碑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紫清白真人无极图和嗣汉三十代元师虚靖先生心说碑》和《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等,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家的思想,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旱涝灾情和风土人情等。碑刻的书法艺术也甚为可观,有隶书、楷书、行楷等体,运笔自然,刚柔相济,宛如铁划银钩,不失为大家手笔。

 石堂山溶洞群别有洞天。原有十八洞之说,现如今据详细考察有二十一洞之多,特别是十二龙潭洞、石堂洞、蝙蝠洞、鹁鸽洞、老虎洞、通天洞、天府洞、地藏洞、獾子洞、鹁鸽洞等,引人入胜。十二龙潭洞泉、潭、洞、钟乳石交互辉映,堪称中华一绝。它是由山顶小天池内的地下山泉顺势而下,在洞中汇聚成潭,潭潭相连。因洞内水深,常人往往不能入内,只有在天旱时才可深入至四潭。洞中钟乳倒挂,怪石嶙峋,流水潺潺,引人入胜。十二龙潭洞口上方二十米处的麻衣石室,史载为麻衣子修道之所,他在洞中清修十九年终成正果。洞口状如天眼,洞内宽敞如堂,夏不落雨,冬不坐雪,四季如春,温凉如玉。石堂山溶洞群中最大溶洞为老虎洞,该洞位于大天池西侧半山腰中,主洞开口平入,蜿蜒屈曲达1公里以上,入洞20米处即可见到漂亮的石花和石钟乳;旁洞与通天洞、天府洞、地藏洞多有勾连。该洞洞口近几十年来被泥土自然封闭,洞内景观和人类活动遗迹保存完好。该洞古时是老虎等动物盘踞的地方,元明清以来每逢战乱多有人类居住,2006年在洞口试挖掘,即发现有人或动物遗骨若干和玉镯一枚,随即停工封口。

 石堂山山寨群、五龙寨、大佛寨、磨石寨四座山寨构成了石堂山山寨群。这四个山寨集中在环马沟的几座山峰上,相互之间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是元明清历朝为躲避战乱和防御外侮,附近村民逐步自发修筑而成,具有重要的史迹价值和民俗意义。最有名的是五龙寨和大佛寨,五龙寨寨内面积约20亩,大佛寨寨内面积约30亩;两寨四周石墙高筑,站在石墙上可以雄视四周,远眺烟波浩淼的丹江水库;五龙寨、大佛寨南北各有一大门,大门处矗立者雄伟壮观的炮楼,寨内有成群的石头房和农田。

石堂山不但自然景观独特,道教地位特殊,还因为其山下大窑店村为著名的邓窑遗址而为业界人士关注。邓窑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创烧于唐,盛于两宋,至金元时期仍在烧造,时间长达600余年。邓窑以烧青瓷为主,瓷为浅绿色。当时的邓窑产品十分丰富,种类多而齐全,风格独特,质地精良。所出器物得到了北宋皇宫的赏识,派出职官进行管理,产品也曾远销海外,在历史、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86年省政府公布邓窑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以石堂山为中心,共约6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保护范围。

石堂山古生物化石群遗址是中国大地上最早有生命存在的少数地方之一,其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价值不可估量。2008年6月14日,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州立大学eaststroudsburg分校终身教授胡世雄博士到内乡乍曲考察,看到一条宽约30米,长约1000米的珊瑚化石带,形态各异的珊瑚虫化石裸露在岩石表面,经过岁月的风蚀,虽然黑魆魆的显得有些斑驳陆离,但是那多呈放射状排列的精美图案,依然让人感叹造物的神奇。除了珊瑚化石,还有一些小型软体动物化石,和随处可见的镶嵌在岩石中的疑似鱼类化石和疑似大型动物骨骼化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程利伟、副馆长曹希平等专家,对乍曲古生物化石群中的珊瑚虫化石的价值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初步认定这是古生代(3.5—5亿年)的化石和古生物遗迹。

石堂山后有一美丽的山沟,叫马沟,这里四季长青,且多植桃、梨、杏、柿等果树,再加上有一小溪在沟底蜿蜒流淌,更使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景。

“有名石堂山,座落西南天。山腰有石堂,堂内好修仙。水从山顶走,泉生十二眼。喝了潭中水,返老把童还。”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首民谣,这是对石堂山的美好描绘。石堂山的确是一处好地方,闲遐时你和亲友去品读一番,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的。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5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