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上海国际礼拜堂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上海国际礼拜堂内景。资料图片 

 在上海西南地区,有一条带有浓郁欧式情调的幽静马路——衡山路,闻名中外的基督教国际礼拜堂就坐落在衡山路53号。站在马路旁茂盛的法国梧桐树下,透过欧式风格的铁栅栏向里眺望,就能看到在终年翠绿的大草坪映衬下,国际礼拜堂典雅的清水红砖建筑显示出它特有的庄重、肃穆与祥和。

1923年,在华美国人集资在当时的贝当路(今衡山路)开始建造这座教堂,以供在上海的以美国人为主的西方人使用。1925年,该堂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1年1月出版的《上海宗教志》这样描述这座著名的教堂:“国际礼拜堂是一座近代哥特式砖木结构的建筑,该堂呈英国民间乡村建筑风格。大门朝北,两边设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镶嵌梅花纹玻璃。堂的左侧为3层楼房,底层为牧师办公室,三楼是小礼堂。”

上海国际礼拜堂见证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的发起,也见证了三自爱国运动的发展。1950年,第一次全由中国人组成的国际礼拜堂理事会推荐出了该堂第一位中国理事长李仲道。1958年,国际礼拜堂同样见证了上海基督教实行的联合礼拜,从那时起,它便成了徐汇区基督教徒联合礼拜的主要场所。

1981年1月4日,因“文革”而关闭了15年之久的国际礼拜堂重新开放,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礼拜堂之一,自复堂以来,国际礼拜堂除每年接待千余名港澳台与国外普通来宾外,还接待过许多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宗教领袖,他们中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美国众议院前议长金里奇夫妇、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英国圣公会第103任坎特伯雷尔大主教乔治·凯瑞等。为了更好地接待外籍信徒,该堂在1981年复堂之初就成立了专门接待海外信徒的小组。此外,在大堂后楼正中设有外宾专座,并配有同声传译器。1996年9月起,上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在国际礼拜堂每星期日下午开设专供在沪外籍人士参加的英语专场礼拜,由中国教职人员主持宗教仪式并用英语讲道,深受外籍人士的欢迎。繁忙的外事来访接待,既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外国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同时也对外宣传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状况,起着重要的民间外交作用。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4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