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调伏猛虎 感化猎人:高僧们的众生平等理念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米拉日巴尊者像(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藏传佛教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放生、护生故事,莫过于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尊者劝化猎人戒杀护生的故事。

故事说,一天米拉日巴在山野中静修时,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鹿仓皇跑到米拉跟前。米拉心怀悲悯之情,随即唱了一首道歌来劝化猎人。“尊者的歌声犹如梵音之美丽悦耳,夺人心魄,任何人听了,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安适和愉悦。尊者的慈悲歌声渗透了黑鹿的身心,它的恐惧和苦痛都一一平息了;它快乐地走近尊者,眼泪簌簌地流下,就在尊者的左旁卧下,一面却用舌头来舐尊者的衣服。”

随后,米拉日巴又点化了在鹿后追赶而来的一只凶猛的母狗。当猎人看见他的猎狗和鹿卧在米拉的左右,母狗失去了往日的凶狠,而鹿也没有被追杀的恐惧感,他们相安无事,这令猎人大惑不解,惊讶异常。

随后,米拉给猎人唱了一首劝化的道歌:

经云人身贵似宝,汝之人身不值钱。

汝形似鬼罪业聚,捕杀众生谋私利。

汝虽寻求此生乐,因罪业故不能得。

若能于内除贪著,必能获得成就果。

捕捉外物有何用?调伏自心时至矣!

捕杀麋鹿何能饱?内除五毒重愿足。

克服捕杀外敌人,越克越多无已时。

若能于内降自心,一切仇敌自寂灭。

莫以生命造罪业,应用此生修佛法。

最终,在米拉的点化下猎人终于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将猎物和猎狗献给了尊者。猎人唱道:

身右有黑鹿,其嘴如白螺,

我若宰杀之,能除七日饥。

我今不需彼,供奉尊者前,

祈度此黑鹿,令入安乐道。

米拉日巴劝化猎人放弃杀生、从善如流的故事至今还在藏区广为传颂。例如,每年在雪顿节期间,在拉萨罗布林卡的藏戏演出中,有时还专门上演《米拉日巴劝化记》。而在藏区则以拉卜楞寺每年阴历七月法会上演出的《米拉劝化猎人贡波多杰》最为著名。戏剧以生动的人物表演、感人的故事、动听的唱腔传达佛教慈悲平等、戒杀护生的思想理念,深受广大藏族信众的欢迎和喜爱。

据悉,每年都有不少的藏族猎手在看了该戏后,忏悔自己以往的杀生孽债,从而放下屠刀,戒杀护生,弃恶扬善。因此,《米拉劝化猎人贡波多杰》的故事在藏区可谓家喻户晓,该戏几乎成了藏传佛教普及放生、护生的一台经典样板戏,从而受到藏族人的尊敬和热爱。

《米拉日巴传记》中还记述了另一则《被宰的羔羊》的故事,同样深刻地传达了米拉日巴尊者作为一个出家人反对杀生的慈悲之心。

从藏传佛教伦理的普及来看,佛教除了提倡戒杀护生的观念外,还主张人类应学会与不同的猛兽及有害野兽等和睦相处。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传》也生动记录一侧护生的故事:

当汤东杰布一行到达贡布地区时,贡布人十分佩服汤东杰布。他们说:“看来您的确是位名副其实的大活佛,我们恳求您为我们消除老虎之灾。”……汤东杰布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祈求道:“望老虎获得长寿。”那些贡布人一听,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能这样祈祷呢?应该说望老虎快点死光。”汤东杰布接着又祈祷说:“望老虎与众生和睦相处。”接着他撒了一把青稞,尔后又垒了一座麦杂塔。从此,老虎再也不能伤害人、畜和别的生灵,与人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藏传佛教高僧以咒语调伏老虎猛兽的故事,与汉传佛教高僧传所记录的诸多伏虎罗汉的故事并无二致,从中不难看出佛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猛兽之间的关系的。

《蕴护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时,佛陀住在沙瓦提城附近的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在沙瓦提城里,有一个比丘被蛇咬死了。当时,许多比丘来见世尊,恭敬地礼敬他后坐在一旁。如此坐着时,他们向世尊说:“世尊,在这沙瓦提城里,某位比丘被蛇咬死了。”“诸比丘,该比丘确实没有散播慈爱给四种蛇王族。诸比丘,假设该比丘散播慈爱给四种蛇王族,他就不会被蛇咬死。——诸比丘,我准许你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的护卫,为了自己的保护,而散播慈爱给这四种蛇王族。”其后佛陀便宣说《蕴护经》:

愿我对威卢巴卡有慈爱;愿我对伊拉巴他有慈爱;

愿我对差比阿子有慈爱;愿我对黑荀达玛有慈爱;

愿我对无足众生有慈爱;愿我对两足众生有慈爱;

愿我对四足众生有慈爱;愿我对多足众生有慈爱;

这里所说的有四类蛇王族,即无足的爬行动物蛇、鱼等;两足的人类与鸟等;四足的象、马、牛、羊、猛兽等;多足的有蝎子、蜈蚣、毛虫、蜘蛛等。

在偈语中,佛陀宣说不只是向众蛇,而是向一切众生撒播慈爱,由此:

愿无足众生不伤害我;愿两足众生不伤害我;

愿四足众生不伤害我;愿多足众生不伤害我。

愿一切有情、一切息生、一切生物,

都毫无遗漏地遇见幸运的事,

愿他们不会遭遇邪恶的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佛陀告诫众生要以慈悲之心善待那些与我们共住在同一个环境中的其他有情众生。以悲心和慈心来保护自己,善待其它生灵,才能免遭伤害。

因此,藏传佛教的祖师大德们在倡导戒杀护生的佛教思想时,特别强调知母、报恩、慈悲心、菩提心的生起次第关系,尤其强调慈悲心、菩提心的修习与践行。如在学修发菩提心法的祈祷语中要求:

惟愿上师加持我及一切慈母有情,心中生起对一切有情远离贪瞋亲疏的平等心,以及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殊胜证悟!

藏传佛教将有情视为自己的母亲,称为“如母有情”,以此作为修习菩提心的重要法门。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就强调“修平等舍心”的重要性,他进一步解释说:

修习七因果教授之始,我们应当先修成对于一切有情的平等心。若没有修成此心,虽然生起慈悲心,也仅仅是片面性的慈心和悲心。片面的慈心和悲心并不是慈心大悲,因为不管慈心大悲哪一种,它的所缘应当是缘一切的有情,就如“平等大地慈水润”等中所说的一样。

由此,宗喀巴大师认为学佛法者,首先对于一切有情,令心成就平等,然后修习知母直至菩提心之间的次第。只有当修行者对“修平等舍心”有了殊胜的证悟时,每个学佛之人才会生起不假造作的慈悲,从而激发他救度一切有情众生的正知、正见、正行与智慧勇气。

的确,佛陀所说的对一切有情众生的普世生命关怀,早已跳出和超越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生命观念,深刻地传达了佛教一切生命都应尊重平等的伟大思想情怀,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依正不二”的生命缘起关系,体现了佛教缘起性空的生命哲学态度,以及普世悲愿的、深邃的人文精神。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4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