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在西安举行颁奖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为推动文化遗产图书评优创优和文博考古界读书活动的开展,7月19日,由中国文物报社、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承办的“201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颁奖暨座谈会”在西安隆重举行。

据了解,这项评选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并且在文博界、学术界、出版界和读书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12年度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推介活动自2012年12月12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信息网发布有关通知后正式启动,至2013年5月31日参评图书申报时间截止,共有181种图书被推荐参评。评委会评委在仔细审阅图书样书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实名投票,评选出了本届获奖图书。在本届十佳图书评选活动中,我省共有《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铜车马》《萌芽·成长·融合—东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荟萃》《千秋金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集成》四种图书获奖,获奖图书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尤其是《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荣获十佳图书称号,是继去年《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丛书》之《地上地下的秘密》荣获十佳图书称号之后,陕西省文物局编辑出版的文化遗产类图书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文博类图书作为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文博事业的成绩,并为推动文博考古界的学术发展、出版进步和读书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天的颁奖仪式上,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新闻与宣传处处长郭长虹代表国家文物局对获奖单位、作者与出版社表示了祝贺。随后,与会领导向获得2012年度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和优秀图书的相关单位、个人与出版社颁发了获奖证书。并向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文物图书中心、雁塔区明德小学赠送了获奖图书。

在颁奖仪式后,获奖图书作者和出版单位的代表围绕文化遗产图书的推广与服务、文化遗产图书的出版创新与数字化前景等论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在发言时说,考古文物类图书,其厚重感、审视感与收藏性是电子书阅读无法替代的。文物考古类的文化遗产图书就是对人类历史长河的聚焦回顾与文明反思,其本身就有文献善本价值与版本收藏价值,随着时间的久远,其将会更加显示珍贵的文化价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张春长在发言中认为固本培元才能提升考古图书品质,他从封面设计不可忽视、体例版面灵活编排、语言文字雕琢润色、文化内涵深度解析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次获奖的翻译类图书来自译林出版社《国际博物馆》编辑部主任张遇在发言中说,策划面向大众市场的普及类读物,发挥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编辑、营销、发行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结合博物馆拥有的文物、展览、遗产资源,只要有一两个成功的出版策划案例,相信也可以促成两个行业双赢并同时满足读者需要、扩大出版市场的局面。

三秦都市报汉唐网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古代铜镜1000余面,时间跨度从商代一直延续到清末,历代谱系较为完备。尤其是其中的汉唐铜镜最有特点,无论从类别、数量上,还是品质上来说,都在全国文博单位中独树一帜。

这些铜镜多出自西安周边的古代墓葬中。上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西安周边发掘了大批的古代墓葬。其中有许多汉唐时期贵族和官僚的墓葬,出土文物等级高,品质佳,发掘情况清楚。隋唐时期墓葬大多有墓志,时代清晰,又有大量伴出文物可以参照对证,这就使这批铜镜在研究上有了更大的意义。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批铜镜资料没有全面系统地整理出来。1958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编撰过一本《陕西省出土铜镜》,收录了其中的172面铜镜的黑白照片。出版到现在已经相隔五十多年,以当时较少的印数,已经很难找到了。孔祥星先生编撰的《铜镜图典》一书,收录了其中的一些铜镜资料,但仍是少数。《千秋金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集成》把这批铜镜连同历年来收藏的其它铜镜,完整地整理出来,配以照片,编缀成书,具有较高的资料及研究价值。

《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统一安排部署、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的一项国情国力资源调查,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陕西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建了由600多人组成的10支专业普查队和59人组成的文物普查专家库,经过4年的艰辛努力,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以县域为单元的田野实地调查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以县(区)为单位单独成册,以市为单位成卷,共11卷107册。全书文字总量达1200余万字,收录图片近万幅。它既凝结了600多名文物普查队员踏遍青山的辛劳,也饱含了800多名编写人员伏案整理的心血和奉献。丛书各册内容主要依据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正式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辅以重要可移动文物,分(县区)概况、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四大板块,全面系统介绍了各县区历史文化概况、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情况。丛书图文并茂,集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一册(卷、套)在手,全县(市、省)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可了然于胸。

作为文物普查成果的汇编和转化利用,《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全面展示了全省及各地的文物资源家底,既为各级政府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也为各级政府利用优势文化遗产资源,加快文物保护利用步伐、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决策资料。同时也为文博工作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基础资料,为学术界呈现了翔实可靠的研究资料。

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马车》

1978年,在秦始皇帝陵西出土的两乘青铜马车,结构完整,装饰华奂,雕塑精美,工艺精湛。两乘铜马车虽是陪葬的冥器,但秦代工匠运用高超的制作技艺,忠实仿真秦代真实马车制造,逼真地再现了秦始皇帝御用马车的原貌。铜马车中包含的信息资料和物化证据,对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物质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学界誉为“青铜之冠”、“世界马车史上的里程碑”。

考古资料表明,已发掘出土的马车以木质居多,由于年代久远或保存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车辆的细部结构、系驾关系等并不是很清楚,秦陵铜马车的出土对研究古代车马的结构、系驾方法、天子乘舆制度和金属制造工艺提供了珍贵实物数据。对于两乘铜马车这样的国之重宝,文物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学术研究、陈列展示诸方面,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秦陵博物院本次编辑出版的《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马车》一书,从回溯和梳理古代车马文化的发展脉络出发,力求以宏观和微观兼顾的视野,去审视秦陵铜马车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本书用文字表达学术研究的心得,用图片展示铜马车独特的芳华,用思想的交融和共鸣,催生出新生的文化之果,供众人品饷。

《东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臻萃》

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经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到陕西、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青铜器,内涵十分丰富,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被学术界称为“北方青铜文化”。

《东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臻萃》一书分6章,对“北方青铜文化”的内涵进行探析,并阐述了“北方青铜文化”与其周边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北方青铜文化”起源于夏商,西周初具规模,春秋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直至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按用途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装饰品、车马器四大类,是北方先民“胡服骑射”的真实写照,洋溢着浓郁的草原文化风情和特色。又因其地处中原与欧亚大陆的连接地带,不仅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大量吸收了欧亚草原的本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3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