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历经风雨薪火相传 张槎村古建筑群侧记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作为一个村,她与街道同名。作为一种传承,她的烟火延续了超过800年。张槎村古建筑群是典型的岭南建筑,观音庙香火鼎盛,陈尚书公纪念馆庄严肃穆,财神庙古为今用。它们至今依然发挥着祈福、祭拜、聚会、议事、休闲等民间文化作用,新近修缮一新的东岳古庙将加入到其中,共同守候乡民。

张槎东岳古庙重修的灰塑壁画

张槎宋陈尚书公纪念馆

俯瞰重修中的张槎东岳古庙

绿瓦祠堂500年悠久历史

张槎村陈尚书公纪念馆副馆长陈顺荣介绍,张槎村古建筑群有三处,一处是现张槎街道办事处内的宋陈尚书祠、颍川世德祠。一处是仙槎书院古建筑群,由水月宫、陈尚书公纪念馆和财神庙组成,另一处则是建筑群几十米开外的东岳古庙。仙槎书院古建筑群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这组建筑至今犹存,且保护得较好。

在解放前,张槎村有大约30间祠堂、庙宇,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被拆除了15间以上,至今保留11间。

宋陈尚书祠是纪念南粤始祖陈显而建的宗祠,颍川世德祠则是纪念其第三代,也是首位在张槎定居的陈氏祖先。

这两座古祠几乎同时建成,都是约500年前张槎村陈氏十五世祖陈炎等兄弟建成,最近一次维修于民国15年(1936年),由当时的族长陈恭受发起,两年后修成。两祠的施工精美,镬耳式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瓦面是上了绿釉的瓦,是当时少见的绿瓦祠堂。

观音庙800年香火延绵

观音庙最早称玉清庵后称水月宫。据张槎村族谱记载,观音庙起码有四百年的历史,光绪元年重修,镬耳式封火山墙、灰塑山水博古脊、绿釉瓦当、滴水剪边。面阔近十米,三进深近四十米。清代礼部侍郎李文田书“水月宫”石额;清代甲戌榜眼翰林院编修谭宗浚书门联。

庙中堂供奉三宝佛、两侧是十八罗汉,后堂供奉观音。

2004年为最近一次重修,如今观音庙是村民许愿祈福之所,香火鼎盛。在陈顺荣看来,佛山有很多观音庙,在乡村观音庙有水月宫如此香火的,不多见。

陈顺荣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五,观音庙照旧举行佛事,来自各地的信众前来祈福。陈顺荣介绍,观音庙已有超过八百年的历史,“三世祖定居张槎村前,玉清庵就已经存在了”,一直香火鼎盛,是少有的乡村观音庙。

仙槎书院族人聚会

明清时代,在石湾原设有莲峰书院供乡试学子聚集,后莲峰书院失火被毁。光绪年间,在张槎村建仙槎书院供学子乡试及四方乡绅议事。

仙槎书院镬耳式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绿釉瓦当,滴水剪边,属清代岭南祠堂建筑风格。

三间三进,三进间以天井分隔。面阔近12米,进深42.8米,面积511㎡。

1986年张槎村陈氏族人命名此书院为“宋陈尚书公纪念馆”,以祀其先祖北宋户部尚书陈显,弥补缺憾。纪念馆也是族人聚会,商议族内大小事情的场所。

东岳古庙换新颜

关于东岳古庙的文字资料极为有限,陈顺荣说,连古庙几时建成都不知晓。只知庙内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最近一次重修于光绪年间。去年,张槎村出资重修古庙,由市文广新局局负责监督,由文保专家提出修复计划,并让专业的建筑公司施工。春节前,东岳古庙建筑已经修缮完工,

镬耳式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恢复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庙主厅的天花上,有个漆金盘龙木雕,陈顺荣说,“这是古物,修复时只是重新上漆而已”,金光灿灿,十分精美。

陈顺荣表示,东岳古庙将于四月入伙,到时将请入东岳大帝,举行隆重的庆典。

财神庙沾沾书气

财神庙是仙槎书院古建筑群东侧的一座古庙,三间两进,面阔10米,进深23.2米,面积232㎡。头门前廊木刻雕花梁架,青砖石脚门面,花岗岩石墙裙。正门上方正中嵌“财神庙”石门额。次间虾公梁、驼

峰、雀替。头门后廊有东西偏间。二进四柱大厅,坤甸木柱、方形石柱础。属于清代岭南庙宇建筑风格。

现财神庙已没有供奉彩神,而是作为张槎村诗书画社社址,也是村曲艺协会活动场所。

讲古台

张槎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

这期讲古台记者给大家讲讲张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佛山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四大聚之一,明清两朝,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这里也是丝绸海上贸易的重要源地,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丝货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作为佛山的一份子,张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

在张槎,民国以前有许多桑基鱼塘,张槎、大江、古灶等最多村的老年村民还能够回忆小时候经常吃桑葚,不仅房前屋后种桑树,到邻村、邻居家去玩经常要穿越桑林,莲塘甚至有叫桑园的地方。就在大江村(车公庙附近)和海口的莘冈村,建有缫丝厂生产缫丝。但张槎人的记忆中,就是张槎的桑叶交易十分红火。在张槎的上朗村,早在元明时期就在汾江河堤形成“桑市”且成地名,不仅张槎本地盛产桑叶,而且大富、张槎、罗村、南庄四周的村镇所产的桑叶,也用船运到此码头上岸,到桑市交易。古码头有几十平方米板石平台,宽阔的石台阶,五、六条船可同时停靠。

明以前及明清时期的佛山冶铸业,是佛山主要的手工业,冶铁产品遍及海内外,创造了佛山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张槎在佛山冶铸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考证,在张槎弼唐、青柯、海口等村,明清时期冶铸业非常发达,主要以小作坊为生产模式,生产的冶铁产品主要是铁钉(又称“码钉”、“方钉”)。当时名气较大的“永丰场”铁铺便坐落在这一带。这种建筑用的码钉还通过内河、南海用船远销海内外,现在的一些打捞出来的沉船中,经常会看到成堆锈结在一起的码钉,极有可能是从张槎码钉铺采购的。

现江湾一路茶亭公交站(江湾一路至石湾方向)右侧,旧时有一小山岗,据说明清时期山岗周围堆满冶铸后的废弃物,每当下雨便到处溢流铁锈水,小山岗就像一座“铁丘”,足以反映当时这一带铸铁业的繁华。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3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