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莫让文化遗产毁于拆古建新 尊重历史是必须的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今年以来,安徽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积极贯彻实施《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大力推动有关市县对徽派建筑实施普查建档,防止损毁流失。徽派古建筑都将拥有特制的“身份证”。

古建筑拥有特制“身份证”,目的是摸清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一种承载,也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见证,对这样的“活化石”的损害,就是对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的戕害,理应是必须纠正的“现实之恶”。

古建筑“身份证”推而广之,须知,除却古建筑外,还有更多的“古文物”,它们同样需要保护起来,需要为科学研究贡献出自己的价值。于古文物“身份证”而言,这个说法已经多次被提及,也早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但遗憾的是,每次说法,皆有“将”字,这也使得文物“身份证”成为文物保护轮回的说辞,却一直未能从梦想照进现实,那这对文物保护的积极价值,必然是“甚小”的。

众所皆知,拥有“身份证”是文物保护的起点。只有你对文物有了详细的了解,它的具体位置在哪,属于什么朝代的,有什么价值,对科学研究有什么用等,你知根知底了,那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才能成为一种可能。不然,我们光谈论文物保护,却没有具体的举措,那于文物保护而言,其正向价值大抵可以忽略不计。

遗憾的是,这些年,尽管文物“身份证”被屡屡提及,但一直未能照进现实,这使得对文物的损害日益严重。某地要搞拆迁了,哪怕有名人旧故、故居,也不会绕道,使得不少古迹被毁;某地要申遗了,虽然某些古建筑也有价值,但也要被毁了,因为不在申遗的范畴内……这些年对文物的损害,除却天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外,还有不少人为的损害。而这背后的意识,无非是经济利益作怪,文物保护观念缺失。

正是在这样逼仄的现实下,更显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就眼下而言,安徽为古建筑特制“身份证”,理应成为文物保护的一个契机,而各地也应为当地的各种文物、各种古建筑特制“身份证”,以便对这些“活化石”进行知根知底的了解,只有先了解详情了,然后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这是自然之理也。

莫让文化遗产毁于拆古建新

位于济南南新街58号的老舍故居被政府收购了,成为保留下来的第五个老舍故居。“老舍故居被我们在去年底买下来了,一共花了400多万。目前,我们正在办理土地使用和房产产权更改的相关手续。”济南市文物局局长于茸说,下一步,文物部门要对老舍故居进行维修和保护利用,以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原汁原味的人文景观终于保留下来了,济南的现代化进程中又多了一块“文化绿地”,唯利是图的gdp战场上多了一份文化敬畏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文物古迹的人文价值,日益受到了重视和开发。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一片人文古迹,一个偏僻景观,就能让我们的诸多现代化浮躁,淡化和消解很多。这就是文化的重要功能:沉淀灵魂,过滤浮躁,滋养身心。这种有文化味、书卷气的城市,才是生活的乐园。

大量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毁于城市开发,“拆古建新”成为了一种时髦动作,比如,山东聊城是“推倒重来”的极端例子,大片的老街区被拆除,同时又建起大量青砖灰瓦、檐牙高啄的仿古宅院。“街巷的基本格局还在,但是里面的建筑全都变掉了。”在“六朝古都”南京,2009年4月启动的“危旧房改造计划”将历史街区列入改造范围,安品街、南捕厅等一大批老街区被拆除殆尽。而据专家统计,在全国100多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有将近20个没有历史文化街区,将近一半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合格。

“拆古建新”,打造一个徒有躯壳的“人造古迹”,反而更让人揪心、痛苦。

2005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解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周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因此,更多地方应该让文物古迹成为城市发展的和谐构成。遏制住城市精神的沙漠化,遏制住了城市人文精神的流失,为城市和未来发展,保留更多的“幸福味道。

成龙外捐呼唤各地古建筑保护基金会

成龙捐楼风波,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中国的民间古建筑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民间古建筑,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真的只能到新加坡等地去看中国的民间古建筑了,这绝非危言耸听。

要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中国民间古建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绝不能借口经济发展,而把古建筑作为“绊脚石”,或一边怪成龙,一边继续拆古建,而将这些古建筑简单地一拆了之。要充分依靠民间组织的力量,成立中国古建筑保护协会各地分会,设立各级古建筑保护基金,逐级形成民间保护合力,以解决保护资金不足和民间保护力量过于分散和呼声太弱的问题。

陕西韩城古城破坏性改造

陕西省韩城古城正遭遇大规模拆迁,韩城市政府网站的官方资料显示,曲江系以保护改造的名义,计划在韩城古城拆除大批古民居,之后修建仿古建筑,布局酒店等商业项目。

不能不说,古城耐不住发展的寂寞,才有了轰隆隆的推土机从古城厚重的身躯上碾过。如今虎视眈眈的商业文化产业集团召之即来,挥之不去。这些所谓的“文投”,不是来保护的,而是以保护的名义来满足官员的政绩的。这些年,在“文投”的蛊惑下,将历史文化古城和古建、古寺庙、名人故居、文物等历史遗存“包装上市”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

保护改造古城,并非一定要大规模的拆迁,应该尊重历史,保持它旧城的面貌,而不是修复新城,正如冯骥才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原来那个破损的、残缺不全的、长满杂树杂草的城,才是一座历史的城。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3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