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探索非遗保护有效路径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沙头角鱼灯舞通过在院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得以更好地传承

 

香云纱因为时装的介入而进入成熟的商业化模式,“香云纱染整技艺”得以传承。

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非遗的保护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让曾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日渐消失。

深圳和珠海,这两颗坐落在南海之滨、珠江口东西岸的“双子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如今,这两座年轻的城市,正以各自的方式挽救那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民俗。

深圳:外来与本土兼容并蓄

2005年11月,深圳市率先在全省开展非遗普查工作,通过全市普查,已掌握非遗线索377条,发掘出非遗资源项目243个,其中一批比较有价值的项目已分别列入区、市、省、国家级保护名录,其中区级以上名录90余项、市级以上名录39项、省级以上名录21项、国家级名录6项。

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蜕变为现代化城市,古老村落留下的本土文化与外来人口带来的多元文化不断交融、更新、沉淀,逐渐成为深圳的文脉和根基。

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说,非遗种族、地域特征明显,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状况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因此具有深远的文化、历史、艺术、经济等价值。比如大鹏山歌取材于“大鹏军语”,大鹏军语的来源可追溯到明代在深圳建立的一个“千户所城”,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下沙黄氏宗亲祭典”起源于南宋,传承800年。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黄氏后裔每年派代表回国参加祭祖,举行的大盆菜宴被评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仪式规范,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和学术价值。“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沙栏吓村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是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沿袭300多年。如今,沙头角鱼灯舞和下沙黄氏宗亲祭典这两项古老民俗都被授予国家级非遗项目。

深圳近年来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并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引凤筑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非遗项目。据悉,这些来自全国的特色民间项目,在深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深圳形成“非地非遗”特色模式,许多异地非遗已申报成功项目,来深可再次申报享受保护政策。“平乐郭氏正骨法”就是异地来深传承成功的典型。它1985年从洛阳落户到深圳,是深圳的国家级非遗。深圳包容多元的环境,为外地非遗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大批项目纷纷在此安家落户。从古老的师传、家传的单一形式,衍生为多种传承形式,甚至形成规模化市场运作。

珠海:海洋文化的活态传承

珠海自古农业、渔业和手工业就很发达,在唐宋时期便催生一批富有水乡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戏曲、音乐、舞蹈和传统民间技艺等,成为珠海特有的非遗。

据珠海市非遗保护中心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珠海对市区非遗开展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搜集到大量内涵丰富的非遗线索225项,从最初民歌、民乐、民舞扩展到更广领域,经过非遗专家学者的全面调查、筛选、鉴别、论证,共选出区级非遗项目27个、市级28个、省级8个、国家级3个。

如“水上人家婚礼”保留了完整的传统婚俗观念,形式多样,并广泛影响到中山、新会等周边水乡。还有沙田民歌,是珠海沙田镇捕鱼的?d家人劳作时唱的歌,也叫“?d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传的达5000多首,品种丰富,分为高堂歌、咸水歌、风情歌、姑妹歌、木鱼歌等,内容多反映民众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境,曲调优美动听。

珠海以组织丰富的非遗民俗活动的方式,唤醒民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比如,珠海每年举办民间艺术大巡游、文化遗产日、中秋对歌会、装泥鱼比赛等民间活动,吸引数十万观众参与,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桂山岛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三日,举行“妈祖诞”祭祀活动,香港、澳门等地的人都会集聚于此。还有百家围宴,2013年参加人数达1000多人。

以生产促保护

城市化改造是导致非遗消失的重要原因。珠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蒯锋毅说,城市化的急速发展,让非遗越来越远离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时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珠海,由于许多非遗传承人大多迈入耄耋之年,传承后继无人。如今,珠海非遗项目沙田民歌、鸡山牛歌等传统音乐和鹤舞等传统民间舞蹈传承人的年龄都比较大。眼下,越来越多的非遗已经成为载入史料的“甲骨文”,非遗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深圳亦然。自2004年开始,深圳通过全面推进撤村改居,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随之农业、渔业也基本消失,不少与之相关的非遗濒危。如“渔网编织技艺““?d民婚俗”“渔业生产习俗”“客家凉帽编织技艺”“凉帽带、围裙带编织技艺”等已经鲜有人再去从事相关活动。

目前,针对深圳非遗特点与发展情况,保护方式主要有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民间自我保护三种。据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大多数并非仅靠传承人和技艺的传承存在,而是通过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销售而生存。“生产中进行保护,用生产促进保护”,将这类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香云纱染整技艺”就是成功例子,如果它离开生产,就不复存在。但香云纱因为时装的介入而进入成熟的商业化模式,走高端路线,让古老技艺得以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上,深圳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路径。王程太表示,做好非遗保护工作,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政府主导。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已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成立保护队伍和设立保护机构,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包括立法和建立名录,并在保护经费上给予有力的保障。2009年外地人可在深圳申报非遗传承人政策出台,给予了外地非遗项目多样性、多元化生存空间。据悉,传承人除了在深圳开馆授徒、开展传承传习活动外,每年都能享受政府给予的相关补助及津贴。自2009年起深圳拨付专项保护经费200万元,给每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资助1万元,给予生活充足的保障,并建立督察机制,每年对项目负责人、实施情况等给予严格督察,促进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第二,社会参与。唤醒民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团体与市民参与性。

同样,珠海市政府也非常重视非遗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先后成立珠海市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珠海市非遗保护工作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和成立非遗专家委员会,成立珠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公布《珠海市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珠海市非遗代表作名录和珠海市非遗专项经费,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等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措施。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3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