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明朝皇陵边的柳沟村有什么布局?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柳沟在延庆的地名中并不突出,现今只是个村子,近年因吃食有了名气,以致不常去延庆的人,却吃过那里的豆腐宴。村里有400多户,上千口人,大部分在搞旅游接待,进了村便能看到排列着号码,犹如门牌号,能有百家。好的接待户每年收入几十万元,村子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其实,上溯400多年可不得了,柳沟曾让明朝几代皇帝放心不下,费尽心机,因为翻过山就是祖宗的陵地。

柳沟村内

柳沟村城隍庙

柳沟村内古井

山在延庆称南山,跨过山梁就是昌平境内,称天寿山,即熟知的十三陵。从现代卫星遥感图上看,南山并非正向,而是自西南斜向东北。山形几乎影响了延庆版图走势。这一带有许多山口,总让人觉得不稳妥,便在柳沟筑起城墙,设下重兵,直接驻守,成为一道陵后防线,再加上山巅的长城,两道防线,双层保险。有人评论:“陵后柳沟南控长陵……又若左右腋之擎后背然。”

威胁逐年增加,从瓦剌、鞑靼抢掠杀戮,直至后金崛起,清军果真从陵后攻取过昌平,明末政权面临着颠覆与毁灭,柳沟的地位更为凸显。防务上,先是围绕八达岭设立“南山两协”,即两个军事单位,一驻柳沟,一驻榆林,布防周密。之后又恐各自为政,而作调整,“改协为镇”。柳沟居中,指挥调度,级别也从最初的参将,晋升至总兵,跃升一个级别。明代军事体制为镇、路、卫、所、堡。柳沟镇守一方,如果有敌入侵,驻守宣化的总兵堵御外边,又与驻守陵前的总兵联络,三处形成更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村有古城,卫星遥感图显示,柳沟城选址极为讲究,三面环山,形成箕状,背靠南山,北有一小山,如同朱雀,虽然面北,为拱护山陵,也算形制极好,当年肯定精心选址。果然得到证实,《宣府镇志》上说,柳沟城:“西南沙河,东北平坦,乃南山适中之地。”城址在这一带堪称之最。

走向柳沟城,先见北门,近年修葺,特意仿建了瓮城,只一门,向西开。走进瓮城,外面阳光灿烂,内里森然。设想当年,城门关闭,四面高墙,真会成为瓮中之鳖。嘉靖时建过城,现在残存城址为《宣镇图说》所记:“隆庆元年建,城周三百十八丈,高三丈五尺,门四。”北门上修有一石匾,无字,估计没有资料记载,门为何名,只能留白。这样也好,记下缺失的历史。城门洞完整,洞券还为当年的旧砖,因1949年后曾作为粮库,才得以保存完好。

城最初狭长,东西向,横于南山前,至“万历二十四年复增北关,周一百八十五步,高二丈五尺。”北面增扩后,城才近于正方,东西300米,南北210米,万历四十三年又砌上砖,更为牢固。此时,除城门洞外,城墙上的砖已全部拆除,夯土还残存不少,四制还在,算是留下了一座残城。土墙四周虽不完整,能有轮廓,也算难得。近年,文物部门在墙脚和城的四制砌了砖,对土墙加以保护。城门新修了台阶,如同当年马道,可以登城。

城门建起平台,登临之上,城的全貌呈现眼前。城的方位没有依顺南山走势,而是南北正向。南望,几里地外就是山脚,很奇怪,本来东北走势,为何至此会形成三面环山的特殊地势。东面峰高,为南山主脉,山上能隐约看到一道土边长城。山间有条小道,可通向陵地。现今多有驴友从此穿越昌平,路窄而险,仅容一人。山脚,似为一黄土堆,当年建有土城,城西山脚同样。两座小土城,一东一西,一主两辅,相互依托,形成阵势。

北门外,一片沃野。远望,西北有巍巍海坨山,顶上还披着皑皑白雪;东北有缙云山;团山形状独特,近在眼前。城前,公路延伸向北,树木排列两边,田野连成一片。当地人说,地下皆为黄土,筑城就地取材,所以城外地势低洼。当年墙外东北处就很低,有排水口排除城内污水。现在洼地逐渐填平,原来坑底种的树,已埋到树腰。

[page]

城内满为房舍,正南一条大街,百米外新建了影壁,挡住视线,不能看到南城门。雪后清晨,寒风刮来,手脚冻得冰凉,而城内炊烟袅袅,心中升起缕缕暖意。城门东西两侧还有土墙,向远望去,能看到两边的城角。东边的城墙相对完整,约有四五米高,顶部只余一两尺宽,尚可走人。很想去寻找感觉,于是走下城门,在城墙上略行几步。土墙高高低低,上面长着荆棘,不时剐着衣服。当年,敌人正是自北来袭。墙上会很宽,足以运兵防御。城内城外,一攻一守,抑或适宜之时,于城外平地排兵布阵,相互角力斗智。

下来细看城墙,夯土与别处城堡有别,墙上有一层层的小石块,排列整齐,牢固结实。于城内行走,随处可见多处房舍上用有大砖,有的甚至一面墙或整体均用城砖所建。当年,城里没有过多房舍,沿墙四周为很宽的路,可行兵演练。

距北城门不远,有十字路口,按志书所记,应为新增北城的东西大街。路口有三棵槐树。巧遇一老人,推独轮车至此,名胡寿桐,已78岁高龄,生长于斯。便问:是否原有四棵?答曰:果然。西北那棵前些年盖房伐倒了。东侧的两棵为古槐,有上百年了,西南的这棵是老树倒后长出的芽,也有几十年了,长得却快。三棵粗细已相近了。

向南便是那座影壁。地势明显高出。当地人说,这是当年的城门,因增修北门而废掉,墙基现已盖上房屋。近旁立有辘轳石架,下有一井,早已干涸,用条石盖住。捡一石块从石缝中投入,很长时间,才听到响声,足有几十米深。城内现有三口井,皆无水。传说有“盘木井”,因井壁用盘木铺就而得名,井水甘甜清冽,用来点制豆腐,特别鲜嫩。志书中记,“村中井八”,于一般城堡中为多。城里当年驻兵近2000人,民众也有几百人,所以才辟出多口水井。

自影壁再南,有一路口。这是老城的大街,两端为东西城门。东拐,一棵更为高大的古槐,足有400多年,枝杈繁茂,如此高龄,也有了灵性。当地百姓认为,沾上灵气能长寿,于是多把新生儿寄养于此,以保长命百岁。树身上缠有很宽的红布,称之为“平安树”。当年“7·21”那场大雨,最低一杈被猛烈的狂风吹折,掉下来,砸到房顶。“轰隆”一声巨响,200多米外都能听到。事后一看,水泥房顶砸开了裂缝。那根树杈还在院子里,宛如树干样粗。

相邻便是城隍庙,三楹,经文物部门整葺,修旧如旧,梁柁还为旧物,西侧整面山墙也是原物,壁画砖雕还在。志书记载,城内有庙三座,关帝庙、城隍庙、泰山庙。城隍庙影响最大,庙里供着城隍爷,每年都要请出庙来,到北门外供奉。七月十五那天,城外搭棚,有仪仗队送行,手执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有吹鼓手随后,热热闹闹,把城隍爷供到北门外。村里老人记忆,城隍爷木制,脸上涂着色彩,真人一般。村内人到棚前祭拜。城隍爷管城,尤其兵荒马乱的年代,祈求保佑全城人的平安。直到晚上,再把城隍爷及一应物品送回庙中。

巧的是,殿前也有一槐,高大笔直,极为少见。相邻古槐,枝繁叶茂,为民遮阳挡雨,而此槐挺拔屹立,如将士一般。于北城门上看,此槐的树梢比那株古槐还高,是否因生长于城隍庙,而在位谋政,也在护卫古城。北城门上当年有门楼。老人说,楼内供有真武帝。不知记忆是否准确,志书中并没记载真武庙,是否城楼内供奉着关帝,也未可知。

古城本因此地多柳而名,不知为何另有美誉,称为凤凰城。查过志书,并无记载。想像中,当初城墙狭长,如果加上城南一片演兵校场,能否构成图形……村里有着许多传说,当地老人讲,城里曾经住过娘娘。这一带城堡众多,娘娘到来,为何独住此城……于是又登上城西玉皇山,远距离打量。连片房舍,几百年前的古城已淹没在现今的柳沟村中。细辨,城为主体,瓮城如头,城门如喙,面向西啄;房舍沿着城东西两侧拓展延伸,如张开的两翼;城南还有房舍逶迤,拖出长长的尾巴,果如凤凰一般。

居高临下,柳沟全貌尽在目中。南山如巨人,拥抱着这只美丽的神鸟。再向北看,那座小山正扇动着两翅,形同朱雀。山川形胜,优美的古城挟着悠久的文化,定会乘势而飞。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3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