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蒙恬将军――毛笔的祖师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出身将门之家的秦国名将蒙恬,年轻时候做过求狱讼记录工作,深知刀笔和毛笔的利弊,虽然后来做了领兵打仗的将军,但一直没有忘记改良毛笔的事。公元前223年,蒙恬随大将王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地区(今安徽宣城、泾县一带)看到当地人把兔毛捆成小扎,插到掏空的竹木管一头制成毛笔,记在了心里。以后,蒙恬率兵攻齐,发现齐人用玉石做管,把羊毛、马毛、牛毛、人发捆成小束做笔头,再次受到启发。秦统一天下后,蒙恬奉始皇之命,带三十万大军挺进北方,驱逐了戎狄,开始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虽然十余年,烈日寒霜,风风雨雨,蒙恬驻守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一带),静下心来,开始了却年轻时就产生的改良毛笔的心愿。蒙恬吸收各地毛笔的长处,采用吴地的竹木管,齐地的兽毛捆扎方法,改进了秦地通行的短锋扁笔。用粗细不同的竹管、狼毛、狸毛、兔毛、羊毛等不同兽毛,制作了规格不同的“秦笔”。这种笔,笔头的兽毛提起来尖圆,按下去齐健,用起来有弹性。后人概括为“尖圆齐健”四要素,成为制作毛笔的规范。蒙恬为了使后人更好地使用这种“秦笔”,还撰写了一部《笔径》,提出了“若能用笔,当自流美”的用笔格言。

毛笔的出现和定型,促进了字体的变革过程。也促进了“文房四宝”的配套。墨的制造,砚石的开采,也与军吏有关。例如洮石砚,就是宋代的王韶将军领兵在甘肃临洮县(今岷县)采石制作的。纸、墨、砚的出现及与毛笔的“配套发展”,为书法从少数上层文人那里走到民间开辟了道路。

值得重视的一个有趣现象是,被称作“国粹”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首的笔竟是武将蒙恬改良成功,并由此推动了其它“三宝”的发展。探索一下个中原因,对于我们认识兵与书的关系,将军与书法的关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字如同作战,没有一支得心应手的好笔,是难以写出赏心悦目好字的。因此,他必然自觉地把笔当成武器来改进。

蒙恬被后人尊为制笔的祖师。在制笔业比较发达的地方,都悬挂蒙将军的画像,以表达对这位文武全才人物的崇敬和纪念。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3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