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收藏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收藏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当收藏变成了可以升值保值的投资时,一切就都变了。从过亿的拍品,到过亿的赝品,国内的拍卖市场似乎永远不缺少“眼球”。

最近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一条2.2亿元成交的汉代玉凳同样赚足了眼球,当然它的代价便是赝品身份的曝光。对于这件去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有网友和专家质疑,汉代人席地而坐,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梳妆台和凳子。

“虚假鉴定”、“滥收费”、“知假拍假”、“假拍”等不诚信行为,都是拍卖业不成文的“潜规则”。不少业内专家和知名文化人士指出,我国没有完整的鉴定体系,没有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更没有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一些明显作假的拍品仍拍出天价,并不是买家真的“人傻钱多”,而是存在“洗钱”的嫌疑。这一过程并不是买家单方面就能完成操作的,必须和拍卖行有所配合,因为明显作假的拍品首先得通过拍卖行的鉴赏评估,给出一个非常高的估价,然后再拍出一个高价。

在艺术品拍卖领域有这样一个行规,就是拍品一旦成交,拍卖行就会像房屋中介一样,向卖家和买家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一般在10个点左右。这10个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保利”、“嘉德”、“翰海”和“匡时”这些国内知名的拍卖公司,2010年佣金收入总额已经突破了40亿元。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的拍卖公司会知假拍假。“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其实已经非常好地说明了某些藏家和拍卖行之间暧昧的关系。

拍卖行之所以敢于“知假拍假”,还源于我国在相关法律上的缺失,根据《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在拍卖前声明不保真,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收藏界的乱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文物古董本身的特点决定,有的藏品确实不容易鉴定真伪,即便对于资深专家和机构来讲也存在误判的可能。

在古董拍卖领域,还有很多的利益之手在背后作祟,而且现在炒家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了,有人到拍卖行去拍卖自己的藏品,会开一个特别离谱的高价,在拍卖会上托人把东西买走,这样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佣金,但是这件拍品便留下了曾经在某拍卖会上合理成交的记录,这便为日后的再次出手留出了空间。由于文物不能带出国,还有一些炒家便将高仿赝品以艺术品的形式带到国外,有了一张曾经拍卖过的成交证明,便有可能高价在国外出手。还有一些所谓的文物鉴定专家,将自己的藏品带到鉴宝节目中,自己给个高价,然后再伺机出手。央视也曾报道过花几千元就能找所谓专家买张古玩鉴定证书的调查。

造假并最终用来欺骗盈利,它对拍卖行业其实是一种致命打击。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并实行经济制裁。对拍卖行而言,诚信度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有意识地欺骗,必须受到法律制裁。

笔者的一位朋友非常喜欢古玩收藏,平时也总参加春拍会和秋拍会,很多拍卖行确实不保拍品的真伪。一般情况下,在拍卖前,拍卖行都会给有意参与竞拍者一份拍品目录,有图片和文字说明,开拍前还会在现场对拍品进行展示,拍卖行让买家自己去品鉴,不保证拍品的真伪,最终的大主意还是由买家自己拿。

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人,文物拍卖企业几百家,可是文物从哪里来?其实,中国散落民间的文物,尤其是明清以前的文物是极其稀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文物从法律层面讲都归国家所有。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是任何一个股民在入市之前都会得到的提醒。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热衷于文物艺术品的投资者。任何一个人进行文物艺术品投资前都应该获得与自己的投资相匹配的知识储备,包括考古、艺术及法律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专家,才能尽量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2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