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汤显祖是昆曲剧作家吗?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5月18日宣布了首批“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名录,共有19个项目,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中国昆曲名列榜首。这一评选结果,令中国人非常欣喜和自豪,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了保护昆曲,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大力宣扬昆曲艺术,甚至提出了“振兴昆曲”的口号。苏州昆剧院首先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江苏省昆剧院继之推出了汤显祖原版《牡丹亭》,京、沪及地方昆剧院也排演了《长生殿》、《桃花扇》、《十五贯》等昆曲剧目,一时间热闹非凡。各种媒体广为宣传介绍昆曲,出版机构也不失时机地出版了余秋雨《笛声何处》、骆正《中国昆曲二十讲》等专著。2007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文化访谈录》里,学术超女于丹连续七天讲述昆曲心得体会,题目曰:“于丹?游园惊梦”。

媒体的宣传介绍和专家学者的论述讲解,无疑起到了普及昆曲知识的良好作用,也使读者听众享受了精神文化的大餐。但这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纰缪,譬如说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是昆曲剧作家,就是一大错误。

追根寻源,这种说法大概出自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周先生将明代昆曲剧作家分为三派:昆山派,临川派,吴江派。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自然归入临川派昆曲作家。这样的归类分法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存在着明显的瑕疵。大概因为汤显祖《牡丹亭》后来成为昆曲的经典剧目,故将其归入临川派昆曲剧作家,这显然是因果颠倒、本末倒置。

明代戏曲承元代戏曲之余绪,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明代文人剧作仍然保持了元代戏曲的两大分野,北曲杂剧与南曲戏文。明代文人按照这两大分野创作剧本,由于各地戏曲声腔不同,所以戏曲艺人必需将剧本修改增删后方能搬演于舞台。当然,有些剧作家不可避免地受到家乡或某种戏曲声腔的熏陶与影响,创作剧本时自然迎合其戏曲声腔的要求。譬如昆曲自魏良辅创始后,昆山剧作家梁辰鱼、郑若庸、梅鼎祚、许自昌以及吴江沈?等都可以称为昆曲剧作家。但是,汤显祖《牡丹亭》等剧作,却不是为昆曲而创作的。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主事。他因上书言事,弹劾宰相申时行,反被明朝廷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又升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他看不惯官场的腐败黑暗,不久便主动弹劾自己,遂被罢官回临川乡居。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玉茗堂”,把过去创作的《紫钗记》修改更名为《紫箫记》,并且新写了《南柯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三个剧本。这四个剧本的故事情节都是以做梦为全剧关键,故被后人称为“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乡居之时,临川流行的戏曲声腔名曰宜黄腔,临川县与宜黄县同属江西抚州府管辖。宜黄腔是以外传来的浙江海盐腔为基础,结合了江西弋阳腔而创造出的戏曲新腔。汤显祖熟悉家乡的宜黄腔,与宜黄腔伶人交往密切,其《玉茗堂全集》中有六篇诗文直接与宜黄腔伶人相关。其中他曾为宜黄腔伶人的祖师祠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两次将宜黄腔伶人介绍给友人,写有《遣宜伶汝宁为前宛平令李袭美郎中寿》和《九日遣宜伶赴甘参知永新》两首诗。他创作剧本时理所当然地受到宜黄腔的影响,甚至指导宜黄腔伶人搬演“玉茗堂四梦”。其书信《与宜伶罗章二》,嘱咐罗章二搬演《牡丹亭》要依照原本;诗二首《寄生脚张二恨、吴迎旦口号》,是写给演唱《紫钗记》的两位宜黄腔伶人的;诗《唱二梦》云:

“半学侬歌小梵天,宜伶相伴酒中禅。缠头不用通明锦,一夜红氍四百钱。”

显而易见,首演“玉茗堂四梦”是宜黄腔伶人,而不是昆曲伶人。

明范文若《梦花酣传奇序》云:

“且临川(指汤显祖)多宜黄土音,腔、板绝不分辨,衬字、衬句凑插乖舛,未免拗折人嗓子。”

范氏是以昆曲的标准来衡量批评“玉茗堂四梦”的。明王骥德《曲律》和沈?《二郎神》曲也有类似的批评。因此,与其说汤显祖是昆曲剧作家,还不如说他是宜黄腔剧作家,才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当然,宜黄腔后经流变而消失,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宜黄腔搬演“玉茗堂四梦”的情况了。汤显祖《牡丹亭》经沈?等人修改后,曾经搬演于昆曲舞台。特别是在清初,经过昆曲艺人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使《牡丹亭》成为了昆曲经典剧目,流传至今。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修改以保存原意为主,凡《牡丹亭》中的精词丽句,都没有擅动;特别是《惊梦》、《寻梦》、《拾画》、《玩真》等出,更不敢笔削其间。清初昆曲艺人的修改完善,主要表现在声腔上,或改为集曲(即犯调),或另订宫谱,以适合于《牡丹亭》中的唱词。这也推动了昆曲声腔的发展,使其表现力更为丰富多采,悦耳动听。

综上所述,汤显祖不是昆曲剧作家明矣。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18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