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京族有哪三岛?京族三岛的旧事新闻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京族三岛:指汕尾、巫头、山心三岛。位于北部湾西南部,紧邻越南。是1.2万人口的唯一的聚居地。京族人主要从事渔业。1995年8月,“京族三岛”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近两年来,每年到此旅游的人已达40多万。

住别墅的渔民

都说京三岛上的居民虽然全是京族,但却各有特点:巫头岛人聪明灵活、汕尾岛人善于经营、山心岛人则较守旧、传统……无论怎样,他们在过去的岁月中都没有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不过他们一直相信一句古话“只要风水轮常转,总会有时来运转时”。自打他们的祖先几百年前落脚于此,这只风水轮就转了几百年,终于等到了好运。上天也似乎内疚了,把几百年欠下京族人的鸿运一古脑儿倒给当年为追寻幸福日子而来的越南人的后裔们,使他们成了住着别墅的新渔民,也使他们成了全广西最富裕的老百姓。

我们驱车沿着柏油马路向巫头村驶去,七、八年前还是道路泥泞不堪、住房简陋、村落冷清的景象已成为回忆。车子穿行在式样翻新的小洋楼中间,竟使我们看花了眼。原先疑将村头几座拔地而起的两层漂亮大楼当作了村政府招待所什么的,待一细看,全村的数房大都如此,只是大小不等而已。如果告诉你,这里面住着的是世世代代拉网捕鱼的渔民,你会相信吗?这个村80%的渔民住房都是这类别墅式的。1.2万人口的京族,有可能是当今最富裕的少数民族。

风景美丽、幽静,散发着海风和树林的清新气息。白沙绵绵衬着百年古树、红黄琉璃在海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悠闲坐于树下纳凉织网,孩子们则在嬉戏打闹……

巫头村,汕尾村的渔民们都不喜欢提过去的住事,不愿去想那时生活的艰辛。多少年来,岛上的男人不是出海就是去征战,越南的抗法、抗日、抗美战争,直至中国的自卫反击战,都有他们的身影。在抗美援越时,当时只有几千人口的京族人就有300多名男子离开三岛去征战。岛上往往只留下妇女、老人和孩子,而他们还得救助因战争不断逃难过海来的数以千计的越南难民……1983年以前,他们年收入不足80元,连抵御海风的砖房都盖不起。守着风景如画,金滩绵绵的大海,却没有过上祖先梦想的好日子。直到1992年,战火终于平息了,边贸大门也随之打开。京族人所具有的勇敢及他们的语言优势不再只为消除战争所利用,他们以此为自己赢得了财富。京族人不用培训就可以直接当翻译。在边贸最火爆的时候,京三岛上的每一个成年人,几乎都成为中越商人争相物色的翻译。京族人先是做翻译,继而做经纪人,再后来自己开公司。1995年仅边贸一项,纯收入就超过1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4200元,位居全广西第一。别墅、洋楼以及小车、摩托车、移动电话也从此源源不断进入京族人家。

三岛的京族人还将自己美丽的家园辟为了有名的旅游胜景。将在传统节日“哈节”才唱的民歌作为民族风情村的一个节目献给四方游客。现已成为旅游热点的汕尾岛,绵长的海滩,湛蓝的海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周末到这里来游泳、冲浪、品尝海味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page]

松鹤老人和白鹭天国

30多年前一个祥云纷扬,夕阳如血的黄昏,两对在茫茫海面上为生存而奔波得精疲力竭的白鹭鸟“夫妇”,在试探了几圈之后,落在了巫头岛4.8平方公里山头的树林中。在树林深处,住着京族人陈其振老人一家三兄弟。从这一天开始,白鹭鸟就开始了与陈家几十年相依为命的生活,成为岛上重要的居民。

白鹭鸟全身洁白,双腿修长,是一种以捕食鱼虾为生的海鸟。因其样子酷似丹顶鹤,京族人都叫它“松鹤”。松鹤鸟象征着吉祥、纯洁,是京族人喜爱的鸟类。陈氏三兄弟中,以陈其振老人护鸟最为闻名。老人自幼因父亲遭遇海难不幸丧生,没钱读书,便常与岛上的各种鸟类嬉戏,并摹仿它们的叫声。天长日久,与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学鸟儿叫,鸟儿也学着他鸣叫。老人早已注意到了四处漂泊的白鹭鸟,在鸟儿飞临小岛时,便用鸟语呼唤着它们,也用温情和爱将白鹭留在了家前屋后的山林中。两双白鹭“夫妇”在这里生活了一年,生了孩子。第二年春天,它们又带来了更多的同伴。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白鹭都闻讯来这里安家、生儿育女。每逢黄昏,暮归的鸟儿便像雪片般洒满了树林。岛上的人们目睹着这天国般的美景,看到不辞辛苦,义务护鸟、植林的陈其振老人每天出现在山头的身影,都亲切地叫他“松鹤老人”,而将落满白鹭鸟的山头叫做“鹤山”。

松鹤老人用爱和温暧留住了白鹭鸟,白鹭鸟也用信任回报着老人。白天它们外出觅食,傍晚赶回家,一边将食物喂给巢里的孩子一边还要守护孵化小鸟的妻子。夜晚,它们总要叽叽喳喳地向老人诉说完一天的故事后才会安然入睡。以住每年冬天来临,白鹭鸟总是飞向更南面的越南过冬,次年春暖花开再返回鹤山和老人一家团聚。但现在它们越来越将更多的时间留在了鹤山。因为无论春夏秋冬,陈其振老人都用自己的爱守护和关心着它们。只要有空,老人的脚步便总是围着鹤山转。除了对付可能袭击白鹭的凶猛动物,老人还要时时提防着那些伺机来偷鸟蛋的家伙。几十年来,老人和白鹭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老人可以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提醒着白鹭鸟做父母时该注意的事项,出海觅食该去的地方,风雨来临前的警告。白鹭鸟也会用自己的语言向老人表达它们的喜怒哀乐乃至求助信息。陈其振这位“松鹤老人”一家与野生鸟类的和谐相处,已成为巫头岛上一幅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最动人的画卷。

1994年的一天,已是89岁的陈其振老人在鹤山遇到了一帮从城里闻讯而来的二流子(广西人称为“散仔”)。他们手执凶器,团团围住老人,并让老人少管闲事,欲将鹤蛋从树上偷走。老人面对这群利欲熏心的家伙毫无畏惧,大声呼叫,领会了老人意图的白鹭顿时以尖利的求援声引来了分散在小岛四周的乡亲们。乡亲们纷纷赶来,将这群散仔轰出了巫头村,保住了白鹭鸟巢内的鸟蛋。从此,再也没人敢再来侵犯鹤山了。

[page]

为保护尚未成年的幼鸟,每当台风侵袭海岛时,老人都将儿子、儿媳和孙子们叫来,沿着树林搜索,把坠落在地的幼鸟和鸟蛋一只只捡起来放回巢内……在“松鹤老人”一家无私的爱中,白鹭鸟过着稳定、幸福的生活,目前数量已达一万多只,近四个种类。

1996年5月,92岁高龄的陈其振老人在最后巡视了一圈他深爱了几十年的鹤山后溘然长逝。鹤山的鸟儿们惊悉这一噩耗后,几天几夜无心出海觅食,围着老人的屋子长鸣不止,哀声绵绵不断。鸟儿们奇异的哀悼方式持续了很长时间才告结束。值得庆幸的是,老人的儿子、现年70岁的第二代“松鹤老人”陈子成领着孙子,接过父亲的担子,继续将人间的爱给予鹤山上的白鹭鸟。

我们赶在鸟儿归巢时来到了鹤山。穿过一小片沼泽地,登上白皑皑的沙丘,便是白鹭鸟聚集的鹤山。夕阳下的鹤山果然宛如天国景色:白沙丘、绿树、满天飞舞的白鹭……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这时陈子成老汉领着小孙子远远走来,后面是看家狗阿财。看得出阿财也是保护白鹭鸟的一员,因为自从我们的身影出现在鹤山附近,它就“汪汪”叫个不停。

陈子成老人和父亲一样,有一副热心肠。他除了行医就是守护鹤山上的鸟儿。老早时他就在山的另一边盖了新房,为了随时观察白鹭的生活,他们一直留着树林深处的旧屋。这间小屋已被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但每次大风大雨过后,小屋的庭院往往会成为不幸从树上落下的幼鸟的求助场所。它们只要爬出树林来到小屋前,最终都会被安全地送回父母身边。

陈子成老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学会了与鸟儿沟通交流的方法。他们一家不仅为鸟儿创造同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还用奇特的语言教导白鹭鸟之间要有爱心,互相帮助。和人类一样,在白鹭鸟中,往往有一些能力弱的或体格差的白鹭,常常食不果腹,无力抚养自己的后代;而有一些强健的白鹭却吃不完自己捕食的鱼虾,便将之攒在食道里。我们开始还对人鸟之间的语言沟通抱有疑虑,陈子成老人见状便领着我们走向树林深处。头顶的树技上站满了正在叽叽喳喳进食的鸟儿。老人说,白鹭鸟也有贫富之分,吃饭时就可以看到“几家欢喜几家愁”来了。所以必须提醒和教育那些“富鸟”适当接济“穷鸟”,共同生存下去。说完他仰头向天,对白鹭作了近三分钟的“工作报告”。我们听到喧闹的鸟儿在一阵寂静之后,叽叽喳喳又“讨论”了一下,终于,一条小鱼从一只鸟儿嘴里吐了出来,落到陈子成面前。老人赞扬了这只助于它人的鸟儿,捡起小鱼放在树枝上,招呼吃不饱的白鹭前来领取“救济粮”。如果陈子成老人继续他绝妙的“工作报告”,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的鱼虾落下来。这情景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一位佛教明师说过的:“人类也是一种动物,是高级动物,是万物之灵长,因此就应是所有动物的领袖。保护、引导比自己弱小的生命,是人类的天职,我们应该在不滥杀生命,在和平,爱心方面为它们作出榜样。”在野生动物目益减少的今天,人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保护动物,和所有降生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灵一起享有同一个家园。

[page]

此时我们还想起了北京紫竹院公园里那对经历了几度丧子之痛的大雁夫妇。是北京数百名大学生们及善良的北京市民的爱心和日夜的守护,才使大雁夫妇终于上个月实现了做父母的愿望。比之大雁,比之还来不及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友谊和信任就丧生猎枪下的天鹅及其他野生动物,这些白鹭鸟该是最庆幸最快乐的了!在心里,我们唯求巫头岛上这幅美丽的画景永存!

91岁的谭五妈背诵“老三篇”字正腔圆

谭五妈今年已91岁高龄,是京三岛上年纪最大的老党员,也是多年来岛上的新闻人物,人们都习惯叫她谭五妈而将她的本名忘了。五妈不是五保户,他有两个儿子并已有孙媳妇。但对尊重老人、爱护妇女的京族人来说,五妈是岛上的“寿星宝贝”。无论哪一个在外乡工作的年轻人回来了,都要买上好吃的东西去看望她。

去访问五妈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五妈之所以有知名度不仅因为她的高寿,京三岛上高寿的人很多。五妈至今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一字不漏地全文背诵“老三篇”和许多条中国老一辈人熟悉的毛主席语录。五妈的一生伴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而唯独毛主席的语录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在她身上,留下了历史深深的烙印。正是这一点使她成为三岛上最老牌的新闻人物。五妈听到有客人来了,便拄着拐杖,但却稳健地走出屋来迎接我们。坐在屋前的古榕树下,我们开始听五妈讲自己的故事。

1928年,18岁的五妈嫁给了巫头岛的京族渔夫谭益达。不幸的是,当他们的大儿子6岁,小儿子仅10个月时,丈夫死于海难,年轻的五妈守了寡。她怕儿子受委屈,自此不再嫁人,自己种庄稼,挖沙虫,在漫长的生活中,含辛茹苦独自养起了儿子。岛上善良的人们都向五妈伸出过援助之子。儿子成年后,五妈又碰上国民党抓壮丁,她让爱子跑到越南去躲避,担惊受怕,才终于迎来了解放之日。党和政府对海岛人民的关心使五妈由此对共产党产生了深厚感情。

前后新旧一对比,五妈认定了毛主席、共产党是世上最好的。她一生的愿望就是入党并表达自己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到了60年代,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热潮,当时年近六旬的五妈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她不示弱,立志要学通毛主席语录。为全文背诵“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五妈花了97天的时间,让孙女一字一句地教。五妈不仅流利地背诵毛主席语录,还将学习落实到行动中去。

[page]

为表忠心,五妈天天将自家产的鸭蛋、鸡蛋以最低价格出售给国家而从不在市场上卖。平时她也用她所理解的一点语录思想来教育年轻人。1968年,五妈一家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事迹通过报刊广播在全广西传开了。1969年,已是60多岁的五妈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她的儿子孙子也相继入党,成为岛上三代党员世家……

五妈在我们的请求下用流利、清晰的广西白话全文背诵了《纪念白求恩》。其发音之悦耳,字正腔圆,足以做一名地方台播音员。我们问五妈:“阿婆,您懂您背诵的话的意思吗?”五妈回答说:“懂一点点”。我们想试试五妈到底懂到什么程度,便说:“我们是外地来的,您去过外地么。”五妈说:“我去过南宁。你们来看我,那就是毛主席语录里说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大为惊叹!在一旁的孙媳妇说,五妈不仅记忆好,干活也很利索,每天都闲不住,身体也很健康。五妈对这一夸奖似乎不以为然,她意味深长地对我们几个年轻人又背了一段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五妈的声音中,我们都被感动了:那就是做一个纯粹的有道德的人所需要的信念和勇气!

尾声

关于京族三岛以及他们近邻的故事,事实上永远也讲不完。京族三岛上还有京族文人苏维光一家三代的事没说“苏氏三代”被称为京族人中的书香世家;此外还有参与了本文来访的作者之一刘友义——一个不为金钱所动,21年来将青春和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业余编外记者……他也是京族的第一个记者,一个能吃苦耐劳,不断向外界宣传报道本民族的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10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