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天竺取经

分类:历史事件 2022-05-19

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名陈袆。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间,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的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以其在佛学的学识上受人钦佩。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玄奘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受命酱《老子》翻译成梵文,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起因

贞观元年(627),玄奘移住长安大寺院庄严寺,从道岳法师学《俱舍论》,又师从法常、僧辩二大德学《摄论》、《涅槃》。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玄奘住持庄严寺。是年十二月,天竺(即今印度)僧人波颇蜜多罗来到长安,说天竺有很多佛经,诸如《十七地论》等。

贞观二年(628),二十八岁的玄奘以讲经驰誉长安,被誉为“释门千里之驹”。玄奘鉴于国内佛经体系比较杂乱的缘故,上表朝廷,要求西去天竺,“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但最终未获朝廷批准。

贞观三年(629)三月,京畿长安一带霜害成灾,朝廷准许百姓和僧人道士外出觅食,玄奘趁此机会,私发长安。

经过

玄奘,中国佛教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宗师。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号玄奘、三藏法师。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一说仁寿二年(602)],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附近)人。

玄奘生长在儒学世家。先祖陈寔,东汉时,历官县吏都亭刺佐、督邮、郡西门亭长、郡功曹、三府大将军及太丘(今河南永城县西北)长,后因党锢之祸,陈寔主动投案自首,旋被释放。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称“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以清高善行闻世,合称“颍川四长”。陈寔辞世之日,海内赴吊者竟三万人,制蓑麻者以百数。谥曰“文范”(案: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后又在许昌(今河南许昌市)建太丘祠以祀。天嘉五年(564),南朝陈文帝追封陈寔为康乐侯,太建元年(569),陈宣帝加封陈寔为颍川侯。蔡邕《蔡中郎集》中有《陈太丘碑文》。范晔《后汉书》有传。

曾祖陈钦,官北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任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仕隋朝江陵(今属湖北)县令,大业未挂冠归田,过着且耕且读的生活。陈惠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育有四个儿子,陈袆排行老四。二哥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以讲经说法闻名于时。

陈袆天资聪颖,受其二哥影响,幼时常去寺内听经,耳濡目染,对佛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一岁即能背诵《维摩》和《华法》。十三岁出家净土寺,很快就掌握了《涅槃论》等佛教基本经典。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玄奘便跟随二哥长捷法师前往长安,后又随兄入川受学。在成都,听宝暹法师讲《摄论》、道基法师讲《杂心》、惠振法师讲《八犍度论》。

武德七年(624),玄奘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顾二哥的阻拦,毅然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荆州(今湖北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纷纷赶来听讲。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对他执礼甚恭。之后,陈袆继续往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法师讲《杂心》、《摄论》。武德末年,再入长安,法号玄奘。

贞观元年(627),玄奘移住长安大寺院庄严寺,从道岳法师学《俱舍论》,又师从法常、僧辩二大德学《摄论》、《涅槃》。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玄奘住持庄严寺。是年十二月,天竺(即今印度)僧人波颇蜜多罗来到长安,说天竺有很多佛经,诸如《十七地论》等。

贞观二年(628),二十八岁的玄奘以讲经驰誉长安,被誉为“释门千里之驹”。玄奘鉴于国内佛经体系比较杂乱的缘故,上表朝廷,要求西去天竺,“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但最终未获朝廷批准。

贞观三年(629)三月,京畿长安一带霜害成灾,朝廷准许百姓和僧人道士外出觅食,玄奘趁此机会,私发长安。当行至边塞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时,凉州都督李大亮以朝廷禁止私自出塞为由,逼令玄奘返内。就在此时,凉州高僧慧远暗中为玄奘提供了方便,玄奘昼伏夜行,经张掖(今甘肃张掖市)抵达瓜州(即西沙州,今甘肃酒泉西)时,朝廷逼令玄奘返回长安的文书也同时到达,而信奉佛教的瓜州刺史李昌深为玄奘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依然冒险为之放行。

玄奘独自一人在继续西行,途中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对玄奘不到天竺誓不罢休的精神所感动,临别时,将一匹已经十五次往返伊吾国(今新疆哈密)的老马送给玄奘骑行。

唐初,西行天竺,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南路经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而北路则由天山南麓向西过葱岭。而玄奘选择了北路。玄奘当时请有向导,后来向导借故离去,玄奘只有独自行走,在茫茫的荒野,玄奘靠牲畜粪便和骸骨前行,过了四座烽火台,便踏上了莫贺延碛(意为戈壁滩,即今安西至哈密这一段),莫贺延碛长达八百余里,史书上描写的是上无飞禽,下无走兽,险途莫测。初入沙漠,玄奘便迷失了方向,加上匆忙之中又不慎打翻了水袋,玄奘在返回取水的途中,忽然想起了自己“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誓言,于是,毅然改变方向,继续向前挺进。几天后,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沙漠中,晚间又被凉风吹醒,幸而老翁所赠老马在附近找到了水泉,才使玄奘捡回了一条命。

玄奘出了大沙漠,经伊吾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高昌王麹文泰久闻玄奘大名,热情挽留,因玄奘志在天竺,婉言谢绝高昌国王的好意。不料,高昌王突然采取极端举措,限制玄奘离开高昌。玄奘在多次解释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毅然绝食抗争,高昌王迫于压力,终于同意放行,但先决条件是,玄奘必须为高昌臣民讲经三十天。待天竺取经回来后再在高昌讲经三年。

玄奘离开高昌后,取道阿耆尼国(Agni,即梵文“火焰”的名词,今新疆天山之喀喇沙尔)、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又名冰达板,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耶木素尔岭)。史载凌山高入云端,冰雪终年不化。攀登时,只能“悬釜而饮,席冰而寝。”然后再走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故地。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进入北印度后,玄奘先瞻仰佛教圣迹,之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学《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坎诺吉城)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足迹遍及四十余国。贞观五年(631),玄奘又进入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的达伽耶城(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区)的那烂陀寺(Na^landa^,意译施无厌寺)从寺主戒贤受学,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那烂陀寺具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是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受到国家的供养。常住僧人四千多,加上各种客居僧人、俗家弟子等将近万人,当时的寺院主持戒贤法师已逾百岁,学术思想自由活跃。玄奘终于求学到了《十七地论》,还听了戒贤主讲了《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即逻辑学)、声明(即音韵学)等学问。期间,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玄奘在这里的时间长达五年。

在那烂陀寺,能精通二十部经论的有一千余人,精通三十部经论的有五百多人,而精通五十部经论以上的则有九人。玄奘被戒贤主持任命为三藏法师[1]。在那烂陀寺,能享受上宾待遇的包括玄奘在内仅有十人,玄奘在这里每天可以享用瞻步罗果一百二十颗、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最值得一提的是,还可享用专供国王和高僧的“供大人米”,形大如乌豆,数时香飘百步,日供一升,酥、乳随意取用。出入则有侍从和车舆。

贞观十年(636),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又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

贞观十三年(639),玄奘又返回那烂陀寺。戒贤安排玄奘以留学生的身份主持讲席,玄奘先后为全体僧众讲授《摄大乘论》及《唯识决择论》等。

玄奘钻研各种佛经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天竺各界的尊崇。在天竺,由于大乘和小乘的纷争,各国国王便把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唐朝玄奘身上。东印度的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派遣使者邀请玄奘设坛讲经。戒贤本意是让玄奘返回唐朝,因而,戒贤出面代玄奘谢绝了鸠摩罗国王的邀请,不料,鸠摩罗国王便以武力威胁,如果戒贤和玄奘不答应,那他就只好发兵那烂陀寺,将其踏碎如泥。戒贤迫于鸠摩罗的威胁,只好同意玄奘前往。此时,北印度羯若鞠阇国(梵文Kanya^kubja或Ka^nya-kabja,又作葛那及国、迦那鸠阇国、伽那慰阇国、罽饶夷国。意译曲女、妙童女)戒日王听说玄奘正在迦摩缕波国讲学,便遣使者请鸠摩罗急送玄奘来羯若鞠阇国。鸠摩罗终不理睬戒日王,戒日王非常恼怒,于是,两王之间为争夺玄奘法师而发生纷争,差点动武。

贞观十六年(642),鸠摩罗和戒日王协商的最终结果是决定在羯若鞠阇国的首府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坎诺吉城)召开又玄奘法师主讲的学术辩论大会。消息一出,有中东西南北五部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的十八个国家的国王、通晓大、小乘的僧人三千及外道二千人参会。那烂陀寺也派来了一千余人与会,还有不计其数的观礼者。在这次大会上,玄奘宣讲自己撰著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以阐发大乘精义。随后再由明坚法师抄写一份张贴在会场中心,征求辩论,任人问难。在场五千僧众,仅有数人诘问。就这样等待了十八天,无人敢与玄奘辩难,玄奘因此威震全天竺,被大乘行者誉为“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誉为“解脱天”。在学术答辩会结束后,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他们国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并按照传统礼仪,牵来饰有锦幢的大象,请玄奘坐于象背,由大臣陪同巡游。所到之处,群情激昂,欢呼雀跃。

贞观十七年(643)春,玄奘谢绝戒日王的再三挽留,携带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及佛像、花种等返回长安。在离开北印度羯若鞠阇国之前,戒日王给了玄奘丰厚的赏赐以及通行的文书,玄奘感激之余仅仅留下了途中所需之物。回国时,玄奘改由南路进发,即从葱岭南端翻越大山,经于阗国(Ku-stana,今新疆和阗)。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五日,玄奘法师返抵长安。身在洛阳的太宗诏命长安留守、宰相房玄龄等朝廷要员为玄奘的归来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在长安城就出现了“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的局面。五天后,玄奘亲往洛阳谒见太宗,太宗盛情款待。就在发兵的前一天,太宗力邀玄奘随他一道亲往辽东为征讨的将士超度。玄奘借口途中劳累婉言谢绝。太宗又劝其还俗出仕,亦被玄奘婉言谢绝。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历时十六年,行程约五万里,是中国中古史上的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玄奘向太宗请求想在幽静的少林寺译经,太宗不答应。按照太宗的安排,玄奘法师将在太宗为其母亲修建的弘福寺开设译场。在玄奘法师的亲自主持下,弘福寺译场由译主、证义、证文、书手、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十道环节组成,突破了鸠摩罗什以来的意译局限,达到了文从字随以及文意相切意境。

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玄奘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结果

显庆三年(658),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又迁居宜州宜君(今陕西宜君县)凤凰谷玉华宫。玉华宫的前身是仁智宫,高祖武德七年(624)五月建造。太宗贞观二十一(647)七月扩建。二十二年(648)四月,太宗御制《玉华宫铭》,诏令太子以下并和。

显庆五年(660),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六百卷的巨著。从此以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一卷后,遂成绝笔。十九年来,玄奘个人共译出梵文佛学经典《显扬圣教论》等七十四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案:何磊《三藏法师玄奘传》云为“一千三百三十四卷”)。其中的“唯识”是玄奘最感兴趣的部分。后来,这些佛经被传往朝鲜半岛和日本。

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玄奘法师于宜君县玉华寺圆寂。年六十五岁。高宗闻知,悲伤不已,为之罢朝。四月十四日,遵玄奘遗嘱,将其灵柩安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云经寺。据说,出殡之日,送葬者达百万之众,而夜宿墓地者少至三万之众。总章二年(669)四月,高宗命将玄奘法师墓迁葬于长安南郊樊川北少陵原(又称凤栖原)畔,并在此筑有舍利塔。次年,又因塔建寺。据说,肃宗曾来此游览,御笔塔名为“兴教”,故称该寺为兴教寺。

影响

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而成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别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等,共十二卷。《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以玄奘赴五部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游学亲历和见闻所及一百三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为目,记叙其历史、地理、交通、物产、风俗、宗教、种族、人口、政治、文化经济等情况,还有大量关于佛教圣迹和神话传说的记载,凡十二万言。为研究中亚、南亚社会历史和中外交通的珍贵历史文献。此书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一些同类著作相形见绌。如隋代吏部侍郎裴矩所撰《西域图记》、唐初出使西域的王玄策所撰《中天竺国行记》,以及唐高宗时史官奉诏撰成的《西域图志》,今皆不传,唯独《大唐西域记》流传不衰,备受中外学者的珍重。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棕等人根据玄奘法师西行事迹撰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除将梵文经书译成汉文外,还将汉文《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为促进中印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古代著名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虽然作者取材于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但人物安排和故事清洁基本上仍属作者的虚构和创造,不应将之误解为史实,或归类为历史小说。其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悟能)和沙和尚一路降妖除魔的故事情节,而是另有其独特而广泛的哲学、人文意义和社会、艺术价值。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shijian/12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