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丝绸之路

分类:历史事件 2022-05-19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历史沿革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从长安带队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 此后,汉朝频繁的派出使节出使西方,汉武帝时期最远的汉使到了犁轩(今埃及亚利山大港),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中国丝绸。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洛阳。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这条长约7000公里的漫漫长路是经过三百多年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历代多有维护及延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玉石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青铜器、车器、兵器等常常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墓葬中。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欧亚草原流行的动物纹样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被包括秦国工匠在内的中国工匠借鉴和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神兽纹样。这种神兽纹样受到中原国家的的青睐,被用来装饰马具、漆器、饰贝腰带的腰饰牌等,甚至在西汉早期还形成一种贵族时尚流行于西汉王朝。同时,西方的玻璃制品、金银器等也经由草原地区传入中国 。汉代“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的一条“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就已经存在。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中国美玉都来自西域。至少在距今1.2万年前,先民就发现了普通石块中卓尔不群的玉石,并且通过交换将玉石源源不断运向东方,延续万年的玉石之路,正是沙漠丝绸之路的前身 。史籍对于西域的玉有诸多记载。西晋时期,在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批古简,其中整理出一篇《穆天子传》,记载了近三千年前的周穆王驾八骏马车西巡游猎之事。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不仅款待周穆王,还赠他八车宝石,留下一段佳话。周穆王返途中,又在一些采玉、琢玉的部落处获取不少玉石,满载而归。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到远方。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 这一记述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得知纪元前的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开始交流了。

凿空西域

西汉时,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汉兴自汉武帝时,中国始与西域相通,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至汉武帝时期,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汉中人张骞以郎应

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西迁了,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呆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溯三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后被封为太中大夫。 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通过身毒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元狩四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

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公元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后世称其为博望侯。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王剧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元封六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企图联合协迫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汉武帝在轮台(今轮台县东南)和渠犁(今库尔勒县西南)设立了使者校尉,管理西域的屯田事务。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第一次设置的官吏。此后,西汉政府就在西域建立了根据地。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投降,西汉政府才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终胜利,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匈奴臣服于汉朝,汉朝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中断。天凤三年(公元16年),西域诸国断绝了与新莽政权的联系,丝绸之路中断。

远播欧洲

公元73年,班超随从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并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使鄯善为之震服。之后他又说服于阗,归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公元90年,大月氏派兵7万越葱岭进攻疏勒,企图控制南道。班超率诸国兵击退了班超大月氏的入侵,声威大

振,于是乘胜经营北道。

公元91年,北道的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附东汉,班超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亲自坐镇北道。又命西域长史徐干屯疏勒,与北道相呼应。

公元94年,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7万余人,讨伐对抗中央的焉耆等国统治者,于是西域50余国皆归属中央政府。

“丝绸之路”早于前汉开辟,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条件业已成熟。 在当时的国际上,东汉和大秦均为繁荣富庶大国,双方都渴望摆脱安息中间 商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和垄断,直接进行商业贸易,以谋取厚利。

公元97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帝国),一直到达条支海(今波斯湾),临大海欲渡,由于安息海商的婉言阻拦,虽未能实现,但这是首次突破安息国的阻拦,将丝绸之路从亚洲延伸到了欧洲,再次打通已经衰落的丝绸之路。 

公元100年,罗马帝国属下的蒙奇兜讷(今译为马其顿)地区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向汉和帝进献礼物。汉和帝厚待两国使者,赐给两国国王代表最高荣誉的紫绶金印,表示了邦交上的极大诚意,这也是罗马帝国与中国通使交往的最早记载。 

公元166年,半个世纪之后,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洛阳,朝见汉桓帝,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东西方两大帝国外交关系正式建立。这条路线首次正式打通并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丝路千年

魏晋时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又叫永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455年),在直接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波斯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从这时开始,直到522年,《魏书》本纪记载了十个波斯使团,前五次应当是到了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国带来了玻璃制品工艺。后五次到达的则是493年迁都后的洛阳 。《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当时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贩的繁盛情况:自葱以西,直到罗马,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北魏王朝还在洛阳城南的伊洛之间设四夷馆、四夷里招待丝路客商 。

波斯的使者也顺着丝绸之路深入到南朝。中大通二年(530年),波斯国遣使献佛牙。五年(533年)八月,遣使献方物。大同元年(535年)四月又献方物。波斯之通使南朝,走的是西域经吐谷浑境而南下益州(四川)再顺长江而下到建康(今南京)的道路。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

隋唐时期

隋炀帝即位后,有经略四方之志。一方面进行军事扩张,开拓疆域;一方面遣使与海、陆两道丝路沿途国家进行交通。大业年间,隋炀帝遣使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各国,展开了与西域的联系和交往,从西域获得玛瑙杯、佛经等奇珍异物。 韦节回国后撰有《西蕃记》一书。韦节等人的出使,扩大了隋对西域的了解,打破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长期隔绝状态。隋朝中期,张掖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中心,西域诸国都在张掖与中国互市,兴盛时有四十多个西域国家的商人集中在这里经商。为了增进对西域的了解,扩大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活动,经营西域,在韦节等出使西域不久,炀帝遣裴矩往张掖主持互市。裴矩的工作卓有成效,大业年间,西域“相率来朝者”大约有三十余国。裴矩经过搜寻资料,采访胡人,亲自撰写完成了《西域图记》(三卷)。 这部书除了记载西域诸国的山川地理、风俗物产等情况外,最可贵的是记下了通往西域的三条最主要的道路。裴矩将它们称为北道、中道和南道,比之《魏书·西域传》所记更加具体,代表了隋时对西域各国的认识水平。 

裴矩对西域的经营,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蕃,往来相继”。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重新加强了经济贸易方面的往来。炀帝时,西域三十余国频至中原“朝贡”。西域诸国商胡也纷纷来长安、洛阳等地经商。炀帝在大兴(今西安)建国门外设立四方馆,以待四方使客,各掌其方国及互市事。 

裴矩因西域诸国朝贡者多,奏明炀帝,炀帝大业六年,又征四方奇技异艺在洛阳皇城端门外举行盛会,并令洛阳东三市(东市、西市、南市)店铺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邀请西域诸蕃酋长、各国使者和胡商参加,集娱乐、贸易为一体。 这长达一个月的贸易盛会具有国际性质,显示了隋时中外交流的盛况。

随着唐政府对丝路的开发,尤其是隋唐大运河的投入航运,极大地加强了江南富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的通过大运河运送到洛阳、长安两京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唐与中亚诸国的联系不断增强,贞观十四年(640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人中国,大批犹太商人涌人中国,丝路上的通使及商业往来活跃起来。 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8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代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

公元589年隋王朝结束南北分裂时,新兴突厥族占领了西域至里海间广大地区,今青海境吐谷浑也向河西走廊侵扰,中国和西域,西方的官方、民间交往受到不少阻碍。但隋与丝绸之路各国民族之间关系,仍愈来愈密切,西域商人多至张掖互市,炀帝曾派裴矩专管这方面工作。裴矩用厚礼吸引他们到内地,使其往来相继。《隋书·西域传》序还说那时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番诸国,至罽宾(今塔什干附近),得玛瑙杯,印度王含城得佛经,史国得歌舞教练,狮子皮、火鼠毛。官、民的交往又活跃起来。 

唐代的丝绸之路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实行“关中本位政策”的唐政府一直致力于西北地区的开发。唐朝初期,西域虽大都在西突厥控制之下,但西域各国国王都曾派人或亲自到大唐,表示归附,因此唐初很快恢复了丝路交通。贞观四年(630年),伊吉城主归附于唐,唐在这里设置伊州,控制了西域北道。这时,在西域地区拥有较强政权的高昌为了垄断丝绸贸易,高昌曲文泰封闭了西域南部进入中原的道路,商贾都要经过高昌,并需交纳商税。贞观六年(632年)大碛路恢复开通后,高昌王与西突厥联合,阻拦、抢掠酉域其他地区商贾使者,阻止他们进入中原,同时还发兵攻打伊吾、焉耆,掠夺其他域镇。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政府派侯君集带兵平定了高昌,在高昌设西州,置西州刺史,西州的户口计帐等申报,完全和中原地区相同。不久,又在这里设安西都护府,屯驻军队,镇守整个西域地区。在平定高昌的同一年,驻守于可汗浮图域(今吉木萨尔以北)的西突厥叶护归唐,唐政府在这里设庭州,置庭州刺史,唐又将伊州、西州、庭州划入陇右道,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吐谷浑,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又灭西突厥。至武则天女皇时,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又辖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四镇。唐朝疆域,东起朝鲜海滨,西至达昌水

(阿姆河,一说底格里斯河)。不久,便于新兴的撒拉逊帝国(阿刺伯帝国,大食)接壤。而唐王朝则称当时世界第一发达强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这样,东西方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以大食帝国为桥梁,官方、民间都进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 

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亦称“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唐太宗)”。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在海道上,中国也可以船舶赴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河陵(今爪哇岛)、骠国(今缅甸),经天竺(今印度)直至大食,与欧洲各国发生关系。当时广州、泉州、刘家港(今上海吴淞口近处)等地,成了最著名的对外港口。史书记载广州当时便有南海舶、昆仑舶、狮子国舶、婆罗门舶、西域舶、波斯舶等趸船性的船坞。西方各国在陆上取道中亚、西域,沿途驼马商旅不断;海路则多由大食首都巴格达出波斯湾,几乎每日都有船只远涉重洋来到东方。 

国际考古学界在丝绸之路各国—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西域出土的一件盛唐时期丝织鸟毛混纺衣,薄如纸,明似镜,折叠后重不过二两,从不同角度可看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它们反映出当时西方各国人民对丝绸织品的看重和喜爱。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今西安附近,还出土了不少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的钱币,它反映出当时的东西商品交换已极为普遍广泛。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

唐与中亚诸国的联系不断增强,贞观十四年(640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人中国,大批犹太商人涌人中国,丝路上的通使及商业往来活跃起来。 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8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代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西畅通

在蒙古西征之前,中亚腹地范围内的国际商队贸易就有一定规模。成吉思汗为了征服亚欧大陆,除了以武力掠夺邻近外族财富、还大力借助回回商队的长途贩运来筹措军饷。他曾多次派遣一些商队前往中亚务国进行贸易。一二一八年,一支由蒙古帝国出资组织的四百五十人的商队,装运大批毛皮、丝绸、金银制品前往中亚花剌子模贸易,但花剌子模却劫夺了这批货物,这次事件成为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的导火线。 

三次西征及南征后,蒙元帝国版图大大扩展。加之驿路的设立、欧亚交通网络的恢复,使欧亚广大地域范围内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起来。蒙元时期中外关系史的一些名著,如《马可·波罗游记》、《通商指

南》、《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卢布鲁克东行记》、《大可汗国记》、《马黎诺里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等都大量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队贸易的情况。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当时在漫长的东西方陆路商道上从事商队贩运贸易的,计有欧洲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波兰、奥地利、捷克、俄国、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以及早期北欧汉撒同盟等地商人、有由西域蒙古诸汗国及其后裔统治的西亚、中亚地区的商人以及中国色目商人等等。欧州和中、西亚商人一般都携带大量金银、珠宝、药物、奇禽异兽、香料、竹布等商品来中国或在沿途出售,他们所购买的主要是中国的缎匹、绣彩、金锦、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由于从欧洲到中国路程十分遥远、沿途地理气候条件也非常复杂险恶,盗劫之虞又难免不会发生,“然若结队至六十人同行,即当最危之际,亦与居家无异”。所以商人的长途贩运,一般都必须级成数十人以上的商队结伴而行,且需随地雇佣翻译、随带必要的食品、什物、料草等。元代来中国的外国商人、商队为数之众,在外国史料中多有印证。《马可·波罗游记》中几处写道:元大都外城常有“无数商人”、“大量商

人”来往止息,“建有许多旅馆和招待骆驼商队的大客栈,……旅客按不同的人种,分别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离的旅馆”。既为不同人种,无疑为外国客商。《通商指南》也指出,“……汗八里都城商务最盛。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 

在蒙元时期丝路畅通、欧亚大陆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駸駸兴旺之际,作为东西方国际贸易枢纽或与国际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地区性,民族性商品市场和物资集散地的一批贸易中心相应形成和发展。当时从西方到东方,有以下一些较大的贸易中心如元大都,西方人称汗八里(今北京)。元代中外史籍几乎都记述了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这里“各国商贾辐辏,百货云集”。《马可·波罗游记》曾以一章的篇幅介绍元大都国际贸易的盛况:“凡世界上最为珍奇宝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元朝中国境内丝路重要商镇还有可失哈耳(喀什噶尔),这里的纺织品“由国内的商人运销世界各地”。河西走廊的肃州,这里附近“山上出产的一种质量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来这里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另外还有别失八里、哈喇火州等。 

丝路得名

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在他的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1877—1912)一书中,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近两个半世纪开辟的,经西域将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地区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道路命名为Seidenstrassen ,英文名为The silk road 。也就是说,他将西汉大臣张骞(?—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发端。后来李

氏的同胞阿尔马特·赫尔曼在其著名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写道:“我们应该把这个名称——丝绸之路的含义进一步延长通向遥远的西方叙利亚……虽然叙利亚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市场,但是,却是较大的市场之一。叙利亚主要是通过陆路从遥远的丝国获得生丝。”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而漫长的商路,也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动脉,它贯穿古代中国、阿富汗、印度、阿姆河—锡尔河地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通过地中海到达罗马。来往于这条道路的,既有忙碌的逐利商人、自由自在的旅行者,还有受命于国王出使远方的使者和前往宗教圣地朝圣的虔诚教徒。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3、14世纪前后,丝路是连接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古希腊、罗马的重要纽带。 

根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 ,公元前63年—公元23年以后?)的著作,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西方人已经把中国称作“赛里斯国”(Sères )。这个称谓是由希腊语“塞尔”、“赛里斯”衍生而来的——“塞尔”是蚕的意思,“赛里斯”是蚕丝产地或贩卖丝绢人的意思。不少学者还认为,希腊语的“塞尔”和“赛里斯”,就是由汉语的“蚕”的发音转化来的。这似乎都可说明原产自中国的丝绸在更早的时候就已输入西方了,当然这也是通往欧亚大陆交通畅通的结果。

另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德国考古学家在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发掘了一座公元前500年的古墓,发现墓中人身上有中国丝绸衣服的残片。另外,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附近,也有中国丝绸出土,从同时出土的

其他器物上的铭文看,是公元前3世纪的东西。这两处丝绸残片的出土,不仅证实斯特拉波等人对丝绸的记载是有根据的,而且这些实物表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运往西方了,而为彼此间人流、物流开辟的道路也已经存在了。

这一切都表明,早在李希霍芬界定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亚欧之间已经有了一些交流往来的通道。已经不可能复原它们的确切走向和所经地点,只能依靠零散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勾勒出大概的轮廓。但可以肯定,这些早期的通道形成了后来丝绸之路的雏形。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21世纪初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路重生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习近平表示,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海上丝路

主词条: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东汉时期还记载了与罗马帝国的第一次来往:中国商人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 

汉末三国处于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孙吴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北方对峙,也推动了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世纪至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并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进入极盛时期。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过海峡进入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至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路线图

陆上丝路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

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丝路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洛阳以西又分3线:

①北线由长安/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洛阳,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临夏),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

丝绸之路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

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③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两汉丝绸之路

广州、泉州在唐、宋、元时,侨居的外商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丝路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在丝路上起居间和转运作用的大宛国、康居国、印度人、安息国、阿拉伯国、西突厥国、身毒国等对中国丝绸的西运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为争夺丝路贸易权发生多次争斗,尤以波斯与东罗马之间的斗争最激烈。

南方丝路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原群雄割据,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间开辟了一条丝路,延续两个多世纪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称它为秘密丝路。直至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转贩而来,他向汉武帝报告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蜀-身毒道”。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5路寻迹。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40里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县。

南方丝路由3条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称之灵关道。两线在叶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

南方陆上丝路延续2000多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

海上路线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洛阳、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

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遗迹

神仙路

据考证,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北麓有一条古道,名“神仙路”又称“古丝绸之路”,宽度为0.1~2.0米,绵延2000多里,是一条最为古老的长安连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它东起长安,西越户县、周至、眉县,从黑虎关入太白县境,又向西从宝佛寺进入凤县,再从嘉陵江源到黄牛铺,向西去凤县唐藏入甘肃两当,再达天水。该路历史遗迹众多,沿途有唐代高僧玄奘留下的数不完的圣迹及传说,现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地处陕西省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内,其余路段虽古迹不再,多有毁弃和断阻,但如今相当一部分依然供当地乡民耕作和行走,是难得的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与考古遗址。 

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是古时长安进入和洛阳出古陕州崤山地区(今三门峡市)道路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崤函古道夏商以前即开辟使用。位于三门峡市境内的夏后皋墓和周文王避风雨台,真实地说明崤函古道在夏商时期便是东西方文化、商旅和有关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崤函古道石壕段遗产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的金银山麓,路面为石灰岩质,全长230余米,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了深深的车辙印痕。这段古道也是整个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的一条“道路”遗址。 

中西交流

商品交流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著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汉代习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萝卜等;唐代则习将它们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 21世纪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

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脉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交流

佛教自两汉间传入中国后,至南北朝开始大行于中国,并使之中国化—禅宗佛教。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哲学,宋明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的韵律更给中国古诗歌带来了四声平仄的提高,增加音乐节奏的

美。它的内容更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象“大千世界”、“不二法门”、“恒河沙数”、“极乐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数以百计的成语,都成了各阶层的流行语。唐代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今日尚存的北魏嵩山嵩岳塔,唐代长安的大雁塔,扶风法门寺,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辽代应县木塔,杭州六和塔等等,它们的石砌与木质斗拱建筑,精妙绝伦,鬼斧神工,堪称国宝,至今国际友人无不叹为绝止。这些建筑,大大吸收了印度和西方(印度吸收西方)的建筑技术。唐太宗时,高僧玄奘(602—664)由陆路经中亚往印度取经、讲学,历时十六年,所著《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当时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至今仍为印度学者研究印度中世纪历史的头等重要资料。他取回佛教经典657部,唐高宗特在长安建大雁塔使其藏经、译经。稍后,高僧义净(635—713)又由海道去印度,又历时十六年,取回佛经400部,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向中国介绍了当时南亚各国的文化、生活情况,他们的艰辛活动,都是那时盛况一时的大事。 

景教(亦是天主教派的东正教),唐初也由东罗马帝国传入了我国。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便是活的见证。尽管它后来并未象佛教、伊斯兰教那样产生过影响,但作为东西交往史上,却是一件极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唐中期自波斯传入的摩尼教(亦称袄教、拜火教),中国化后称为“明教,”它相信光明必定战胜黑暗,正义必定铲除邪恶,深为不少劳动人民所信奉。唐宋后多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利用它的教义来组织贫苦农民与封建统治者战斗。1368年建立的明王朝,其建国者便是个明教徒。盛唐时期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是中近东大食帝国统治区胡商们作为主要媒介的。它受到唐朝官方的尊重,广州、长安等地开始出现了不少清真寺。中国的造纸术、盛唐时也传入了大食帝国。不久便经它传入了欧洲各国。 

轶闻典故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加之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各国后远东中国倾国力向西拓展的机遇,通过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来是源源不断的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

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即便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

史料记载克利奥帕特拉,这位艳后也是一位丝绸爱好者。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儿感兴趣。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

丝路申遗

成功申遗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丝绸之路申遗名单(中国境内22处)  省份申遗点 陕西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河南省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甘肃省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 

预备名单

1.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级市

2.江苏省扬州市

3.江苏省南京市

4.浙江省宁波市

5.福建省福州市

6.福建省泉州市

7.福建省漳州市

8.广东省广州市

9.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shijian/12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