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蒲松龄简介—清代杰出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

分类:历史人物 2022-05-19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人物生平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热衷功名。父亲蒲槃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蒲松龄为 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帝王纪年

公元纪年

年龄

事件

明崇祯十三年

1640

1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于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清顺治十二年

1655

16

此前,蒲家已为蒲松龄聘刘国鼎女。是年,讹传朝廷将选良家女充宫掖,人心惶恐,纷纷嫁女,刘国鼎送女来蒲家,与蒲松龄母董氏同寝处。讹言既息,始移归。

清顺治十四年

1657

18

龄与刘氏成婚。

清顺治十五年

1658

19

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受知山东学政施闰章。

清顺治十六年

1659

20

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后又应李希梅之邀,假馆于李家,潜心治学。

清顺治十七年

1660

21

应乡试未中。

清康熙元年

1662

23

长子蒲箬生。

清康熙二年

1663

24

应乡试未中。

清康熙三年

1664

25

兄弟析居,应邀就读李尧臣家。张笃庆有《和留仙韵》二首,讽其记叙神怪故事无益,表明前此蒲松龄已喜作狐鬼故事。

清康熙四年

1665

26

在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清康熙六年

1667

28

开始走上塾师生涯。

清康熙九年

1670

30

八月,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清康熙十年

1671

31

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笏生。

清康熙十一年

1672

32

四月,随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清康熙十二年

1673

33

在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清康熙十四年

1675

35

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清康熙十八年

1679

40

开始在西铺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朝廷开博学鸿词科。

清康熙十九年

1680

41

母董氏病逝。

清康熙二十年

1681

42

前此孙蕙已擢户科给事中,族人、奴仆横行乡里。蒲松龄为此愤然上书孙蕙,劝其“择仆而役”、“收敛族人”。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44

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45

作《省身语录》。

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

46

自春徂秋,病足卧床。名士袁藩数上春官不第,是年应邀来毕家协助毕际有校刻其父毕自《石隐园集》。蒲松龄与之同病相怜,频繁填词倡和。八月袁藩病逝。

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48

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禛。时王士禛任少詹事,居新城家中守制,来淄川毕家探亲。夏,王士禛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

49

受到淄川知县张嵋的敬重,为张嵋《古香书屋存草》作序。蒲箬进学。修族谱并序。

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

51

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54

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56

高珩病逝,作《挽念东高先生》。

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

57

作《怀刑录》。秋,率毕氏弟子赴省城应乡试。济南朱缃相访于寓所,并邀至其家宴饮。前此,朱缃曾通过唐梦赉借得《聊斋志异》手稿抄录。

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

58

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

59

六月,唐梦赉病卒,蒲松龄代缙绅作《祭唐太史》文。

清康熙四十年

1701

62

春,致书王士禛,据其前圈出《聊斋志异》之篇目抄成二册寄之。五月,王士禛请假归里,有复函。十月,王士禛假满返京,投寄送别诗。

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

63

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清康熙四十三年

1704

65

淄川一带大旱,有记灾诗、文若干。王士禛罢官归里,蒲松龄作《阮亭先生归思二十四韵》。

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

66

作《农桑经》。

清康熙四十清五年

1706

67

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

68

朱缃病卒,蒲松龄作《挽朱子青》。

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

1709

70

代民众揭发淄川漕粮经承康利贞妄增田赋银两。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清康熙四十九年

1710

71

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清康熙五十年

1711

72

五月,王士禛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宾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叔琳。作俚曲《墙头记》。

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

74

八月,刘氏病卒。

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4

75

抄录《观象玩占》。

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

76

正月二十二日,在故居聊斋“倚窗危坐而卒”。

主要作品

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他曾写了14种俚曲.
俚曲

俚曲

 

 

 

 

 

《姑妇曲》

《慈悲曲》

《寒森曲翻》

《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

《增补幸云曲》

《蓬莱宴俊夜叉》

《魇殃琴瑟乐》

《穷汉词》

《丑俊巴快曲》

《禳妒咒》

《墙头记》

/

戏本

戏本

 

 

《考词九转货郎儿》

《钟妹庆寿》

《闹馆》

其它作品

其他作品

 

 

 

《 农桑经》

《日用俗字》

《省身语录》

《药崇书》

《草木传》

《伤寒药性赋》

《醒世姻缘传》

《红椒山房笔记》

《晴云山房诗文集》

《省身录》

《怀刑录》

《历字文》

《聊斋白话韵》

《聊斋词》

《杂说片云诗话》

《聊斋志异》

文学成就

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传统的雅文学和民间的俗文学之间。他生长于农村,幼年受过乡村农民文化的熏陶,会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词,只是近世传抄的“聊斋小曲”已不辨真伪。他身为文士,以能文为乡里称道。所写文章多是骈散结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只有几篇赋事状物的四六文,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被辞赋史家推为清初辞赋之能手。他也曾染指于词,作品较少,显然是一时之兴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尔操笔。诗作甚丰。他进学伊始,意气风发,曾与学友张笃庆等人结为“郢中社”,“以宴集之馀晷,作寄兴之生涯”。(《郢中社序》)然社集倡酬不存,存诗起自康熙九年(1670年)秋南游登程经青石关之作,最后一首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除夕所作绝句,距其寿终才22日,凡千馀首,可谓终身不废吟咏。其诗如其人,大抵皆率性抒发,质朴平实,熨贴自然,可见其平生苦乐辛酸,其中颇多伤时讥世之作,有讥刺地方大员匿灾不报、为驾耗费巨赀而滥征“羡金”者,伉直之性,磊落之气,寓于其中。他身为塾师,中年曾写过《省身语录》《怀刑录》等教人修身齐家的书,晚年《聊斋志异》基本辍笔,更转而热心为民众写作:一方面用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出《妇姑曲》《翻魔殃》《禳咒》《墙头记》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俚曲,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又为方便民众识字、种田、养蚕、医病、编写了《日用俗字》《历字文》《农桑经》《药祟书》等文化技术普及读物。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有文献表明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对一位志在入仕的秀才来说,这未免是不务正业,“可怜无补费精神”。为此,他曾受到友好的劝阻、不友好的讥讽。40岁时,他将已做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自述写作的苦衷,期待为人理解。他没有屈从社会的偏见,此后仍然执着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逐渐搁笔。《聊斋志异》,是他在大半生的时间里陆续创作出来的。 
聊斋志异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衣钵,但在观念和作法上却有了质的飞跃。六朝人记叙怪异之事,是信其为实有,“明神道之不诬”;唐人写怪异故事是“假幻设以自见”,重在构想之幻、情节之奇,而少现实内容和意蕴。蒲松龄摆脱了“明神道”的观念,以生活经验理性,驾驭六朝志怪小说和后来渗入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识,诸如人死为鬼,幽明相通;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得道成仙、为神,能给人以祸福等,进行文学创作,虚构出诡谲瑰丽的故事,来针砭现实,抒发忧愤,表达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向往。这样,原来六朝志怪小说和渗入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识及其思维模式,也就转化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狐鬼花妖精魅不再是迷信意识中的神秘现象,而成为蒲松龄假幻想创造的文学意象,神仙也不再是宗教意识中不可亵读的崇拜对象,而成为观照人间官僚或某类人的文学形象,多半寓批判之意。《聊斋志异》之所以超越以前的志怪传奇小说,成为这一类小说最杰出的文学名著,根本原因就在于将宗教迷信意识转化为文学的审美方式。
《聊斋志异》,凡490馀篇,内容相当复杂,作法不一,思想和艺术都是极不平衡的,可以说优劣并存。但是,就主导方面说,多数篇章是发自真实的感受,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类:一、揭露官府黑暗,官贪吏虐,鱼肉百姓,官军大肆掳掠,滥杀无辜;二、鞭挞豪绅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三、讥讽科场考官昏庸,黜佳士而进庸劣;四、嘲谑炎凉世态、浇薄风俗;五、体现人生经验哲理,赞美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寄托理想追求。在志怪类小说的艺术方面,《聊斋志异》也有很多创新,充分发挥了真幻相生、虚实互渗的艺术潜能力,呈现出情节结构模式的多样化。有的以情节曲折取胜,极尽起伏跌宕之能事,有的不以故事取胜,或重在刻划人物性格,或重在叙写一个内蕴深沉的场面,或重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叙事中,虽然基本上采用全知观点,但却多用虚笔、伏笔,制造悬念,甚至含糊其辞,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情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许多篇章的花妖狐鬼不仅多具人情,而且富有诗人气质,以诗句表情达意,有的故事的构成便含有诗歌意蕴,有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再加上叙述语言雅洁隽永,《聊斋志异》便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诗化倾向。蒲松龄堪称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之圣手。 [1] 
诗文
聊斋文。蒲松龄的《聊斋文集》现存13卷。第一卷为赋,计11篇;第二卷为传、记,计14篇;第三卷为引、序、疏,计82篇;第四卷为论、跋、题词,计13篇;第五卷为书启,计131篇;第六卷为文告、呈文,计23篇;第七卷为婚启,计56篇;第八卷为生志、墓志、行实,计3篇;第九卷为祭文,计41篇;第十卷为杂文,计20篇(附楹联8联);第十一卷为拟表,计31篇;第十二卷为拟表,计48篇;第十三篇为拟判,计66篇。以上共计539篇,各种文体皆备。 [4] 
聊斋诗。蒲松龄的《聊斋诗集》共计五卷,外加《续录》和《补遗》,共有诗1039首。从青年时代起,蒲松龄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从他写的《郢中社序》可以看出。可惜的是,他早年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现行的《聊斋诗集》为路大荒编定,起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止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共1029首。其中卷一的《独酌》和《续录》中的《独酌》,字句相同,系重出。《续录》中的《趵突泉》(二首)、《游龙寺》(一首)、《暮春泛大明湖》(一、三两首)、《千佛山》(一首)、《游大佛山》(一首)、《白云亭泛舟》(一首)、《登历下亭》(一首)、《北渚亭》(一首)、《环碧亭》(一首)等11首诗,系他人作品混入。(李伯齐《窜入〈聊斋诗集〉的几首赝品》,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去掉以上重出和赝品,《聊斋诗集》实有诗1017首。蒲松龄的佚诗,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图书馆《听秋声馆抄书·聊斋诗草》中有五首,淄博张庆林家藏《聊斋诗集》抄本中有14首。(见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补遗》。)邹宗良从二卷本《聊斋诗集》中发现一首,加上这20首佚诗,共1037首。但高翰生《聊斋诗集跋》称蒲松龄共有诗1295首,故尚有250馀首诗的差距。 [5] 
聊斋词。蒲松龄的词现存119阕,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残存的词稿,原藏于蒲氏后裔孙某,再藏于淄川李席珍,三藏于光绪年间山东巡抚李秉衡,四藏于武安高智怡。(见高智怡《蒲松龄词稿手迹题记》,《蒲松龄集·聊斋词集》附录。)这部残稿系副本,共计42纸,包括词86阕,其中末阕《沁园春·留别钟圣舆》,只存词调和标题,实有85阕。二是《聊斋诗集》六卷抄本中末卷《诗余》多出的七阕。三是北京图书馆所藏《聊斋文集》抄本中《词集》二卷多出的26阕。路大荒先生所编的《蒲松龄集·聊斋词集》只收录了上述前两部分。 [6] 
俚曲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时调俗曲的曲牌,用白话及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据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记载,蒲松龄著有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其中《丑俊巴》为未完成作品。《磨难曲》是《富贵神仙》的增订本,在流传中成为两个独立的本子。所以俚曲实为15种,共计62万余字。除《琴瑟乐》外的俚曲均见于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蒲松龄集》;《琴瑟乐》则于1986年首次刊于《聊斋佚文辑注》(盛伟辑注《聊斋佚文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1月出版。)。
杂著
雍正三年(1725年)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附刻杂著名称五种:《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后来王洪谋(禹臣)撰《柳泉居士行略》中提到蒲氏又有《家政内编》和《家政外编》两种。据蒲氏“文集”中所收录的蒲氏自己所撰之序、跋中,可知他尚有《婚嫁全书》《帝京景物选略》《庄列选略》《宋七律诗选》《小学节要》《药祟书》《会天意》《观象玩占》,凡八种。另外还有康熙九、十年间,蒲氏南游于孙蕙县署中为之所拟之《鹤轩笔札》二册。这样,加起来,蒲氏所撰杂著当为16种。 [8] 
《农桑经》,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附记杂著五种之一。由于该书是作者依据古代农书,根据淄川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加以“增删”,所记述的技术措施切实可行,颇受淄川地区百姓的欢迎。故该书流传很广,各种抄本也比较多,但长期未刊刻,直到1962年才由路大荒先生收录进《蒲松龄集》中;198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李长年先生校注的《农桑经校注》单行本,并收录了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之《农桑经残稿》(实为《家政外编》的一部分)。

人物评价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其制艺《蚤起》《一勺之多》,为山东学政施闰章所赏识,称其文章“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郭沫若于1961年为蒲松龄故居题写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题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原副委员长胡厥文题词:落落宏才未得申,挥笔弄墨染风尘。意弥性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驯。绣口锦心有若无,生花彩笔假犹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

家庭成员

称呼

姓名

出生时间

逝世时间

父亲

蒲槃

不详

不详

母亲

董氏

不详

1680

妻子

刘氏

不详

1713

长子

蒲箬生

1662

不详

次子

蒲篪

不详

不详

三子

蒲笏生

1671

不详

四子

蒲筠生

1675

不详

长孙

蒲立德

1683

不详

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原为东向大门一间,北堂屋三间(即聊斋),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北方农村的典型建筑。抗日战争期间,遭侵华日军焚毁。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政府派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联路大荒、陶钝等前来考察,于1954拨款进行修复。

后世纪念

蒲松龄纪念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是为纪念蒲松龄而设立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属比较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
蒲松龄纪念馆现拥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以聊斋为主题,向外辐射,院落门庭,错落有致,既保持了历史风貌,又独具地方特色。蒲松龄纪念馆收藏的文物包括资料在内达到500余件。其中,蒲松龄的四枚印章和《蒲松龄纪念馆画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主要景点有聊斋复原陈列、蒲松龄生平展室、蒲松龄著述展室、蒲松龄著述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聊斋故事彩塑展、馆藏名人字画展、回顾展。
2015年4月4日我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四)》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蒲松龄。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renwu/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