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担当简介-明朝末年禅师画家

分类:历史人物 2022-05-19
担当(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其先祖原籍浙江淳安,明初从戎来滇,世居晋宁。
国变后,礼无住老人出家,遍参吴越诸名宿。出世弘法,住鸡足山石钟寺。曾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诸大家门下,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故画作飘逸有奇气。著有诗集《翛园集》《橛庵草》《罔措斋联语》《杂偈》《拈花颂》等。

人物生平

担当(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 来。其先代原籍浙江淳安,明初从戎来滇,世居晋宁。祖父名尧官,字廷俊,号五龙山人,嘉靖辛酉( 1561 )乡试解元,屡次赴京会试不第。归家后,闭门著书,有《 五龙山人集》。父名懋德,字世修,号十海,万历癸卯(1603 ) 举人,官陕西临挑同知,着《 十海诗集》。
1674年 (清康熙十三年 甲寅)
弟子广厦为建塔于苍山佛顶峰下,天台冯为撰塔铭。
1673年 (清康熙十二年 癸丑) 81岁
十月十九日,在感通寺,染微疾。十九日晨起,端坐辞众,书偈云:“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掷笔而逝。
1672年 (清康熙十一年 壬子) 80岁
作《三驼图》,署“八十翁担当老人”,其题画诗云:“叔瘪仲瘪与季瘪,三个瘪瘪是一窝。偶然相逢抚掌笑,直人何少曲人多!”
是年,作《绘释图》,署“八十翁普荷”,题识曰:“这三大士,同口出气。一串穿来,心心相遇。佛在心头,不来不去。入四空天,出人间世。因果无差,在人有志。念佛为先,参禅犹次。 推转法轮,了此大事。我乃佛茅,代佛授记。在家出家,如是如是。”
1671年 (清康熙十年 辛亥) 79岁
六月,作山水图,题云:“以近八十翁,老眼犹在纸画中,摸索不知翻正。今日世界,不曾翻转过来,歇不得手。余岂得气之先者耶?一笑。”
1669年 (清康熙八年 己酉) 77岁
夏末,作山水图,署“己酉夏杪”。
1668年 (清康熙七年 戊申) 76岁
为诗集《橛庵草》作跋,详细阐述对于诗与禅的见解,与所作之《橛庵草·序》两篇,乃其论诗之精髓,足以奠定其在云南文学史上之地位。
〔按〕通荷《橛庵草·序》并无所作年代,但因其同为《橛庵草》诗集所作,当与跋文同时或略前。
1667年 (清康熙六年 丁未) 75岁
担当自鸡足山移驻大理荡山(又名班山)感通寺。
1662年 (明永历十六年 清康熙元年 壬寅) 70岁
自作诗曰:“春来无日不狂游,笑折名花插满头。一自为僧天放我,而今七十尚风流。”
正月,缅酋杀明宗室及沐天波等数百人,献永历帝于吴三桂。三月十八日,吴三桂缢杀永历帝于昆明之金蝉寺。
清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仍留镇云南。
1661年 (明永历十五年 清顺治十八年 辛丑) 69岁
五月,吴三桂率兵入缅甸。
闰七月,为锦里先生作画册,题云:“锦里先生与余相善,不止为笔墨交。有时以笔墨征余,余必尽其伎俩以应之,为先生久在个中,余亦幸逢知己。鸡山坐雨,费半月之清闲,写此册以似之。为其同好纸裱,有所不顾也。”
十二月,吴三桂兵至旧晚坡,缅酋许献永历帝。
1659年 (明永历十三年 清顺治十六年 己亥) 67岁
居鸡足山。
正月,清军入滇城,永历帝奔永昌。李定国留守大理,白文选率残部来会,与清军战,复败。二月,永历帝走腾冲。李定国伏兵磨盘石,为内奸所卖,军大溃。永历帝入缅甸,与李定国、白文选等失去联系。
清命吴三桂镇云南,总管军民事务。
1658年 (明永历十二年 清顺治十五年 戊戌) 66岁
永历帝大封功臣,李定国、刘文秀皆为王爵。
九月,担当作《太平有象图》,寄中兴之望于永历政权。题云:“永历戊戌九月,绍初寿图,花甲再新,太平有象。”(云南省博物馆藏)
重修所居宝莲庵。
清以贝子罗为大将军,率洪承畴、吴三桂等攻云南。
1657年 (明永历十一年 清顺治十四年 丁酉) 65岁
明军内部分裂,孙可望叛变,率兵自黔攻云南,为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等所败。可望走长沙,降于洪承畴,清军尽知滇中虚实。
1655年 (明永历九年 清顺治十二年 乙未) 63岁
九月,作《文殊》立轴(云南省博物馆藏)。
1653年 (明永历七年 清顺治十年 癸巳) 61岁
永历帝驻跸昆明,以五华山为行宫。
1652年 (明永历六年 清顺治九年 壬辰) 60岁
二月,永历帝自广西奔广南,驻安笼所。孙可望胁永历封己为秦王。朝臣吴贞毓等谋通李定国以图可望,值定国在广西,可望遂杀吴贞毓等18人。定国与白文选合谋送永历帝入滇。
1651年 (明永历五年 清顺治八年 辛卯) 59岁
永历帝在南宁。孙可望移兵贵州。
1650年 (明永历四年 清顺治七年 庚寅) 58岁
作《三驼图》,题云:“伯驼仲驼与叔驼,三个驼驼集一窝。偶然相逢抚掌笑,直人何少曲人多。”署“庚寅三月”。
仲春,为法润作水墨山水图卷(四川省博物馆藏)。
六月,作《松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649年 (明永历三年 清顺治六年 己丑) 57岁
永历帝至肇庆。
1648年 (明永历二年 清顺治五年 戊子) 56岁
八月,李定国擒沙定洲及其妻万氏,磔于市。
1647年 (明永历元年 清顺治四年 丁亥) 55岁
正月,永历帝至梧州,遂自府江至桂林。
二月,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等率师入滇。
1646年 (明隆武二年 清顺治三年 丙戌) 54岁
明桂王立于肇庆。
1645年 (明弘光元年 清顺治二年 乙酉) 53岁
十二月,阿迷州土酋沙定洲叛乱,攻占昆明,滇中大乱。赵藩《 鹪巢识小录》引计六奇《明季南略》云:“沙定洲驱沐天波,踞会城,杀士绅,协巡抚为之疏请,代沐氏镇滇。贡生唐泰,实为谋主。唐泰即释普荷,所称担当和尚者也。后人记担师事,皆讳之。余以为崇祯之末,中原鼎沸,烈皇殉国,而滇亦伏莽蠢动,沐天波庸沓,任奸罔利,政令不行。担公振奇好事,妄冀沙定洲者,倚其兵力,或能代沐氏以扶明社,而不知沙非其人也。流寇(按:指大西军)旋入滇,沙败走死。担师逃之鸡足山,逡巡数年,始发为僧。”
1644年 (明崇祯十七年 清顺治元年 甲申) 52岁
寓居昆明。
二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尽。福王立于南京,明年,改元弘光。福临改元顺治。云南仍属明朝。
1643年 (明崇祯十六年 癸未) 51岁
夏日,为鸡足山僧秘传作山水卷,署云:“癸未夏日雨中似秘传兄,唐泰”,钤朱文印“唐泰之印”。该画纸本,纵28.8cm、横133.8cm,藏云南丽江文化馆。
又有为仙陀书:“住住”二字横幅及《题思明老师赞》卷。
1642年 (明崇祯十五年 壬午) 50岁
弃家至鸡足山为僧。
是年,开始《橛庵草》诗作的撰写。
1641年 (明崇祯十四年 辛巳) 49岁
寓居昆明,《园集》诸诗止于此年。
1638年 (明崇祯十一年 戊寅) 46岁
八月,徐霞客游滇。因陈眉公之介绍,至晋宁访担当。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契合。霞客在晋宁盘桓20天,并请担当为同路来滇病故之人静闻和尚撰《瘗骨记》,担当欣然命笔。担当有赠霞客诗刊30首,具见两人深情。霞客《游记》中称:“唐大来,名泰。选贡。以养母缴引。诗书画具得董玄宰三昧。余在家时,陈眉公即先寄以书云……大来虽贫,能来负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穷而获济,出于望外若此。”
1636年 (明崇祯九年 丙子) 44岁
母郭宜人逝世。
1631年 (明崇祯四年 辛未) 39岁
经浙、鄂、湘、黔诸省,间道返滇,家居奉母,以诗书画自遣。
1630年 (明崇祯三年 庚午) 38岁
至浙江会稽,参云门湛然禅师于显圣寺,受戒律,法名通荷。此为担当皈依佛教之始,但未发。
1628年 (明崇祯元年 戊辰) 36岁
秋九月,为“振侯盟兄”画设色山水卷并草书《前赤壁赋》(广州美术馆藏) ,卷尾分别有清至近代的鉴藏家(或收藏者)纪昀、桂坫、李天马等题跋。
欲从南京回滇,值黔省安奢之乱,道阻不能归,便绕道岭右,赴空山拜访陈眉公,曰:“友天下士,方自此始。”
是年,由湖北、湖南、贵州辗转回滇。
1627年 (明天启七年 丁卯) 35岁
董其昌为《园集》作序,文曰:“大来诗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曩予所求之六馆而不得者,此其人也。”
1626年 (明天启六年 丙寅) 34岁
识苍雪法师,二人同游虎丘。
同年,苍雪法师有《丙寅白门送唐大来明经应试》诗曰:“如君才思自风流,山色江南已尽游。痛饮几回当白月,好诗多半在红楼。不禁桃叶频催渡,暂借芦花一系舟。走马长安春雪遍,到时应换黑貂裘。”
1625年 (明天启五年 乙丑) 33岁
赴北京应礼部试,以明经入对大廷,为士林所艳称。时董其昌自南京礼部尚书致仕,担当执贽于董门下,从习书画。又谒诗人李维桢,执弟子礼。
1614年 (明万历四十二年 甲寅) 22岁
娶同邑黄麟趾之女为妻。
[按]黄麟趾,字伯仁,工诗,以乡荐任山东嘉祥令,转四川顺庆府云阳知县,卒于任。著有《风叶吟》。
1609年 (明万历三十七年 己酉) 17岁
唐泰赴临洮省亲,之后便长期在晋宁家居。
1606年 (明万历三十四年 丙午) 14岁
开始《园集》的写作。
1605年 (明万历三十三年 乙巳) 13岁
补博士弟子员,随父亲北上应选,诗赋文章,已崭露头角。途经南京,名妓马湘兰很赏识其才华,亲手为他簪花,一时传为佳话。
1602年 (明万历三十年 壬寅) 10岁
是年,已能诗文。
1597年 (明万历二十五年 丁酉) 5岁
开始接受祖父的启蒙教育。
1593年 (明万历二十一年 癸己) 1岁
三月十二日,担当生。
担当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别号布史、此置子、迟道人,云南晋宁县人。
其先籍浙江省淳安县,明朝初年从戎于云南,遂落籍。
曾祖唐金,号池屿,明嘉靖戊子(1528年)乡荐,任福建邵武同知,从祀明宦;
祖尧官,字廷俊,嘉靖四十年(1561年)解元,屡试春官而不第,遂绝意仕进,教授乡里,育人甚众。
父懋德,字世修,号十海,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官陕西临洮同知。工诗文,著有《十海集》。三代皆有集,担当合刻之,曰《绍箕堂集》。
叔父新德、进德,都是科举出身,做过学官。

个人资料

担当自幼颖悟,13岁补博士弟子员,善为文,尤工诗赋。天启年间(1621 一1627 ) , 以明经赴京应试,不第。于是遍游南北,纵览名山大川。并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诸大家门下,刻苦发愤,学业精进,充分显示出天赋的艺术才华,受到名家赞赏器重。董其昌称担当的诗“温敦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李本宁说:“清而不薄,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太吊诡”。陈眉公也称担当“灵心道响”,为“当世奇男子”。(担当扇面画)担当善草书,秀丽多姿,有董其昌草书遗风,其影响主要在西南地区。
此时,鸡足山诗僧苍雪在苏州中峰讲经,常与担当交游唱和。
担当以母亲年老,归家奉养。路过浙江会稽显圣寺,参百门湛然禅师,面授禅理。回滇后,乡人以担当学行兼优,荐为选贡,担当辞不受选,缴还荐书,抛弃科举功名,诗、书、画日益精进,成为滇南名士,一时学者、官吏都纷纷与他交往。
明崇祯十一年(1638 ) ,徐霞客来游鸡足山。事先,陈眉公致信担当说:“良友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今来访鸡足并大来先生,此无求于平原君者,幸善视之。”担当接信后,天天盼望,并派人到昆访问十月初,徐霞客抵昆明后,即被延请赴晋宁,两人见面十分欣慰,共道仰慕之情,担当殷勤款待,欢聚20 日,互以诗文唱和,成为知交。分手时,担当除分函沿途各地友人关照外,还赠送了旅费。此时,正当徐霞客旅费用尽,担当的资助,解决了前进的困难,得继续西上鸡足山。担当家庭并非富裕 ,对友人如此慷慨,徐霞客也觉得出于望外,深受感动。
担当的母亲去世后,明朝灭亡,悲慨无所寄。接着战乱相继。担当有二女,俱寡,又无兄弟,于是慨然离家,参水目山无住和尚受戒律。后在鸡足山宝莲庵建“罔措斋”养静参禅,深研佛理,一年阅藏,十年面壁,高卧山中,挥毫自如并来往于鸡足山与点苍山感通寺之间,与蒙化陈翼叔、浪弯何稚元、剑川赵云升及福建许鸿、歙县江蛟等交游唱酬。

个人荣誉

担当的诗、书、画有“三绝”的称誉。鸡足山还存有字画真迹。儒生时有著作《 悠园集》 ,其余《 橛庵草》 、《 拈花颂百韵》 、《 罔措斋颂古》是出世后所作。
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 )孟冬有微疾,19 日涅槃,年81 ,僧腊27 ,建塔于点苍山佛顶峰下。其徒广厦到楚雄请府尹天台冯苏为撰塔铭。

艺术评价

画家简评
担当在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明朝的不满;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加上自己的努力,诗、书、画三方面都大有进步。眼看明朝灭亡,他感到报国无门,就至鸡足山削发为僧,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
曾师事董其昌。担当的诗作很多,内容广泛,多是反映他的爱国感情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山水法倪瓒,风格荒率纵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书法董其昌而变之,后多写草,其势瘦劲清奇,豪放练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石涛赞曰;“担当老人大有解脱之相。”
担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画家。他在一首题为《寄达朱谢娱》的诗里写道:“一弹夸我诗,诗非大雅皆芜词;再弹夸我书,书无古趣皆墨猪;三弹夸我画,画为壁芥不可挂。既误茫无考,何以三绝诬我好。一绝可为稀世宝,谬云有三岂草草。”①虽然只是作者自谦,但确乎反映出担当诗书画皆精的事实。近人宣哲在题《释普荷诗画合册》(香港何氏至乐楼藏)时也说:“担当上人画传世极稀,生平亦未见真迹。此册画及自书诗虽仅六叶,然三绝备矣。展玩再四,爱而不厌。姜尧章论诗所谓自然高妙,上人殆足当之。”②也是称其艺“三绝”。在担当的“三绝”中,就笔者目力所及,其画当居首,书法其次,诗歌则再次。现略他人所详,详别人所遗,分别择而述之。
(① 《担当遗诗》,云南丛书版,甲寅(1914年)刊。以下所引担当诗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担当遗诗》。②《明遗民书画录》,香港何氏至乐楼。)
山 水
担当之画源于倪云林、董其昌而自出新裁。从传世的作品看,尤以山水为多且佳。以风格论,大致可分为早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早期是指崇祯十五年(1642年)即50岁以前,中后期指崇祯十五年以后。前后除风格不同外,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标志,即署款的不同。早期多款署“唐泰”,后期则多为“担当”,偶亦署“普荷”、“担老人”等。但个别作品也有例外,如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为秘传作山水图卷》是其50岁以后之作,但款署是“唐泰”。从风格上看,此画也应归属到早期。
早期(为僧前)
担当早期的作品传世较少,目前所见款署“唐泰”且在其50岁之前或略后的画作仅有《为振侯画山水卷》、《为秘传作山水图卷》等,前者作于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时年唐泰36岁,是目前所见唐泰传世有纪年作品中最早的画作。
担当《坐怀图》
《坐怀图》,图见右侧,纸本,水墨,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溪亭垂钓图》
纸本,墨笔,纵96.3cm、横4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担当的山水画,愈近晚年愈老辣,不仅在笔墨方面,意境亦然,《溪亭垂钓图》便是一个典型。
该图描绘一人在山间溪流边垂钓,钓者身披蓑衣,赤脚坐于岩石上,身旁一鱼篓;衬景为远山、郁林、茅亭、巨岩等。作者运笔稳健,气韵苍古,一种荒江野老屋中荒寒、寂寥之景跃然纸上。作者自谓“以近八旬翁,老眼偶在纸画中”,可谓道出了作此画之心境。担当善于在山水画中将人物与自然之境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在这幅信笔写来的晚年力作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与他早年款署“唐泰”的山水画作品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早年入世,所以画中激情澎湃,火气旺盛;晚年心与笔俱老,看破红尘,心如止水,所以画中萧疏、宁静,宛如一首古老苍凉的旧曲。画心左下角有鉴藏者题跋,谓此画乃“担当怀念故园之笔”,则又是另一种心境了。
人 物
担当一生所画以山水为主,人物极为少见。目前所见主要有《太平有象图》、《头陀图》、《绘释图》、《三驼图》和《人物骑驴图》横幅等。
《太平有象图》
纸本、水墨,纵116cm、横55.6cm,题云:“永历戊戌九月,绍初寿图,花甲再新,太平有象,担当。”“永历”为南明年号,“戊戌”为十二年,即“清顺治十五年,此年担当66岁。
一直以来,该图被视作担当寄厚望于南明政权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从题识“绍初寿图,花甲再新,太平有象”数语也可说明此点。当时,在云南的南明朝廷也正在凭借残存的军队作最后的努力,所以无法不使人联想到南明。不过,在其政治寓意之外,此图的笔墨与意境也是胜人一筹,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的。
画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垂垂老者、卧地之大象和身后之松山。满脸沧桑的老者平视前方,若有所思,既可理解为是作者自况,也可理解为乃老态龙钟的大明王朝的象征。所谓“花甲再新”,无非想借南明王朝来新陈代谢,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所画人物用笔简洁,衣纹线条遒劲流畅;所绘大象纯粹取其谐音,以冀望于世道之太平。担当晚年作品多不署年款,此作不仅有纪年,而且大胆地题署“永历”年号,不能不令人惊叹其胆识。
画左侧有大片留白,一方面能烘托出老者与大象,使其始终居于视觉的中心位置,另一方面则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想像空间,也许这就是担当的别具匠心处。
《头陀图》
纸本,墨笔,纵86.5cm、横48cm。
如果说《太平有象图》还是一幅以人物、大象为主、松山为辅的人物画的话,《头陀图》则纯粹是一幅典型的、以人物为主题的人物画。
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位僧人端坐于石上,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作自题曰:“头陀老汉没指题,直以单墙开法眼。钝笔儿孙兴棒喝,不及一笑破天荒。”似乎表现出一种佛家的禅境。所谓“头陀”,乃起源于梵语dhūta,意即行脚乞食之和尚。所以在和尚的后侧,作者特地为其配了两个行头——化缘之饭钵和包袱,以表明其身份。
担当在勾勒人物衣纹时,与其说是用线条,毋宁说是纯以饱含浓墨之笔锋更贴切。纹饰转折有度,人物之线描与石头之轮廓融为一体。人物面部夸张变形,颇似陈洪绶的风格。头发与面部肌纹所用之线条均细劲流利,简洁而率意,不事渲染而神韵自足,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唐代张彦远在评论水墨和线描画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卒”,这用来理解和评论担当的这件《头陀图》的笔墨是再恰当不过了。
花 鸟
担当的花鸟画至今尚未见传世作品,但从担当自己的诗句中可看出他其实也工于花鸟。他的《自题梅兰竹菊四首》诗云:
手老梅花少,梅少花更奇。
快人惟一冷,不在雪晴时。
丛兰虽自贵,吐瘦恨春迟。
正为无人见,香惟水石知。
画竹不似竹,只因曾食肉。
今日断了荤,十指长新绿。
袖里苔生处,米家妙不传
移来在纸上,有爱总成颠。
从中不难看出担当于山水、人物之外,对四君子画也是颇有造诣。
此外,香港承训堂曾藏普荷《荷花》扇面一图(在作者简介一栏注明乃云南画僧担当)①,纵19cm、横52cm,纸本,墨笔,普荷自题曰:“六月天气炎热,早起趁凉写荷花自娱,觉鼻端似有若无,一种莲味从上来也。任(壬)子仲秋,普荷写于秦淮水阁。”钤白文印“僧荷”。
书 法
担当的书法也和他的画一样一直受到广泛的推崇,只不过其书法相较于绘画而言,个性并不十分鲜明,受到古人和师长尤其是董其昌的影响较大,还未完全走出别人的影子,所以自然也就比绘画略逊一筹了。
担当的书法上追怀素,下承华亭(董其昌)。他早年曾拜董其昌为师,其实更多地从其学书法(绘画方面反而影响甚微)。他的一首题为《临董玄宰先生帖》的诗很能证实此点:
太史堂高不可升,哪知万里有传灯。
后来多少江南秀,指点滇南说老僧。
虽然自称是得到董氏的嫡传,但我们透过担当传世的数十件书法作品,仍然能看到他独出机杼、洒脱飘逸的一面,虽未完全走出董氏的阴影,但也有自己的特色。[1] 
诗 歌
担当诗书画皆精,时有“三绝”之称,其中一绝便是一直为董其昌、李维桢和陈继儒所推崇的诗歌。
担当绝句十首
(一)
纸上有山孤又孤,俨似小巫非大巫。
昨夜天风忽吹堕,失却一峦是此无。
(二)
志在丰草与长林,自分沉沦岁月深。
多少浮云裁割尽,青山独不许人侵。
(三)
小庄虽小喜隔城,梅花一树犹关情。
等闲春色饶各据,独有冰霜人不争。
(四)
欲访幽人迹已迷,过桥只有鸟空啼。
来时犹记回头路,黄叶林边落日西。
(五)
画栋珠帘莫可拟,长松怪石在于此。
老僧一扫尽成灰,笔下何曾有山水。
(六)
不看花开只看云,小闲多在水边分。
如今此意无人识,纸上拈来赠与君。
(七)
自叨天放一闲人,拄杖芒鞋也趁贫。
若问我曾干主眷,速章不乞买山银。
(八)
垂柳千株是谁栽,半边门在水边开。
不须笑此楼太少,容个散人促膝来。
(九)
万壑千丘且固穷,闷来时遣借书童。
官家邺架久废缺,乞得一篇河上公。
(十)
笑我生平劳此肘,身枯此肘我何有。
徒留榜样在人间,若个焉能传不朽。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renwu/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