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汉末三国时期又一位孔明,曾救过司马懿
说到“孔明”,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但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孔明,他就是隐士胡昭。胡昭,字孔明,与诸葛亮相比,行事更为低调,虽然曾受邀出山,但拒绝入仕,始终过着隐居乡野、潜心书法的日子。史书上关羽胡昭的记载很少,但从零星的记载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谋略不输诸葛亮。
胡昭是颍川人,颍川郡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是东汉时期除了京师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同时颍川人才辈出,还有“颍川多智谋之士”的说法。胡昭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幼饱读经史,很快成长为一名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之人,他的才华令时人称叹。当时朝廷外戚与宦官当道,社会腐败险恶,胡昭看透了仕途的一切,想过清净的日子,于是客居冀州,专心钻研经史、习书法。
然而那时也是个群雄并起的乱世,各路诸侯为了扩大势力,广招人才,像胡昭这样的名儒正是他们急于拉拢的对象。初平元年(190年),袁绍以自己“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邀请胡昭出山,胡昭不仅辞谢了袁绍的任命,还离开冀州,归回隐居故乡。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担任司空丞相后,也曾多次以礼征召,但都被胡昭拒绝。
胡昭不久后又移居陆浑县,过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避世生活。他以求道为乐事,以研读经籍自娱,还在当地开馆办学当起了教化四方的老师,改善了当地的民风,各地文人雅士也闻风赶来。司马懿也曾前来拜学,胡昭与他相处亦师亦友,十分融洽。在此期间,胡昭还曾阻止了一场刺杀行动,救了司马懿一命。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昭心里面,自己虽然不出山左右天下局势,但他一直希望司马懿能够匡扶汉室,最终重振汉家天下。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司马懿还是到了曹营,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后来,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长子名“师”,次子名“昭”,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恩师和救命恩人。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为了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从各地抽调大量壮丁前往汉中服役,当时陆浑县也被命令调集壮丁。此举在当地百姓中引起了极大恐慌,平民孙狼等人便趁此机会,聚集大批百姓杀死了县主簿,发动叛乱,县长张固率领十几个吏役士兵,在胡昭住所周围,招呼聚集留下的百姓,恢复了对当地的管理。孙狼等人不敌,于是向南归附关羽。他们带领着关羽调拨下来的士兵返回,准备突击张固。因张固驻地距离胡昭很近,便约定说:“胡居士是个贤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最终胡昭所在的地区,没有遭受到战乱的影响。
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北方局势逐渐安定,胡昭又迁居宜阳。魏帝在诸位大臣的举荐下,频频召胡昭入仕,但都被婉言拒绝。嘉平二年(250年),曹芳再次特别征召胡昭入朝,适逢胡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胡昭为人处世虽低调却功在四方,他躬耕办学、施教乡里,一生淡泊名利,是真正对俗世无欲无求的名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