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西汉外戚干政为何盛极必衰 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分类:历史人物 2022-11-15

  对西汉干政的外戚家族,为何盛极必衰,难以跨越多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印绶妻封邑,轩车子拜郎。宠因宫掖里,势极必先亡。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其存在时间大约在整部华夏封建史的前端,由于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承袭自先秦甚至战国,所以比起后端的明朝、清朝,从人类社会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多地方还略显不成熟,尚有改进的空间。

  上图——西汉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在西汉时期,后来常常被历史诟病的宦官集团暂时没有走上历史的舞台,除了皇权和相权外,朝堂势力中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外戚集团。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第一次正面冲突还要出现在东汉中期,不过那已经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然而,虽然西汉几乎每朝都会出现的外戚集团,但是其却存在更换频繁,保鲜期极短的情况,难以出现跨越多朝的实力家族。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外戚上位的原因是什么?

  在我国的封建历史上,"外戚"一般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这个词其实和"太监"一样,充满了贬义色彩。一般来说,外戚可能会为皇帝顺利执政提供一定程度的助力,然而在这种助力之外,绝大多数外戚都是扰乱朝纲、祸国殃民、骄奢淫欲之辈,在史料中,关于这个群体就就没有出过几个靠谱的人,像卫青、窦婴算是有能力的外戚了,但是在他们的能力之外,一些行为和选择其实是不被统治者认可的,所以最终其综合评价也算不上正面。

  上图——太史公像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外戚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却是一个不能被回避的话题,太史公的史学巨著《史记》中就为外戚单独准备了一章,也就是著名的《外戚世家》,纵观太史公行文,他对这一群体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不过却也相对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这句话也直接说出了外戚上位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为帝王的上位和执政,也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

  受限于古代落后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手段,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因此他们会早婚早育,今天的青年男女往往在二十五岁后开始考虑结婚,而古人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当爹当妈了。因此许多皇位的潜在继承人(中国绝大多数皇帝不是平民出身)在没有继位前就已经婚配,打造了从属于自己的母族或妻族势力。

  由于继承人和其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母族或妻族往往会在助其上位的过程中呕心沥血,费劲心思,争取让自身的集团成为权力的掌握者。

  像这些母族或妻族势力,既然能够和皇族联姻,也说明了其本身就是强大的贵族或者豪族,背后潜藏的人脉资源和政治影响不容小觑,而继承人们也是心知肚明,自然乐意享用这份资源。

  上图——汉文帝像

  除了上述原因外,在复杂的政治暗斗中,很多时候盟友远不如自己的娘舅可以信任,这点我们可以用汉文帝的继位过程来举例。当初文帝得知要去长安继位前,多次组织心腹对此事进行评估,然而最终他依靠的,却是自己娘舅薄昭实地考察后带回来的信息。

  综上所述,外戚的出现,其实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外戚的权力来源来自何处?

  当我们在讨论外戚时,往往会出现几个成语,比如权倾朝野、权力滔天、一手遮天等等,这些成语所表达的无外乎是外戚的势力巨大。

  那么问题来了,外戚从龙伴驾有功,地位崇高还可以理解,那么他们的权力又来自哪里呢?答案就是,外戚的权力来自于皇权。

  一般来说,朝堂上主要有三股势力,分别是皇权、相权和军权。

  得益于古代严苛的等级制度,皇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决断权,说一不二,具有一锤定音的能力。相权往往是官僚势力的集合体,他们既是为皇帝效劳的工具,又是有自我利益考量,争取本族利益最大化的独立体,所以他们往往会抱团取暖,争取不被皇权所桎梏。军权是指控制国家武装的人,这个群体的组成更加复杂,往往是皇权和相权博弈后取得的共生体。

  总体来说,三大权力的竞争者其实就是皇帝和官僚势力,双方在零和博弈中,要尽可能让自己掌控的权力过半甚至更多,而在关键位置的争夺上更是趋于白热化。

  而在皇权,官僚势力之外,往往还要有另一个势力做平衡,皇帝们有时一个人琢磨不过这帮鬼精狡猾的官僚们,所以需要在要紧地方派上自己人,比如说自己的舅爷们,或者为自己挡过刀玩过命的下人们。

  所以舅爷跟下人们,也就是外戚集团,分享的都是皇帝的权利。皇帝之所以要做出这种分配,目的是仗着自己有任命官员的权力,去打压政治对手,分散他们的权力,并且占为己有。

  就好比当年的彭越,彭越被高祖怀疑有谋反之心,然而高祖挂念彭越当年的功绩和与自己的情谊,剥夺了彭越的权力后又放了他一条生路,可是吕后知道后,自作主张将彭越杀害:

  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按理说这种做法和皇权是相悖的,完全可以被看成是大逆的行为。然而吕后作为外戚,百分百代表了高祖的利益(高祖生前),拥有来自于高祖分发和官僚势力对抗的权力,她杀害彭越本质上也是在维护皇权,打压军权,因此这件事最终才能不了了之。

  三、为什么外戚集团更换十分频繁?

  当我们了解了外戚的上位原因和权力来源后,自然也会清楚为什么这一集团更换十分频繁了。外戚的得势本来就没有什么实力背书,具有着巨大的偶然性,其和皇帝的关联程度随着新帝的上位后就烟消云散了。

  比如第一节曾经提到过,母族或妻族往往会在助地位上位的过程中呕心沥血,费劲心思,然而很多时候,努力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皇位潜在继承人的母族或者妻族在尘埃落定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成为外戚,这个结果和很多因素息息相关,有可能在出结果前的一刹那还会出现变数,然而她们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努力去争取。

  上图——汉惠帝不死,诸吕之乱不起

  当这一群体成功地将潜在继承人送上帝位后,她们的目的往往也会发生转变,变为借助皇权为本族争取利益,力争让宗族长久地延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相权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和外戚争斗,因为此时的争夺主体变成了皇帝的父系和母系两大集团了。

  证明这一点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诸吕之乱了,吕后的两位哥哥起兵反秦的时间和高祖相似,本来吕泽吕释之势力和汉军势力是相互独立的势力,各有各的发展,可是当高祖称帝后,吕后不仅保留了吕氏已然得到了利益,又借助皇权拼命为吕氏扩大势力,直到惠帝执政时,吕后仍然同时代表了刘吕两家的利益,可是惠帝意外早逝后,吕后便想让吕氏彻底吞并整个刘氏的利益,最终引发了长达八年的祸乱,险些毁了大汉的基业。

  从第二节我们也可以看出,皇帝将属于自己的权力分发给外戚,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自己打压官僚势力的工具,最终提高的是皇权的坚固度,结果这些外戚往往由于一夜之间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欲望遮住了她们的双眼,让其产生了和皇权竞争的心思,这种结果最终伤害的反而是皇权。

  所以当任何一家外戚做大时,当时在位的皇帝出于伦理考量(只要外戚不大逆,母子情、夫妻情还是必须考虑的)和对其功绩的认可,往往是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偶尔收拾几个地位最低的外戚表达决心就够了,然而皇帝的继承人由于没有上位,所以无力和外戚集团对抗,丧失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当他上位后,首当其冲的就是打压外戚或者靠年龄优势熬死对方的骨干人物,从而建立忠于自己的外戚势力,这也是外戚集团更换频繁的根本原因。

  上图——卫青影视形象

  四、结语

  客观来说,外戚并非一无是处,在我国历史上,仍然有不超过十个外戚,对历史的走向造成了重大影响。

  我们无法想象,假如没有魏冉提拔白起,那么秦国是否能够在三晋的包围中突围。我们也无法想象,假如没有卫青和霍去病的横空出世,那么大汉是否能够在汉匈战争中取得绝对优势,打通去往西域的通途。

  外戚就像是一颗短暂划过的流星,在有限的时间内书写着自己的灿烂,由于其和在位帝王的高度相关性,外戚集团短时间内会积聚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足够为本族的延续奠定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外戚往往在得势后会陷入和皇权的暗斗,直接伤害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才使得我们很难找到横跨多朝的强大外戚家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renwu/12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