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在古代正统开国皇帝中 太子为什么基本都没有善终

分类:历史人物 2022-09-23

  对历史上著名的太子诅咒:为何九个正统王朝的开国太子,无一善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九个正统王朝,开国皇帝所立的太子,基本上没有善终的。能够成功继任者,都寥寥无几。

  后世有好事者,称之为是所谓的‘太子诅咒’。

  那么,这个所谓的太子诅咒,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1.公子扶苏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在法理上其实并没有立太子这个说法。

  但是秦朝的时候,公子扶苏的位置,其实就相当于是后来的储君和太子了。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对于公子扶苏的培养,就是标准的储君培养。就算后来把扶苏送到北方前线,史学家分析也是为了让扶苏能够执掌兵权。

  但可惜的是,秦始皇死后,扶苏远在边境。当时胡亥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命令扶苏自尽,最终害死了扶苏。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秦始皇死后,由扶苏即位的话,秦朝极有可能不会二世而亡,而是会延续更久。但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设。扶苏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实际意义上的太子,终究是没能成功即位,最终冤死。

  2.汉惠帝刘盈

  相比于扶苏,汉朝的刘盈是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太子。

  刘盈的老爹,就是著名的汉高祖刘邦,母亲则是吕后。

  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太子,刘盈的一生,同样十分坎坷。刚出生就碰上老爹南征北战,某次刘邦战败后,为了跑的快点还把他给扔下了车。八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但后来又差点被刘邦废掉。还是张良帮忙请来了商山四皓,这才没有被废。

  好不容易等到刘邦去世,刘盈却又摊上个强势的老娘。刘盈即位的时候,只有十六岁,所以基本上都是吕后在摄政。心狠手辣的吕雉,将当年刘邦的宠妃砍成了人彘,还非要给刘盈去看。刘盈自此惊吓过度,自此留下了病根。最终年仅二十三岁,就撒手人寰了。

  这位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太子,虽然顺利即位,却英年早逝,肯定也算不上是善终了。

  3.晋惠帝司马衷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还夹了一个王莽创建的新朝。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汉朝只能算是一个整体。

  而汉朝之后,历经短暂的三国时期,下一个正统王朝,就是同样短命的晋朝了。

  晋朝的第一个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虽然晋朝真正的开国老祖宗,应该算是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但真正第一个称帝建立晋朝的,还是司马炎。

  司马炎所立的太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

  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家伙。

  按照史书记载,司马衷本身智商有点问题。只是凭着司马炎的喜欢,再加上母亲出身弘农杨氏,有世家大族支持,这才做了皇帝。值得一说的是,司马衷即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三十二岁了。但从后来司马衷的表现来看,绝对连十二岁的小孩子都不如。

  三十二岁即位的司马衷,自身却没有任何处理政务的能力,只能将政务交由太傅杨骏来打理。后来杨骏被贾南风通过政变杀死,由此引发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八王之乱爆发后,司马衷被几位诸侯王轮流挟持,受尽屈辱,最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时年四十八岁。

  4.隋太子杨勇

  晋朝之后,就是漫长的南北朝时期,直到数百年后,才由隋文帝重新统一。

  隋文帝所立的太子,名叫杨勇。杨勇有个弟弟,叫杨广,就是那个隋炀帝。

  要说杨勇这个人,其实也还算不差。出身世家,少年时既因祖荫封侯。后来杨坚篡位北齐,建立隋朝。而在杨坚篡国的过程中,杨勇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劳的。后来隋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杨勇亦有功勋。

  照理来说,杨勇这个太子位,应该是坐的很稳的。

  但可惜的是,他有杨广这么个弟弟。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比较清楚了。杨广阴谋算计杨勇,导致杨勇逐渐失宠,最后被废。隋文帝死后,杨勇也被自己的亲弟弟杨广矫诏给赐死了。

  5.唐太子李建成

  隋朝两代而亡,紧随其后的,就是唐朝。而唐朝的第一位太子李建成,和隋朝杨勇的经历极其相似!

  两个人都是有着跟老爹一起打天下的经历,开国后顺理成章被封为太子。刚开始的时候,地位也都十分牢固。

  但同时,两个人都有一个要命的弟弟。

  杨勇的弟弟,是隋炀帝杨广。李建成的弟弟,是唐太宗李世民

  关于李建成的故事,同样不用多说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中国人基本上都有所耳闻。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以前,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其实是占尽优势的。当时的李世民,如果不通过政变这种非常规手段,其实原本没有任何上位的可能。

  但遗憾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玄武门事变,彻底要了李建成的命。作为弟弟的李世民,也踩着哥哥的尸体,登上了帝位。

  6.宋朝开国无太子

  唐朝之后,经过短暂的五代十国后,进入了宋朝时期。

  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的形式建立的国家。一场陈桥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但是,赵匡胤终其一生,却没有立太子。

  这倒不是因为赵匡胤不想。实际上,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但是其中老大和老三,都过早夭折。剩下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在朝中口碑倒是不错,本来被封为太子,应该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可惜的是,赵匡胤开国的时候,年龄稍大些的赵德昭才仅有九岁。后来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也仅仅只有25岁。

  照理来说,当时的赵德昭,其实已经有了做皇帝的资格。但可惜的是,当时朝中大权,全都掌握在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手中。而且历史上,赵匡胤的死又颇有蹊跷,很多人猜测,极有可能就是赵光义亲手杀死了赵匡胤。不管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反正赵匡胤死后,赵德昭是没有即位,而是有赵光义即位做了皇帝。

  在赵光义即位后,赵匡胤仅剩下的这两个孩子,也都在未来几年当中英年早逝,没有一个活的长久。

  赵匡胤虽然没有立太子,但是膝下四子,却无一长寿,肯定算不上是一个好结局了。

  7.元朝太子真金

  元朝的老祖宗,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但真正建立元朝的,则是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所立的太子,名叫孛儿只斤.真金。这个名字相对绕口,而且估计知道的人也相对较少。只有熟悉元朝历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这个名字。

  真金三十岁被封为皇太子,数年后开始参与朝政决策。真金做太子期间,可以说表现还是很不错的。真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元朝开始正式走向儒家正统王朝的方向,被儒家文化彻底同化。

  但可惜的是,这位真金太子,却死在了老爹前面。公元1286年,已经43岁的真金,因病去世。而他的老爹忽必烈,则是在他死后又活了八年,才寿终正寝。

  8.明太子朱标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对朱标这个名字,绝对不陌生。甚至有人说,朱标应该算是历朝太子当中,位置坐的最稳的太子。

  算不算最稳不好说,但稳是一定的。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受封太子之后,参与国事,更是深的老朱的器重。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朱标即位,文武百官都会信服,藩王们也不会作乱,明朝会在老朱死后顺利交接,安享数十年太平。

  但可惜的是,朱标和元朝的那位真金太子一样,同样死在了老爹前面。

  朱标一死,老朱为了平稳过度,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不得不下狠心彻底清除掉所有开国功臣。而且朱标一死,朱允炆也压不住台面。终于等到朱元璋去世后,爆发了靖难之役

  9.清太子褚英

  清朝这个国号,是皇太极定下的。不过,在此之前,清朝其实名叫后金,而后金这个国家,是由努尔哈赤建立的。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应该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最初所立的太子,名叫褚英。

  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而且褚英出生时,努尔哈赤才仅仅21岁。所以,褚英可以说是陪着老爹一起出生入死,一起建立了后金。

  但可惜的是,褚英这个人骄傲自大,不懂团结群众。被立为太子后,和其他几位建立后金的大功臣,还有自己的几个弟弟,闹得水火不容,让努尔哈赤非常难办。所以,努尔哈赤不得以,只能选择囚禁褚英。但是在囚禁期间,褚英竟然发了疯的去诅咒努尔哈赤。这件事传到努尔哈赤耳朵里,彻底对这位嫡长子失望了。最终不但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还赐死了褚英。

  总得来说,九位正统王朝的开国太子,似乎都没有太好的下场。能够顺利即位的,也就只有汉惠帝刘盈和晋惠帝司马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太子诅咒一说。

  那么,古代这些开国太子,为什么会不约而同的有这种下场,难道真的有什么诅咒存在吗?

  当然不是。

  实际上,不光是这些开国太子,历史上数百位太子当中,能够顺利即位的,其实就没有多少,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问题。太子作为储君,其实位置相当尴尬。做的好了,容易引来老爹的猜疑;做的不好,下面的大臣们不服你。所以历史上做了很多年太子位的太子,几乎没有一个顺利登上帝位的。

  其次,古人的寿命,都不算长。开国皇帝大多是马上得天下,身体比较好。但是作为他们后代的太子,往往身体就较弱了。这也是为什么元太子真金、明太子朱标会死在自家老爹之前,连皇位的边都没摸到。

  古代的太子,看起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将来更有望成为真正的九五之尊。但实际上,太子既需要好好工作,又要忍受自家老爹的猜疑。这种工作,真不是人做的。如果是一年两年,或许还能演的下去。但时间长了,肯定要给人憋出病来不可。

  比如那位隋炀帝杨广,在老爹去世前,一直是个乖宝宝的形象。可是等老爹去世后,立马变得暴虐昏庸,变得好大喜功,大概就是同样的道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renwu/12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