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南宋著名官员陈桷简介:生前虽命运多舛,死后却获得殊荣

分类:历史人物 2022-09-16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陈桷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陈桷(1091~1154)名纬,字季壬,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卜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政和二年上舍,进士及第。历仕宣和提点福建路刑狱、高宗礼部侍郎,忤秦桧罢官,后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改知广州,未至卒。桷宽洪蕴藉,以诚接物,而淡於荣利,自号无相居士。桷著有文集十六卷,已佚。

  人物生平

  陈桷,原名纬,探花,官至宋礼部侍郎,柘荣湄洋陈氏四世祖,力主抗金,三平兵乱,史称“一方以安”。拒收三万八千贯番宝,上嘉“守介不移”,在溪坪故居敕建骑街坊,为千古廉吏。

  (陈起兴) 翻开柘荣历史名人档案,最富传奇色彩的要算湄洋陈氏四世祖、宋礼部侍郎陈桷公。他原名纬,又名文通、季壬,字千一,自号无相居士,宋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家教,政和二年(1112)、22岁就高中三鼎甲探花。先后在翰林院秘书省担任文林郎、校书郎、著作左郎等职,被授予太学府五经正博士;之后调任开封府冀州兵曹司、工部虞部事,参与军政事务,政绩卓著,深得朝庭信任,成为宋朝一颗政治明星。但他极力主张抗金,与朝廷主和派思想格格不入,五次被贬,政治生涯颇为坎坷。

  第一次是宣和七年(1125),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因不甘国土被夺,便暗中与金国联手灭掉辽国,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命令多处边防军队撤离,并立下禁令:“凡是谈到边防事情的,就流放到三千里之外……”。金国早想入侵中原,派使者到宋朝密探军情。陈桷护送金使者回国到达边境时,看到大量的金国士兵,深感国家危难在即,立即派人上报军情,触犯“禁令”被被下放回福建老家,担任福建路刑狱、提刑等职。第二次是绍兴二年(1132),秦桧为谋取宰相职位,力排主战派官员,陈桷不愿顺从权贵,遂以身患疾病为由到江西九江主管太平观礼仪。第三次是绍兴五年,担任龙图阁士,参与编纂《宋太宗御书》,又因与秦桧政见不和,再次被下放担任福建泉州知府。第四次是绍兴十一年,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参与太常寺讨论朝廷礼仪制度。秦桧认为陈桷观点与主战派的论调如出一辙,最终把他与持有异见的吏部、礼部尚书等一批官员罢免下放。第五次是襄阳金州、房州出现兵乱,陈桷考虑若不及时制止,事态将更加严重,立即派兵平定,然后上报朝廷,被秦桧揪住把柄,从中作梗,陈桷只好称病辞职,任秘阁修撰。真可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桷尽管屡次被贬,但与生俱来的英勇无畏、浩然正气丝毫没有改变。靖康元年(1126),金国入侵中原,朝廷急忙向福州调谴援军,然因军粮发放不足,部队统帅柳廷俊被手下叛乱士兵杀死,福州府很多官员纷纷逃跑。陈桷却处危不惊,独自置身乱兵之中,喻于祸福之理,终于说服叛军,可是叛军要求上报说是“统率自杀”。陈桷睿智机变,一边顺从其要求,一边迅速派人上报说:“前面上报的情况不实”,等待朝廷处置。朝廷认为陈桷善于应变,不予治罪。陈桷马上调谴部队,顺路追杀为首叛乱者20多人。建炎三年(1129),乱臣苗傅等带领士兵准备造反的事件败露后,逃亡躲到福建。陈桷到建阳执行公务时,在当地人的举报下,将他抓获交给朝廷处理。建炎四年,福建转运司扣发公款,负责人被杀,陈桷再次平息兵乱。所以历史称他具“保一方平安”之伟功。

  陈桷一生经历丰富,仕途坎坷,但无论置身何处,不管是提拔重用,还是被贬下放,始终以履行职责为天职,大胆进言,勤于政事,功绩卓著。绍兴三年,任户部金部员外郎,当时社会物贵而钱币不足,私人铸钱盛行,铜钱外流严重,朝廷一筹莫展。为此,他建议朝廷专设管理机构,加强铜的积累和铸钱数量,限制民间私自铸钱,有效缓解了财政困难。然而,由于秦桧等保守派力行求和之策,致使多数官员大敌当前,无视国恨家仇,拘于小节,得过且过。陈桷又进言:“当今国家之根本国策,应加强政务以抵御敌国入侵,不当以琐事影响朝廷大事。”在军事政策方面,他建议“加强军队整顿,关键在于争取民心拥护。”陈桷的政治主张和理财能力,深受高宗赏识,被调到两浙西路任提刑官,又提为礼部四品太常少卿。然陈桷不因深受皇宠,曲意奉承,仍然大胆直言朝廷弊病:“要端正社会风气,首先皇宫生活要节俭,禁止铺张浪费”。高宗打算把新编的《徽宗御书》藏于敷文阁,陈桷坚决认为此事多有不妥,希望能严守祖制。接着又谏言皇家祀典,认为朝廷三年一次的合祭祖应该用牛,要求恢复以牛祀典,此建议被朝廷采纳。

  陈桷不但心系国家安危,体恤民情,为民造福,更是清正廉明,堪称一代廉吏。绍兴十五年,调任襄阳知府,兼京西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连年兵灾,民不聊生,以致农民户数锐减至平时的二十分之一,而税收并无相应减轻。他挺身而出,为民请命,实行减免税政策,深得民心。接着又遇汉江决口,洪水泛滥,大片田地和民房淹没,他亲身率领兵民一起修筑堤坝,有效防止了洪灾蔓延。绍兴廿四年(1154年),担任广州布政司副使期间,有上百艘外国商船在海上遇险,他亲临海边协助抢救,并专门搭盖五十多间房存放搬运上岸的货物,还派人守护,提供茶饭。商人深为陈桷义举所感动,相赠价值3万8千多贯的宝物,他当场拒绝,并如实报告朝廷,广州廉举杨送诗赞道:“囊槖来时似去时,如公清白古今稀。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位于福鼎管阳广化寺的陈桷坟墓由朝廷调集福州府等地三千多官民采石营造,该坟地系陈桷生前向马家契卖,曾吟有《广化寺》诗:“高山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皆自适,羁愁逐异乡。”陈桷坟场四至范围及朝廷参加葬礼官员、御扎敕书及敕谱等如同陈桷一样叶落归根,均已载入柘洋湄洋《陈桷官谱》中。朝廷十分赞赏,委以重任,让他以护国左侍郎和兵部尚书大丞相身份去广南路担任经略安抚使(二品官),陈桷不顾年老体弱和路徒艰险,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在前往广南路的途中逝世。

  陈桷生前命运多舛,死后获得殊荣。宋皇特批以一品爵位给以国葬,并下诏书千里护送灵柩,要求“各州衙卫沿途开路,逢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朝廷还在陈桷故居探花府第门前建设跨街石夹坊,上有皇帝亲笔题字“守介不移”和金书陈桷名字,《宋史》称他“其节有足称”。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renwu/12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