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 日本神话的创世双神与生命起源

分类:历史科普 2025-07-03

在日本神话的混沌初开之时,伊邪那岐(イザナギ)与伊邪那美(イザナミ)这对兄妹神祇从虚无中诞生,他们的结合与分离,不仅创造了日本列岛与诸神,更奠定了日本文化中对生命、死亡与重生的终极想象。这对“神世七代”中的最后一对,既是创世之神,也是人类情感与命运的原初模板。

一、混沌中的觉醒:从“国之常立神”到“伊邪二神”

据《古事记》记载,宇宙最初处于“天地未生、浑然不分”的状态,唯有“国之常立神”等独神存在。直至第七代,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兄妹从“海之上的高天原”浮现。值得注意的是,这对神祇的诞生方式极具象征意义——伊邪那岐从左眼诞生,象征阳性力量;伊邪那美从右眼诞生,暗含阴性本质。这种“左右分立”的设定,为后续的阴阳交合创世埋下伏笔。

二、创世史诗:从“天之浮桥”到“八百万神”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创世之旅始于“天之浮桥”。他们手持“天之琼矛”搅拌海面,矛尖滴落的盐粒凝聚成岛,是为“能碁岛”(今种子岛)。在这片新生土地上,二神举行“神婚”仪式,却因初夜时伊邪那美先说出爱语而触犯禁忌,导致初生之子“蛭子”成为畸形儿。这一失误蕴含深意:在神话逻辑中,女性主动象征阴阳失衡,需通过仪式修正。

经过调整,二神重新结合,按照“男先启齿”的规范孕育出日本列岛的雏形。他们环游海洋,每至一处便以“脚踏成陆”的方式创造岛屿,最终形成大八岛(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等)。在生育国土的同时,他们还诞下三十三尊神明,包括掌管山的“石土毘古神”、掌管海的“速秋津日神”等,这些神祇共同构成日本神道体系的基础。

三、生死界限的突破:从“黄泉国”到“三贵子”

伊邪那美在生育火神“迦具土”时遭灼伤而亡,伊邪那岐悲痛欲绝,追至黄泉国欲带回爱妻。然而,当他目睹伊邪那美腐烂的尸体上爬满蛆虫时,惊恐逃逸。这一场景揭示了神话对死亡的终极定义:死亡是玷污神圣的污秽之源。伊邪那美因被窥见真容而愤怒,派黄泉鬼女追杀,伊邪那岐则以“千引石”隔断生死界限,夫妻从此永隔。

逃回人间的伊邪那岐在“筑紫日向”进行禊祓(净身仪式),从身上洗脱的污物化为十二尊神,包括“事代主神”(主祭祀)和“速须佐之男命”(后为须佐之男)。更关键的是,他在清洗左眼时诞下“天照大御神”(太阳神),右眼诞下“月读命”(月神),鼻孔诞下“素戋呜尊”(暴风雨神),此即“三贵子”。这一过程象征着生命从污秽中重生,也暗示着日本皇室“天孙降临”传说的起源。

四、神话原型与文化基因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故事,本质是日本民族对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投射:

阴阳哲学:二神的性别分工与创世方式,完美对应“阴阳相生”的东方宇宙观,这种思维模式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中的“侘寂”“幽玄”等美学理念。

生死轮回:黄泉国经历构建了日本独特的生死观——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与现世并行的存在,这种观念在《源氏物语》的“物哀”美学中得以延续。

污秽与净化:伊邪那岐的禊祓仪式催生了日本神道“祓除不洁”的核心信仰,至今仍体现在神社参拜前的“手水舍”仪式中。

五、现代回响:从神话到文化符号

在当代日本,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形象不断被重构:

在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白龙与千寻的羁绊暗含二神关系的变奏;

漫画《火影忍者》中的“伊邪那岐”“伊邪那美”瞳术,直接借用神名象征“改变命运”与“接受命运”的哲学命题;

现代艺术祭典中,二神常以“光与影”“创造与毁灭”的装置艺术形式呈现。

这对创世神祇的故事,早已超越神话范畴,成为日本民族解读自身存在方式的元语言。当我们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凝视“天之琼矛”的复原模型时,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民族对“我们从何处来”的永恒追问。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这对在混沌中觉醒、在生死中轮回的神祇,终将以神话原型的姿态,继续滋养日本文化的未来。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lskp/14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