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靖康之耻中受害最多最严重的为什么是女人?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靖康之耻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使得崛起的金国趁虚而入,导致了辽国和北宋的先后灭亡。

在北宋晚期,蔡京童贯等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但是在辽国,也几乎出现了同样的状况。因此金国方面渡海来到北宋,和北宋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了从南北两线夹击辽国的军事协议。北宋方面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辽国,因此出兵燕京。不料在燕京城下,被刚刚从和金国作战前线撤退下来的辽国军队击败。最后金国从居庸关出兵,一举攻占了燕京。

根据海上之盟的约定,在击败辽国后,燕云十六州将归北宋所有。但是在灭辽的战争中,北宋方面实在乏善可陈,因此金国拒绝把燕云十六州归还。此时在金国人的眼中,北宋的羸弱和腐败,已经暴露无遗。最终金国和北宋经过协商,金国归还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方面需要将原先赐给辽国的岁币转赐给金国。

1123年7月,一位名叫张觉的原辽国将领,在投降金国后,又带着金平州来投奔北宋,被北宋接纳。金国得知此事后,就遣使对北宋进行责问,为何私纳金国叛将。迫于压力,北宋不得不处斩了张觉,但金国对此依然不肯罢休。恰好此时,原先一直主张亲宋的金太祖完颜阿古打去世,他的弟弟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金太宗是一位军事野心家,他一直主张吞并北宋,因此他以张觉事件为借口,兵分两路,开始了对北宋的战争,并在靖康二年攻克了北宋的首都开封。

因此,靖康之耻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策性失误和军事性失误,而张觉事件成为了金国入侵北宋的借口,也成为了靖康之耻的导火索。

[page]

靖康之耻是哪一年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北宋不计其数的皇室成员和平民女子,被金国掳掠至北方,甚至连北宋的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也被金军俘虏。两位皇帝最终都不能返回宋朝,客死他乡。这场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是哪一年呢?

准确地来说,靖康之耻爆发于公元1126年底,从金国军队攻克开封起,中间见过多次谈判,直到1127年4月金国军队从开封撤军为止,前后长达近半年的时间。早在公元1126年初,金国已经对物产丰富的中原虎视眈眈,在经过了宋军和辽国之间的战争后,宋军的弊端已经都被金国看在眼里。因此,金国便找了一个借口,向北宋宣战。金国第一次进攻开封的战争并不顺利,他们兵分两路,其中有一路被阻挡在山西太原一带,并没能参加合围开封的作战。而另一支军队由于孤军深入,也在开封城下被宋军击退。

经过短时间的整顿后,金国再次向北宋发动进攻,到1126年12月中旬,金国两路大军已经对北宋的首都开封形成了合围之势。怯弱的北宋政府为了避免亡国之灾,答应了金国方面提出的天价战争赔款。为了支付大笔赔款,北宋政府在开封城里掘地三尺,同时用开封城里的女子用作抵偿。但是狼子野心的金国人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们掳掠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和大量皇室女子后,才撤兵北返,这些被金国掳掠的女子,在金国受尽屈辱,同时身为北宋皇族的帝姬、嫔妃都没能幸免。

[page]

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

在靖康之耻中,无数北宋宫廷女人和平面女子被迫迁往金国,遭到了非人的蹂躏,帝姬贵妃的遭遇,甚至还不如娼妓,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女俘。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在途中病死,这部分占全部女俘的半数以上。剩下的,经过九死一生,终于到达金国,但等待她们的,却是为奴为娼的生活。

靖康二年四月,金国大军攻克了北宋首都汴梁,不可胜数的女子都被拿来当作战争的赔款。这段历史,成为了南宋军民最不愿被提及往事,也成为了他们拼死抵抗金军南下的动力。为了减少负面影响,因此南宋时期对这段历史都讳莫如深,但是从民间的一些史书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由于无法偿清金国的战争赔款,北宋朝廷采取用女人抵押的政策。首先被遣送到金军大营的,是蔡京等人的家眷。由于宋徽宗的女儿福金帝姬已经嫁入蔡家,因此她也在遣送之列。刚刚进了金营的时候,福金帝姬害怕得要死,但这并不能拯救她的命运,还是被金国的皇子斡离不玷污了,成为了靖康之耻中第一个被蹂躏的宋朝公主。

其中,在汴梁城中搜寻来的女子,依然无法满足金国人的要求,因此从北宋皇室的女性成员中挑选,最终选定了嫔妃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另有皇室近亲女子成员不计其数。这些人被送入金军营中的那一刻开始,就被金国人逼迫着更换舞衣,为金国将领作乐所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不愿被金国人侮辱,当即被斩杀。他们杀鸡儆猴,以此来告诫其他北宋女性皇族。其中宋钦宗的朱皇后不甘为金人所辱,选择了自杀。

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还远不至此,在迁往北方的途中,她们依然受到了非人的对待,很多人伤痛加身,死在途中。但是在途中死去的女人,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她们不用活着到达金国,被送入洗衣院,成为娼妓。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8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