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代一位奇女子所研究的东西两百余年后被西方所推崇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清代有位奇女子,所涉及的东西就算放到当代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可惜生在了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

她是天生的学霸,24岁前留存后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她提出的《地圆说》和“日月食”的解释比西方更有说服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数学家王贞仪,她出生于1768年,字德卿,为安徽天长人,她是清朝时候著名学者王锡琛的女儿,她的祖父为清朝时候的大官,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她是同性中的奇葩,身在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虽说是盛世,才女之风也在世家大族兴起。就算是女子学习,也有诸多限制,更多的是为相夫教子服务的。但她却是时代潮流的奇葩,偏要逆流而上。

王贞仪家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非常聪明。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等官职。王者辅热爱读书,藏书丰富,据说有七十五橱。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因科举不中转而学习医学。她的祖父教她天文学,祖母董氏教她诗词,父亲教她医学,地理和数学。

王者辅因涉及官场风波而迁往吉林,1782年祖父王者辅病逝,全家前去吉林奔丧。王贞仪在吉林待了5年,从她祖父的藏书中获得了广泛的知识,从当地的一位蒙古将军夫人那里学习了骑射和武术。

16岁时,王贞仪和父亲一起游历,到了陕西,湖北和广东等地,最后回到北京,这段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18岁时,她通过诗词与江宁的女学者交朋友,并开始专注于天文学和数学的学习,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学。她将自己的婚事一再推迟。25岁时,她与安徽宣城的詹枚结婚。婚后她因诗词和数学天文学知识而闻名,也教过一些男学生。王贞仪29岁时病逝,没有孩子。

虽然王贞仪只活到29岁,但她在学术界非常有成就。她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表现出色。她的一个贡献是能够在她的文章《岁差日至辨疑》中描述她对天体现象的看法。她能够解释并简单地证明昼夜平分点如何移动,然后如何计算它们的运动。她还撰写了许多其他文章,如《经星辩》以及《月食解》。她评论了星星的数量;太阳,月亮和行星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和土星的旋转方向;以及描述月食和日食之间的关系。她不仅研究了其他天文学家的研究,而且还能够进行自己独创的研究。

一年除夕夜晚,金陵城里,一个富贵人家刚刚结束了一顿辞岁家宴,陆续回卧室歇息,唯有一位少女还未离去。她注目凝视着房梁上一盏燃着蜡烛的吊灯和刚才设宴用过的圆桌,手里还拿着一块照脸用的镜子。过了一会,她把镜子放在圆桌近旁地上的阴影里,又爬上桌子提高吊灯的系绳,使灯光再照进圆镜。后来她又把镜子举过头顶,使灯光照出的镜子的阴影落在圆桌面上……这期间,她一直紧锁眉头,突然间又舒展眉宇,高兴得几乎笑出声来…。这是谁很晚了还在“变戏法”呢?她可不是随便玩“魔术”,而是正在钻研一个科学问题。这就是王贞仪。当年她就是用这种土办法研究天文学中的日月食理论的。她把吊灯当做太阳,圆桌当做地球,镜子当做月亮,用不断变换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研究日月食的形成原理以及月食同望月的关系。强烈的求知欲使她连除夕举行家宴的机会也不肯轻易放过。

晴朗的夜晚,群星闪烁,人们都已入睡,王贞仪还披风饮露,独坐户外,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星象的运行和变化。她一边观测,一边开动脑筋,琢磨着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经过多次观测和模拟实验,终于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在《月食解》中说,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们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见到望(月圆),初一才能见到朔(月隐)。虽然太阳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阳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个侧面,成了半圆月或弯月。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由于太阳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遥远,因此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见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王贞仪非常推崇张衡对月食成因的解释,并在食分问题上作了一些新的发挥。她所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地球做了通俗的解释。她在《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正确地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是一个很可贵的认识。

在数学领域,王贞仪掌握了三角学并且知道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她写了一篇名为《勾股三角解》的文章,文章里正确地描述了一个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短边、长边和三角形斜边之间的关系。

她钦佩数学家梅文鼎。王贞仪用简单的语言改写了梅文鼎的作品。她甚至能够简化乘法和除法,使初学者更容易学习数学。[1]她非常专注于数学研究,并在24岁时写了一本名为《历算简存》的书。她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曾说:“有时我不得不放下笔,叹口气。但我喜欢这个主题,我不会放弃。”

她的旅行经历以及她的学术研究为她的诗词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素材。她通过文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留下了十三卷词,散文,以及为其他作品而写的序言和后记。著名学者袁枚评价王贞仪的诗词“俱有奇杰之气,不类女流”。她的诗词以缺乏华丽的语言而闻名。她的诗词包括她对旅行中的经典,历史和经历的理解,以及风景和她认识的平民的生活。她的诗中描绘了平民的艰苦生活,特别是那些劳苦妇女的生活。此外,她还描绘了腐败和富人与穷人生活的极端对比。

王贞仪29岁的短暂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言晴雨丰欠辄验”,真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气横溢的青年女科学家。她的文章“皆质实说理,为不藻采”。当然,王贞仪最有造诣的还是天文学。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学的成绩写成不少著作,其中许多已被湮没,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丛书》中的《德风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心得体会。如卷五中有《岁差日至辩疑》、《盈缩高卑辩》、《经星辩》、《黄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圆论》、《地球比九重天论》、《岁轮定于地心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据传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读到很少一部分了。

王贞仪在29岁时去世。当她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她把她的作品和手稿送给了她最好的朋友蒯夫人。蒯夫人最终将手稿传给了她的侄子钱一吉,他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把王的作品整理成册。他称王贞仪为“班昭之后的头号女学者”。

王贞仪信奉男女平等和机会均等。

她对自己的婚姻非常满意,她认为“讲学问,讲科学时没有女人”,“女人只应该做烹饪和缝纫,不应该为发表文章、研究历史、写诗或写书法而烦恼”的社会封建价值观是不恰当的,她认为男人和女人“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学习理由。”

200年之后她在科学领域上的卓越贡献,虽深受西方学术界和社会的推崇,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不只是教科书中查无此人,就连收录古今中外无数名家的输入法中,也无此人。

王贞仪在当时那个年代都能把科学研究的如此之深,若是放到当代社会的话肯定要比当时要更加的出色,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4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