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李建成的这一决定,葬送了性命,诸多能人都救不了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大家都知道李建成最后是死在玄武门之变的,那么他又为何要入玄武门,不听他人劝告呢?

早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头一天晚上,李建成已经知道情况有变,但他还是决定参加早朝。

据《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you)知?’”

大概意思是李世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秽乱后宫,李渊大怒,要李世民进宫把事情说清楚,而李世民部署玄武门。当时李渊的宠妃张婕妤探听到,不顾一切的将消息告诉李建成。

李建成找李元吉商议,李元吉说明天称病不去上朝了,直接带兵杀过去。谁知李建成却说:“主意是好主意,但是不一起入朝,怎么能了解里面的情况呢?”

李建成、李元吉既然决定参加早朝,就一定是有准备的。那一天(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早晨,李家的哥儿几个走到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感觉到情况不妙,想退出已经定好的“朝会”,遭到李世民阻拦,结果双方互相箭射对方。这种事儿很难说是谁先动手,谁准备的更充分,不能因为结果是李建成、李元吉死了,就说李世民是凶手;如果是李世民被射杀了呢?完全有这种可能。应该说李建成、李元吉一直有机会杀掉李世民。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之争由来已久,“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李建成以法定太子的位置,又得到李元吉的死命相助,甚至还得到父亲李渊的暗中袒护,仍然失败被杀。

当时李建成的东宫可谓人才济济,象王珪、魏徵等人都是当时大唐一流的人才,都具有做宰相的能力,后来也都做了宰相。但是,关键时刻不能发挥作用,或者说李建成根本就不听他们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新唐书》有这么几条,颇能说明问题:

一、李建成听不进老师李刚的劝谏。据《唐书卷九十九 列传第二十四(李纲)》:

“太子寝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頻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就是说,李刚看到李建成与一帮亡命无赖搞在一起,又猜忌离间朝廷,李刚多次劝谏不听,于是向皇帝辞官。

二、郑善果是个少年天才。

在隋王朝时期,十四岁的郑善果便任忻州刺史,入唐后为太子左庶子。但是李建成对老师郑善果的意见能够听进去多少也是个问题。据《唐书卷一百 列传第二十五(郑善果):

“数为太子陈得失。”

就是说,郑善果几次向李建成陈述王朝的形势,进退策略,利益得失。

三、大谋士王珪直接被李建成的父亲李渊给流放了。据《唐书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王珪)》:

“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儁州。”

就是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有矛盾,李渊责怪王珪不能从中调停辅导,竟将他流放了。

我们知道,正是王珪的建议,才使得李建成擒巨寇刘黑闼,平定山东。李渊竟说王珪不能“辅导”,可见是李建成听不进去这位大谋士的意见。

这位王珪可谓来历不凡,其祖父为南梁王朝大名鼎鼎的太尉、尚书令王僧辩。据《唐书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王珪)》:

“(王珪)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

就是说,王珪性格沉稳淡泊,志向胸怀超然正派,交友恬淡,对不良的人和事不妥协。

李渊入关,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王珪经李纲推荐入朝,后入东宫为辅臣。据《唐书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王珪)》:

“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王珪不能辅导,流雟(gui 今四川西部)州。”

就是说,李建成成为太子,授予王珪中舍人,又迁任中允,对其甚为礼遇。李建成与李世民有矛盾,李渊责备王珪不能加以辅导缓解,将他流放。

王珪这官儿做的实在不容易,李家兄弟之间内斗,被流放的却是他这个辅臣。李世民做皇帝后,再次将王珪召回朝廷,任谏议大夫。值得一提的是王珪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据《唐书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王珪)》:

“始,(王珪)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母李(氏)尝曰:‘而必贵,然未知所与游者何如人,而试与皆来。’会玄龄等过其家,李(氏)窥大惊,敕具酒食,欢尽日,喜曰:‘二客公辅才,汝贵不疑。’”

就是说,当初,王珪在民间,与房玄龄、杜如晦是好朋友,一次,他母亲李氏说,你肯定能富贵,但是不知你所交游的都是些什么人,你将他们带回来我看看。一天,房玄龄等人路过王珪家,李氏看到这几个人大惊,命置办酒饭,尽欢而散,高兴说:这二个人都是宰相之才,你必贵无疑。

四、李建成听不进这些谋臣的意见,最典型的要数魏徵。

魏徵曾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据《唐书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建德败,(魏徵)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李建成)引为洗马。徵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李世民)责谓曰:‘尔阋(xi 内部不和 争吵)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就是说,隋末豪杰窦建德失败以后,依附窦建德的魏徵和裴矩入长安,太子李建成任用了魏徵。当时魏徵看到李世民功高,暗中劝李建成趁早除掉李世民。李建成失败后,李世民责问魏徵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如果早听从我的意见,就不会死了。李世民感其直率,没有恨意。

魏徵的这个“早为计”肯定是有别于李建成采取的那些方法。我们根据魏徵话语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可以推知,如果按照他的意见搞定李世民的可能性极大。只是李建成听不进去,否则剧情很可能反转。

与王珪一样,当时魏徵也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不仅一直默默无闻,而且也是几乎丢了性命,后来到了贞观年间,人还是这个人,二人都成了大唐的一代名相。魏徵最大的特点是好学,个人经历丰富。据《唐书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今河北省巨鹿县)。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就是说,魏徵从小丧父,是个孤儿,落魄不得志,然而他有大志向,不营家产,好读书,通晓经籍、术数。

由于魏徵精通各种方术,所以在隋末乱世,他常常假扮成道士游走于民间,所谓“隋乱,诡为道士”。隋末英豪纷起,魏徵游走于各路豪杰之间,而且与多位巨寇首领都有交集。魏徵智谋过人,善于观察,敢于直言,贞观年间受到李世民的重用,终为一代名相。

李建成临大事不是与这些大老师、大谋士商议,而是找李元吉这种“亡命徒”定计;又与后宫的几个女人搞在一起,失败几乎是肯定的。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4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