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朝的辫子发型 清朝人都是怎么清洗辫子的呢?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在女真中有个传奇人物他的发型前额和鬓角没有头发,努尔哈赤为了纪念前辈和树立威望也将头发扎了起来。在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于是下达了明文规定,男人们必须将前面的头发剃掉后边留起长辫。再这样之后慢慢的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族。

清朝由原来居于东北的女真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

辫子是欧洲亚洲北方蛮族的常见发型,剃发留辫在中东和北美都有,不能因为说满清后期腐败无能,被外国侵略,所以连带着头发也就丑了,否则大英帝国的官员和士兵们为何一直戴有辫子的假发呢。清朝对汉族人的压迫和屠杀,清朝后期的衰落,和发型本身的问题是三个不同的问题,不可混为一谈。然而直到今天西方辱华杂志漫画依然以“金钱鼠尾”来侮辱中国人,这一野蛮人的标志留给后世的仅仅是屈辱。

那么这么长的辫子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拆开吗?每天早上是否会和我们一样重新扎头发呢?答案是否定的。百姓们每天早上会起来耕作,文武百官在凌晨四点的时候就要起身上朝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天天梳头。他们在睡觉的时候会将辫子放在床头以下,辫子长的直接拖在地上或者床沿边。

头上顶着那根长辫,办事很不方便,且不卫生,打理起来也花时间。随着海外留学生归国日益增多,西方现代文明的广为传播,剪辫子的呼声日益高涨,坚持剪辫子的人也越来越多。清政府建立新军后,为了便于戴军帽和打仗,部分士兵也剪去了辫子。为此,清政府下令,严禁学生、军人剪辫,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百姓们只有在夏天的时候才会洗头,冬天洗头次数非常的少。而不爱洗头的可能一年才会洗一次。而可怜的穷人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洗过头,他们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会洗头呢。也有一些百姓平时忙于耕作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或者日子才会洗头,清朝赋税严重有的百姓几乎一辈子不怎么出门那么洗头的次数可能几年才会洗一次了。

而达官贵人们就相对好很多。他们有专门的沐浴的时间,大概每隔十天就会清洗头发。但是如果皇帝,太后。皇后去世的国丧期间连大臣们在一百天内是不可以洗澡洗头的。可见清朝人们的头发有多脏了。

他们是不会剪头发的,在清朝被推翻后号召百姓们剪头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人们都认为如果剪了头发就会被杀死。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剪发意味着不孝顺也意味着会被砍头。如果将军们在战场上死去可以将尸体埋在战场但是辫子必须带回家将辫子埋在家乡土里才算回家。

191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资政院会议上,有人提出剪辫易服议案,虽然遭到部分满洲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还是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而获得通过。不过,这个议案最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武昌起义后,刚刚成立的军政府即下令剪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剪辫子运动。剪除辫子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在《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鉴于不少地方人们抵制剪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令全国剪辫,措辞十分严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大总统亲自下令剪辫,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仅有的。

在晚清时候西方文明传入了中国,不少中国学生海外留学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不卫生。因此留学生们纷纷剪去长发留起利落的短发,这样中国人才渐渐的改去了这一习俗。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4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