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建文帝失踪之谜,最后到底去哪了?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靖难之役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转折关键,他不仅让燕王朱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造反的藩王,同时也改变了后来明朝定都的命运。提起来建文帝我们都知道,他也是一位比较凄惨的皇帝,他在位没过多久就发生了靖难之役,我们也都知道,靖难之役的结果就是当时的明成祖朱棣当上皇帝。

只不过那建文帝在当时的时候却迷奇的失踪了,连朱棣也找不到,一直以来燕王朱棣也都是非常的慌张,但怎样都没有找到,燕王朱棣为了顺利当皇帝,也就宣布建文帝已经死亡,但是呢,其实建文帝失踪这个事情,大多数人都知道。

一、逊国为僧,云游四方。

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著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馀,后有石龛,可旁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濴传》裡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髮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馀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即朱棣是让户科都给事中胡濴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裡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濴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胡濴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

《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晚上,胡濴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濴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濴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看来胡濴是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再究问建文帝踪迹。

二、漂洋出海,不知所终。

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次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寻找建文帝踪迹。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馀人,多继金币。”在郑和的船队裡,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三、北京西山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1440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90馀岁。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四、江苏吴县说。

有人通过查阅文献和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离开紫禁宫后,削髮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殒于此,终年47岁,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五、四川望京寺说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

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裡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六、还有一种说法,据《江油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归隐山林,具体地址不详。

七、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

八、湖南一说:位于永州市新田县西南的武当山(现称南国武当山),有碑文曰:“明时有西粤僧名明贤者登是峰,爱其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有寄迹挂锡之意焉”。这位叫明贤的明代西粤僧人到底是谁?如何又选中了这个有玄武殿的武当山挂锡呢?新田县文物所收藏有一件从武当山下石古寨村徵集上来的象牙朝笏,据说,是祖辈得自一位武当山老僧之手。上朝用笏板,自明朝而止,且所用材料很有规矩,皇帝用的是玉板,太子亲王一级才用象牙板,其他大臣用檀木板或竹板,这件象牙笏板怎麽就落到了这偏远的武当山的老僧之手呢?谷应泰撰写的《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这位叫明贤的老僧会否就是去过西粤的建文帝?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绝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

综上所述,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史籍资料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4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