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玄武门之变中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为什么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整个事件的最大赢家,不仅杀了自己有威胁的兄弟还逼迫李渊让位,其中有一点有些奇怪,为什么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呢?

关于事变的细节,尤以《资治通鉴》写的最为精彩。按司马光所说,当时李世民带人设伏,后太子和齐王发现情况有变,慌忙逃窜,而李世民等人便在后面追赶。随即,战斗开始: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

李元吉在骑马逃跑的过程中,先后三次拉弓射杀李世民,但可惜“再三不彀”。此处的“不彀”是指未能将弓拉满,因而射出的箭没有力道,难以伤人。而在后面追赶的李世民,却射杀了太子李建成。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其实李元吉并不是一个菜鸟,他射箭的功夫也十分了得,射中目标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的确让人费解,总共分析了三种原因。首先就是离的太远,李元吉看到李世民的时候就开始跑,而李世民去追,由于每个人的速度不一样,三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李元吉把箭射向李世民,可是远程射击并不能保证能够击中目标,所以最终导致连射三箭都没有把箭射到他的面前。

首先,我们从当时的战斗状况来看,李元吉、李建成在前面骑马奔跑,而李世民则在后面纵马追逐。最先动手的,是李元吉,不过他要射杀李世民,却必须要侧转身形。如此一来,既要骑马,又要转身射箭瞄准,自然难以发力;而在后面的李世民则在视野、操作难度上,都要占据优势;

李元吉和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伏击,似乎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并且在途中放松警惕,也毫无察觉,当看到这一行人的时候,自然是非常害怕,同时也受到了惊吓。人们受到惊吓以后,第一反应就是跑,而李元吉毕竟是练过,所以可以边跑边射箭,由于当时太过紧张,无法集中精力,从而也导致胳膊无力,最终连射三箭都没有将李世民射死。

他和李世民的关系,虽然说现在已经到了双方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了。但是这对于李元吉来说并不重要,因为自己在这其中并不是一个主要的竞争人,自己在其中只是一个辅助作用。所以他不想和自己的哥哥完全的闹翻,所以在射箭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是有着很大的顾虑,想起自己和兄弟小时候一起玩耍的日子,想起兄长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事件,这时候的李元吉有一些难以下手,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射箭也没有下决心只是在随意射击。就这样情景得到了反转!

李世民自身常年在外征战,并且还能够管控着手下诸多优秀的将领的人,自身又怎么会不会武功呢?所以当时年轻的李世民身手一点也不比李元吉差,在遇到危机的时候,自己是有感觉的,再加上他周围还有大批的护卫,在这双重的保险之下,他还是成功的躲过这几次射击,并且还有余力在之后回手反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李世民对于射术的掌握程度!

单纯从史料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包括在战斗中的视野、射箭的姿势以及作战心态等方面,均处于上风,而李元吉仓皇之间未能射杀李世民,倒也比较好理解了。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实包括《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史料,都有为尊者讳的影子。整个事件中,买通玄武门守卫并设伏的是李世民,杀兄诛弟的也是李世民,最后夺取皇位的自然还是李世民。

因此,史书故意强调李元吉先动手射杀李世民,又称李世民从容果敢地杀死了李建成,便使一个伟岸高大的唐太宗跃然纸上了。我个人始终有种推测:当时先动手的很可能是李世民,甚至于李元吉和李建成都没来得及还击。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罢了。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4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