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丞相是宰相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这两种官职有什么区别呢?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在古代中皇帝的位置十分的吸引人,有多少人做梦都想坐上这个位置,对于这个位置兄弟相争、父子相残、朝臣动乱,往往造成的局面就是,朝中局势动荡,朝外敌人虎视眈眈。人们往往只会关注谁能坐上皇位,并不会在乎那个一人之下的丞相。

虽然皇位很诱惑人。但是在皇上手下,当个一人之下的大官也不错啊。所以要是能得到丞相这个职位,也是非常不错的。可是我们不仅听过丞相这个官职,也经常听说宰相。那“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丞相与宰相,大家往往误认为二者是相同的概念。其实不然,在我国历史上,丞相是一个明确的官位职称,而宰相则是对那些辅佐皇帝处理事物者的口头称呼,并非官方定下的用语。“丞相”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置相国的职位,用以辅佐国政,然而相国和丞相不是一个职位。

丞相是相国的副手,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丞相渐渐侵蚀相国的权利,在战国后期,丞相正式取代相国成为辅政大臣。因此皇帝也会选择自己最信任和能力最强的人来担任。

而这个职位也在历史上存在了很久,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中国的明朝时期,期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多年。而宰相和丞相不同,因为只要是当时的最高官职都能叫宰相。因此随着朝代的更迭,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单位名称,比如在战国时期就是丞相,且还分左丞相和右丞相,汉朝官职制度仿效秦朝也设丞相,由于事务繁多,丞相分身乏术,于是又改设三公,及司徒、司空、司马。

宰相与丞相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早在春秋战国的《庄子》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宰相的记录。“宰”意为管理,“相”意为辅佐,宰相一词,就用于指代那些辅佐天子的大臣,包括但不限于宰相,还有其他,尚书,中书之类均在此列。

历史学家祝总斌曾经对宰相的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只要一个官职集以下两种权利于一身,就可以称为“宰相”:一是有能与皇帝讨论政务的“议政权”;二是能监察百官执行政务的“执行权”。两者缺一不可。

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丞相作为三公之首,商量国事,检查百官,能够称为宰相理所当然。但是,中国历史上除了丞相拥有这两项权利,还有其他官职也可被称为宰相。他们就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尚书令;唐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宋代的同平章事等。

在汉朝末期,我们熟知的曹操被封丞相丞相官职复立,在这之后的朝代中的宰相的官职名称一变再变,比如明朝的内阁大臣,清朝的军机大臣等等,其实这些都可以被称之为宰相,所以宰相只是一个统称,也就说宰相这个官职单从人数上来讲,就比丞相要多上不少,而丞相这个官职的人数,最多有两人,宰相则不然,比如明朝的内阁,有五人,而清朝的军机大臣的人数则更多。也就说丞相是一个具体官职名称。

总的来说,丞相与宰相的区别的最根本的地方就是丞相是一个具体的职位官职名称,而宰相是朝中官职最大那群人的统称,比如明朝时期的内阁五人皆为宰相,而他们的官职可能是各部的尚书或者其他。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9781.html